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石塔,位於晉城市沁水縣胡迪鄉玉溪村,位於該村東寺腳下。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原來的寺廟已經不存在了,現在只有石塔是唐代的形狀。玉溪石塔建於唐代,明十年(1445)重修。平面呈方形,高五層,檐密,青石塔身,總高6.29米。石塔由塔基礎、塔身和塔閘組成。塔基礎為三層樓石,高2.13米,每層四角柱,中間基礎梁腰部周圍刻有塔主人的名字。
羽西希塔塔身高3.4米,滿分。底層素凈,二樓尖拱環繞,內雕壹坐佛,三樓蓮花滿布。這座塔有五層,重疊的屋檐。塔的第壹層又高又空,有壹扇門朝南。門側雕有守門力士,拱票雕有飛佛和雲朵。塔內有佛龕,內有釋迦牟尼、葉佳、阿難、爾比亞菩薩等佛像。二樓以上的塔非常低,兩邊都有壁龕,裏面雕刻著壹尊坐佛。塔背碑文寫道:“玉溪村東舊古浮圖已破損多年,壹直主張牛壹只應重修。八月是東正教十年中的吉日。”可以看出,這座塔是唐朝建立後至正統十年(1445)重建的。塔剎由山花芭蕉葉、相輪、寶蓋組成。石塔造型古樸,佛像雕刻精細,在國內唐塔中名列前茅。
玉溪石塔在1997被盜,被盜部分是塔門雕刻精美的部分。
1986年,玉溪石塔被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關於標書寫作和提高中標率的信息,點擊底部客服免費咨詢。
沁水縣位於哪個區?
沁水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西北部,中條山東北部,黃河支流沁河中遊。地理坐標為北緯35° 24 '-36° 04 ',東經115° 55 '-112° 47 '。縣城四面環山,東至老馬嶺,沈約山與晉城市高平、澤州縣相鄰。西至東武陵、翼城縣;南至仙翁山,順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面,香山、關帝嶺、於君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相鄰。縣城東西長約150公裏,南北寬55公裏,總面積2655平方公裏。總人口為265,438+000萬(2003年)。
縣人民政府駐龍崗鎮。郵政編碼:048200。行政區劃代碼:140521。區號:0356。拼音:秦帥先。
境內山戀重疊,溝壑縱橫,高差懸殊。海拔511-2358m,年平均氣溫6.5℃-12.5℃,年平均降水量560-750mm。
行政區劃
沁水縣轄7個鎮、7個鄉(龍港鎮、鐘村鎮、鄭莊鎮、段市鎮、加峰鎮、鄭村鎮、石莊鎮、範村河鄉、土窩鄉、張村鄉、蘇莊鄉、胡迪鄉、古賢鄉、十裏鄉)和234個行政村。
歷史的發展
沁水,古為段之地。春秋屬於金,戰國屬於朝鮮。古縣轄沁水縣以東的鄭莊鄉西城村。北魏時,在本縣西部設東永安縣。北齊時期,改為永寧縣。隋開帝三年(583),端氏縣遷至今縣城東端村。黃凱十八年(598),永寧縣改稱沁水縣,縣名移至此縣。元三年(1266),段並入沁水郡。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太嶽區將沁水分為沁水、世民、沁南三縣。1947年恢復沁水建制。
1958 10,沁水、陽城合並稱陽城縣,沁水縣改為沁水城關鎮。1959 10與陽城分割,恢復沁水郡建制。6月1950至5月1985,沁水縣屬晉東南行署。1985五月份以來屬於晉城市。
?年,沁水縣轄4個鎮,17個鄉,3410個行政村,人口210萬。
?2003年,沁水縣轄4個鎮,17個鄉.各鄉鎮簡介:(摘自《山西城鄉信息庫》)
城關縣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沁水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沁水縣中西部梅河與興河交匯處,總面積188平方公裏。轄25個行政村,人口31400人。鎮政府位於新建東路。
鐘村鎮位於沁水縣西南部,總面積148平方公裏。轄22個行政村,人口65438+30萬。鎮政府駐紮在中村。
嘉豐鎮位於沁水縣東南端,毗鄰陽城,總面積99平方公裏。轄27個行政村,人口24000人。鎮政府設在潘莊。
段市鎮位於沁水縣東部,總面積151平方公裏。轄39個行政村,人口24600人。鎮政府駐段市。
十裏鄉位於沁水東北部,與長子縣、安澤縣接壤,總面積217平方公裏。轄14個行政村,人口7500人。鄉政府設在河北省南窯。
土窩鄉位於沁水西南部,總面積149平方公裏。轄23個行政村,人口8600人。鄉政府駐土窩。
夏川鄉位於沁水縣西南部,山東省的山腳下,與翼城縣和圓圓曲線接壤,總面積89平方公裏。轄6個行政村,人口0.22人。夏川鄉政府。
王弼鄉位於沁水縣北部,毗鄰浮山縣,總面積149平方公裏。轄8個行政村,人口4600人。鄉政府設在王弼。
