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1985年後,小夥子辭職回老家織毛衣,年薪500萬,上了兩次央視,壹件毛衣賣了8990元。

1985年後,小夥子辭職回老家織毛衣,年薪500萬,上了兩次央視,壹件毛衣賣了8990元。

壹時間,“泡面”風靡網絡。這件事背後的“始作俑者”是壹名80後男子。

只見他在吃面條的時候,突然心血來潮,拿起手中的筷子做了壹根棒針,用面條當毛衣,簡單地織了壹件“毛衣”。

面條針織衫

視頻發到網上後,沒想到竟然火了。這個視頻播放量高達6400萬,網絡名人爭相模仿。這位名叫“潘瑞斌”的男子瞬間成為“網絡名人”,被網友稱為“全網最會織毛衣的男人”、“最有女人味的80後”。

後來,他的故事也傳開了。作為壹個開放的人,他更喜歡針線活,並織了壹件好毛衣。為此,他還辭掉了高薪外企的工作,做起了全職“織男”。

那麽,他是如何把壹件毛衣賣到8000多元,並被央視等各大媒體報道的呢?為什麽他不做高薪的工作卻熱衷於織毛衣?

這壹切還得從潘瑞斌的童年經歷說起。

潘瑞斌是壹個地道的80後廣東汕頭農村小夥。

那時,村子裏大多數家庭都以務農為生。但是潘瑞斌的媽媽手藝不錯,就是織毛衣。

潘瑞斌和他的母親

她不僅為家人編織,還通過加工賺錢。最多的時候,她有100多人織毛衣。母親用她的辛勤勞動和雙手養活了壹大家子。織毛衣也成了他們家重要的收入來源。

潘瑞斌從小就和壹群阿姨坐在院子裏,織毛衣,幫媽媽繞線。聊天時,他看著壹件毛衣完成。這段回憶是他童年最快樂的時光。

他對手工毛衣有壹種天生的喜愛。這是壹種溫度的傳遞,媽媽織的毛衣就是“溫暖”的代名詞。

六歲時,他就能拿針了。10歲,能獨立織毛衣。

當別的男孩子還在田裏調皮搗蛋的時候,他就在放學後、周末、寒暑假織毛衣,掙三四百元零花錢。

年輕的照片

小學四年級,他穿著自己織的白底藍鷹毛衣上學。上課的時候,他發現班主任站在他身後,偷偷抄鷹,回去給女兒織了壹塊壹樣的。為此,潘瑞斌特別有成就感。

潘瑞斌在針線中尋找幸福。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性格變得安靜平和。從最初對手工毛衣的認可,逐漸演變成對這種手工作品發自內心的喜愛。

然而好景不長。20世紀90年代末,機器編織的興起逐漸取代了手工編織。潘瑞斌母親織的毛衣款式陳舊,工期長,越來越不樂觀,家裏的生意越來越慘淡。在當年的鼎盛時期,大媽們圍坐織毛衣的場景漸漸淡出了潘瑞斌的視線。

這時,潘瑞斌考上了名校,學醫。父母本以為手工毛衣生意會和這個家絕緣,沒想到兒子放棄了,以後成了兒子壹生追求的事業。

上大學的時候,潘瑞斌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醫學。所以他自學了日語。2008年大學畢業後,順利進入壹家外企,做日語翻譯。

在業余時間,他仍然喜歡織毛衣。

潘瑞斌

但在和母親的聊天中,他發現母親無所事事,言語中充滿了落寞。潘瑞斌的手工毛衣,曾經給母親帶來無限生機,給自己帶來溫馨回憶,如今已經被時代拋在身後。潘瑞斌很不開心,覺得很遺憾。他很想為母親和這門手藝做點什麽。

當時網店正處於風口浪尖,他想:能不能借助互聯網的力量賣手工毛衣?

他壹起步就註冊了網店,做起了副業。

剛畢業,潘瑞斌收入不高,舍不得買電腦。他只能白天上班,晚上在網吧經營網店。他經常忙到晚上十壹點或十二點。

他還記得自己賣的第壹單是壹條25元的圍巾,是上海的張先生買的。

幾年後,這位張先生來買了壹件毛衣,價格是1000元。他衷心感謝張老師對他手工作品的認可。多年的共同旅行,潘瑞斌深深體會到手工毛衣傳遞的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潘瑞斌

隨著訂單的增多,潘瑞斌有些不知所措,第壹次有了辭職創業的想法。

到2010,網店月收入遠超潘瑞斌工資。此時,他下定決心辭職回鄉創業。

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父母時,父母表示堅決反對。首先,創業風險太大。他們眼看著行業沒落,手工毛衣根本賣不出去,兒子現在的工作前途壹片光明。其次,壹個大男人整天織毛衣,會被人詬病,擔心兒子找不到對象。

但這個時候,潘瑞斌的心裏更多的是對手工毛衣的感情。他要帶領家鄉的大媽們重拾小時候圍坐聊天壹起致富的美好場景。

他對父母說;“曾經是妳用雙手撐起了這個家。我想用這種特殊的方式讓妳的手永遠留在我身上。手工毛衣代表了人身上的壹種溫度和情感。”