王寨鄉位於沁水縣西北部,與翼城縣接壤,總面積62平方公裏。轄8個行政村,人口4000人。鄉政府駐在王寨。
東峪鄉位於沁水縣東北部,與長子縣、安澤縣接壤,總面積37平方公裏。轄8個行政村,人口4900人。鄉政府駐東嶼。
畢地鄉位於沁水中部,總面積106平方公裏。轄5個行政村,人口0.1.9萬。鄉政府駐紮在最底層。
星宇鄉位於沁水縣西部,總面積142平方公裏。轄15個行政村,人口8400人。鄉政府就駐紮在河邊。
蘇莊鄉位於沁水縣東北部,與安澤縣接壤,總面積107平方公裏。轄7個行政村,人口2900人。鄉政府駐蘇莊村。
張村鄉位於沁水縣西南部,毗鄰陽城縣,總面積86平方公裏。轄10個行政村,人口0.6。鎮政府駐張村。
古賢鄉位於沁水縣東部,總面積164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人口9000人。鄉政府就駐紮在古賢村。
鄭莊鄉位於沁水縣中部,總面積227平方公裏。轄33個行政村,人口65438+46萬。鄉政府駐鄭莊村。
鄭村鄉位於沁水縣東南部,與澤州縣接壤,總面積85平方公裏。轄29個行政村,人口13700。鄉政府駐鄭村。
胡迪鄉位於沁水縣東部,總面積45平方公裏。轄12個行政村,人口4600人。鄉政府駐胡迪村。
石莊鄉位於沁水縣東北部,與高平市接壤,總面積241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人口14800人。鄉政府駐石莊村。
範莊鄉位於沁水縣東端,與高平市接壤,總面積41平方公裏。轄10個行政村,人口5900人。鄉政府駐範莊村。
樊村河鄉原名樊村河鄉,1981更名。位於沁水縣西北部,毗鄰翼城縣和浮山縣,總面積122平方公裏。轄9個行政村,人口0.31。鄉政府駐範村河村。
2000年沁水縣總人口為211440。各鄉鎮人口:城關鎮34708鐘村鎮13566段市鎮23158嘉豐鎮30115王寨鄉3682樊村河鄉2804星宇鄉7938夏川鄉1921土窩鄉8503張村鄉5328。47王弼鄉4029蘇莊鄉2498畢地鄉1752鄭村鄉15524胡迪鄉4349範莊鄉5683古賢鄉755石莊鄉12722十裏鄉7462東峪鄉4899(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
2001沁水縣鄉鎮行政區劃調整(漢[2006 54 38+0]8號;65438+10月10晉市發[2001]7號),由4鎮17鄉發展到7鎮7鄉,平均人口13900,平均面積189.64平方公裏;
壹是撤銷王寨鄉、星宇鄉、城關鎮,合並成立龍崗鎮。區劃調整後,龍崗鎮人口44381,面積392平方公裏,鎮人民政府駐西關村。
第二,撤銷夏川鄉和中村鎮,合並成立壹個新的中村鎮。區劃調整後,鐘村鎮人口為15271,面積237平方公裏。鎮人民政府設在中村。
三、撤銷畢地鄉、段市鎮,並設立新的段市鎮。區劃調整後端,石獅鎮人口25978人,面積257平方公裏。鎮人民政府設在段市村。
四、撤銷王壁鄉、鄭莊鄉,合並成立新的鄭莊鎮。區劃調整後,鄭莊鎮人口18829人,面積376平方公裏。鎮人民政府設在鄭莊村。
五、撤銷樊莊鄉和胡迪鄉,建立新的胡迪鄉。區劃調整後,胡迪鄉人口10615,面積86平方公裏,鄉人民政府駐胡迪村。
六、撤銷東峪鄉、十裏鄉,並設立新的十裏鄉。區劃調整後,十裏鄉人口12339,面積254平方公裏,鄉人民政府駐十裏村。
七、撤銷石莊鄉,設立石莊鎮。以石莊鄉行政區域為石莊鎮行政區域。
八、撤銷鄭村鎮,設立鄭村鎮,以原鄭村鎮行政區域為鄭村鎮行政區域。
九、原嘉豐鎮、土窩鄉、張村鄉、古賢鄉、蘇莊鄉、範村河鄉保持不變。
山西沁水是哪個城市?
沁水縣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晉城市西北部,中條山東北部,黃河支流沁河中遊。太行、太嶽、中條山系交界處,西接翼城縣,東接高平市、澤州縣,北接浮山、安澤、長子縣,南接垣曲、陽城縣,總面積2676.6平方公裏。地理坐標為北緯35° 24 '-36° 04 ',東經115° 55 '-112° 47 '。縣城四面環山,東至老馬嶺,沈約山與晉城市高平、澤州縣相鄰。西至東武陵、翼城縣;南至仙翁山,順王坪與陽城、垣曲縣接壤;北面,香山、關帝嶺、於君山與浮山、安澤、長子縣相鄰。縣城東西長約150公裏,南北寬55公裏,總面積2655平方公裏。
2003年,行政隸屬晉城,全縣劃分為龍崗、中村、鄭莊、段市、嘉豐、鄭村、石莊7個鎮,樊村河、土窩、張村、蘇莊、胡迪、古賢、十裏7個鄉。轄239個建制村,9個居民委員會,1378個村民小組。
沁水縣的地形是怎樣的?
沁水縣位於燕山運動的沁水斜帶。作為內部重力地殼運動產生的構造格架,形成東南地勢低,西北地勢高,從東南向東北向西南逐漸增高的地貌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