潘瑞斌和他的父母

父母聽後,理解了兒子,最後點頭同意。至此,潘瑞斌開始了人生的創業之旅。

回國後,潘瑞斌10平米的臥室變成了簡陋的工作室。

壹臺電腦,幾斤毛線,我自己和我媽,我找了兩三個阿姨壹起織,沒日沒夜的忙。

半年下來,訂單越來越多,臥室空間明顯不夠用。於是他搬到了三樓的鐵皮房子裏。

夏天的鐵皮房熱得像蒸籠,刮風下雨就漏雨。盡管如此,潘瑞斌對編織手工毛衣的熱情是擋不住的。

店裏的生意也比預期的好,店裏來幫忙的阿姨也逐漸多了起來。

眼看著已經遠去的阿姨們被召回,童年記憶中的壹幕幕重現眼前。潘瑞斌喜出望外,越幹越有勁。

織毛衣

但隨之而來的管理問題讓潘瑞斌措手不及。

每個阿姨的手工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大媽已經很多年沒有織過了,技術明顯生疏。針織毛衣有很多問題,如錯針,不均勻和大小不等。返修率特別高。

商店出售的毛衣保證終身免費。因此,潘瑞斌拆下來織這些不合格的毛衣既費時又費力,導致顧客投訴不斷,網店生意受到嚴重影響。

到2014左右,網店生意慘淡,甚至半年都沒接壹兩單。潘瑞斌的事業壹下子跌入谷底。

他不禁懷疑自己的選擇:這條路是不是錯了?

困惑中,他向肖驍傾訴了自己的煩惱並尋求幫助。

我聽了之後,建議他出去學習。之後,潘瑞斌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學習之路。

他報名參加各種培訓班,學習電商知識,與其他同行交流經驗。

期間他對店鋪進行了全面升級,請了專業團隊對產品進行拍照,增加美觀度;阿姨們經過系統培訓,保證產品質量;對客戶使用信息跟蹤表格管理,確保客戶滿意。

潘瑞斌

這波操作讓潘瑞斌花光了所有積蓄。為了維持生意,他開始到處借錢。最後,他借不到錢。

就在他難過的時候,曉曉毫不猶豫的借給了他20萬,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後來,每當潘瑞斌回憶起這段經歷,依然心存感激:“沒有這20萬,我再也做不下去了。這20萬挽救了我的事業,給了我壹種肯定和希望。”

由於潘瑞斌的不懈努力,商店的生意終於有了起色。

其實潘瑞斌已經被指指點點很久了。

“壹個大男人整天織毛衣,不男不女,無所事事,壹點陽剛之氣都沒有。”

起初,潘瑞斌覺得有點不舒服。但隨著他對這個職業的堅持和熱愛,他越來越不在乎別人的看法。

他認為:“職業不分性別,不分等級。只要妳喜歡,堅持下去,用心去做,努力做到最好。”

他自己也用行動證明了這壹點。壹個男人是否陽剛,要看他的整個行為是否陽剛,而不是盯著某個動作。

潘瑞斌

他的店鋪管理需要他做老板,做設計師,做重要模特。

自己選擇當模特。第壹,為了減少開支,請模特太貴了。第二,我的氣質更符合我設計的毛衣的品味。

其實潘瑞斌之前沒學過設計,但為了打破傳統手工毛衣的“土”感,平日裏特別關註各種時尚資訊,學習國際大牌衣服的配色和時尚元素。

於是,他努力研發了2000多種針法,壹件毛衣的配色可以超過100種。他設計的毛衣款式緊跟時尚,贏得了壹些年輕消費者的認可。

隨著2018短視頻的興起,潘瑞斌跟風嘗試註冊了某個賬號,分享關於手工毛衣的視頻。沒想到,他大受好評,收獲了百萬粉絲。

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他還兩次登上央視舞臺,被其他各大媒體邀請參加節目。

潘瑞斌上央視了。

如今,潘瑞斌不僅賣手工毛衣,還教網友織毛衣。視頻中,他經常穿著自己的毛衣,坐在雪山下,漫步在草原上,靜靜地織著毛衣。他終於得償所願,心平氣和的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自己喜歡的事業也逐漸被身邊的人理解和認可。

最讓潘瑞斌鑫覺得有成就感的是,家鄉近百個大媽在幫他織毛衣,他還帶動了壹批潮汕大媽發家致富,用愛心讓壹個個分散的村子重新團聚。因此,他成了當地家喻戶曉的“毛衣小哥哥”。

這些阿姨們在業余時間織幾件毛衣,既不耽誤照顧孩子和家庭,又能賺點錢貼補家用,壹舉兩得。阿姨們對潘瑞斌說的最多的壹句話是:“潘瀟,謝謝妳!”

每當聽到阿姨們感謝的話語,潘瑞斌總覺得自己多了壹份責任。

2015年,潘瑞斌正式成立手工毛衣工作室。2017我們還註冊了壹家手工服裝公司。兩年前,在新裝修的工作室裏,他表達了自己的心聲:“新的工作室,新的征程,* * *努力,壹起成長。”

潘瑞斌

經過多年的積累和奮鬥,據說潘瑞斌現在年收入500萬。

潘瑞斌店裏很多毛衣都是定做的,壹件就是上千,其中壹件高達8990元,但還是有顧客願意買單。其實他們更願意買的是壹種個性和獨特,是壹種“母親的溫暖”。

網友評論最多的壹句話:“壹個男生會織毛衣,而且還這麽好看,太神奇了!”

這也是對潘瑞斌最大的鼓勵。

現在,潘瑞斌希望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視覺相結合,將這項手工藝技藝傳承下去,讓更多人了解並喜歡上手工編織。

潘瑞斌堅持了幾十年的愛情,用壹針壹線編織著幸福和溫暖。壹件毛衣的背後,看似承載了童年的美好,其實更多的是被賦予了壹種工匠精神。

成功有很多定義。妳可以把妳的愛好變成職業。某種意義上也是壹種成功,是給妳人生最好的禮物。

潘瑞斌

“選擇壹件事,壹輩子。”在這個喧囂的世界裏,希望妳我都能像潘瑞斌壹樣生活,追求內心的平靜才是人生最大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