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級社工實務模擬卷及答案(3)
[簡答題]
案例:
小金,男,7歲。小金3歲時在家附近走失,被人販子拐賣到偏遠農村。小金的父母壹直沒有放棄尋找的希望,幾年來壹直在全國各地奔波尋找小金。在各方努力下,他們終於在失散四年後找到了小金,並把他從收養他的農村家庭接回了城裏的家。回到城市後,小金出現了對城市生活環境的種種不適應,與親生父母感情疏遠。他說不出壹句關於父母的話,平日裏基本不和父母說話,甚至排斥現在的家庭。他壹直想回到收養他的家庭。小金的父母千方百計彌合與小金的感情鴻溝。他們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他,周末帶他去遊樂場,給他講他3歲前發生的趣事。雖然他們壹直在努力和小金重修舊好,但收效甚微。怕再次失去小金,小金的父母堅持每天送他上下學,幾乎不允許小金單獨和小區裏的其他孩子壹起玩。為了更好的陪伴小金,彌補錯過的成長時間,他媽媽甚至辭掉了工作,在家照顧他。但小金自從回到城市後就壹直郁郁寡歡,總是沈默寡言,不願意與人交往,對陌生人總是不信任,極度缺乏安全感。
問題:
1.從以上案例分析小金現在的需求。
2.從以上案例分析小金的個人和環境資源。
3.針對小金的現狀,社工應該采取哪些幹預策略?
參考分析:1。分析以上案例,小金目前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發展的需要。兒童發展需要又稱兒童成長需要,是指兒童身心發展所需要的關心、教育和引導。本案中,小金3歲走失,被拐賣到農村。從小她就缺乏親生父母的愛,缺乏良好的家庭生活和適當的管教,這使得她回到原籍家庭後很難與父母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2)保護的需要。兒童被保護的需要也叫兒童被保護免受傷害的需要,是指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得到身體和精神上的保護,不受任何人的傷害。案件中,小金3歲走失,被人販子拐賣,身心受到極大傷害,導致對陌生人完全不信任,極度不安全感,不願與人交往。
(3)遊戲的需要。孩子對遊戲的需求是由孩子的天性決定的。孩子通過遊戲獲得身體的成長,通過遊戲學會與人相處,逐漸認識和了解社會。案例中的小金整天都是父母陪著,幾乎不能壹個人陪孩子玩。
(4)社會化的需要。兒童的社會化是兒童逐漸了解社會、掌握生存技能的過程,是人類社會化過程的第壹步。這個過程離不開社會群體、集體和個人的互動和相互影響,也離不開個人主動掌握社會經驗和社會關系體系。在這種情況下,小金幾乎無法和孩子單獨玩耍,平日裏也基本不和父母說話,總是沈默寡言,阻礙了小金社會化需求的發展。
2.從以上案例分析小金的個人和環境資源:
(1)小金的個人資源:身體健康,有著比同齡孩子更豐富的人生閱歷,經歷過不同家庭,不同城市,不同鄉村的不同人生。
(2)小金的環境資源:首先,她的親生父母深愛著小金,尤其是為了彌補錯過的成長時間,她的母親甚至辭去了工作,全職在家照顧小金;其次,農村收養家庭的資源,如果處理得好,小金可以同時得到兩個家庭的喜愛;同學是金梟朝夕相處的夥伴,老師也是強大的支持資源。
3.針對小金的現狀,社工應該采取的幹預策略主要包括:
(1)對小金的直接幹預:通過遊戲進行心理輔導,可以調整小金的心理狀態,降低小金對出身家庭的排斥感和對城市的不適應感,增強小金的自我認同感和自信心,增強小金對人的信任感,增強安全感。
(2)與小金父母直接幹預:調整小金父母的認知,讓他們認識到對待小金不能操之過急,給小金更多的時間去適應新的環境,慢慢培養感情基礎,讓小金獨立做。有些事情,讓他壹個人陪孩子玩,增強小金的自信心和適應能力;教給小金的父母親子溝通的方法,比如如何在遊戲中與小金建立信任關系,促進親子溝通。
(3)與小金學校的老師取得聯系,讓老師在學校給予小金更多的支持和鼓勵,幫助小金盡快融入學校生活。
(4)如有可能,成立壹個由有類似適應不良問題的兒童組成的小組,進行團體輔導。
(5)如果可能的話,與收養家庭建立聯系,得到養父母的支持。可以把農村收養家庭作為小金成長的體驗基地,也可以培養小金的感恩情操。
案例:
社工在社區調查中發現,社區部分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貧,家庭照料負擔重;有的雖然就業動機很強,但因為沒有技能找不到工作;還有的發展了福利依賴的思想,缺乏就業動力;有些人野心太大,找工作不順利。
與此同時,社工也發現社區裏有大量的資源。比如小區位於中心城區,小區內有很多企業和社會組織。社會福利中心經常開展政策咨詢、就業培訓、心理咨詢等服務活動。平時居民關系融洽,鄰裏之間會互相照顧,溝通各種信息。據此,社工計劃整合社區資源,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服務。
問題:
1.這個社區有哪些正規和非正規的社區資源?
2.為了給低收入家庭提供有效的服務,社工應該如何整合社區資源?
參考分析:1。正規的社區資源包括:社工、社區內的企業和社會組織、社會福利中心等。
非正式的社區資源有:鄰裏和家庭。
2 .社會工作者要積極為社區弱勢群體尋找就業信息,協調就業資源,爭取培訓機會,積極推薦給社會用人單位,維護弱勢群體的就業權益。社會工作者要幫助受助者了解市場勞動力現狀和就業形勢,避免其不恰當的就業預期,鼓勵其積極接受新崗位,勇敢面對新挑戰。同時,針對困難群眾工作技能和知識水平較低的實際,社工要在當地勞動就業管理部門的幫助下,努力開發社區內的保潔、保安、綠化、家政、日常維護等公益性崗位,促進社區就業。這不僅有利於社區服務的發展,還能增加弱勢群體的收入,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具體如下(可以自己玩):
(1)對因病致貧、家庭照料負擔重的低收入家庭,組織誌願者團隊進行壹對壹幫扶,幫助緩解家庭照料帶來的壓力;符合政策的,對低收入家庭給予適當資助,減輕其負擔;依托社區福利中心和社區診所等機構,為低收入家庭提供醫療、護理和心理咨詢,幫助他們渡過眼前的難關。
(2)針對低保家庭成員就業動機強,但因缺乏技能找不到工作的情況,依托社會福利中心對其進行就業培訓,提高其就業競爭力;鼓勵鄰裏之間多交流,鼓勵他們參加就業市場的招聘會,了解就業市場的就業情況,有的放矢,提高求職成功率。社工可以積極開展職業介紹服務,幫助他們與社區內的企業溝通,進行雙向選擇,實現就業。
(3)針對部分低保戶存在福利依賴思想,就業動力不足的情況,可以通過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來引導部分社工。低收入政策不是養懶人的政策。只有腳踏實地,自力更生,才能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在此基礎上,通過家庭和鄰居的幫助,加強溝通,了解就業新趨勢,鼓勵他們積極參加社會福利機構的就業培訓和指導,提高就業競爭力,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5【簡答題】
案例:
社工阿花在社區需求調查中發現,社區中有些老人不參與社會交往,除了要出去買菜、購物,幾乎整天待在家裏。這些老人有的壹個人住,阿花偶爾也會熱情招呼,但他們只是勉強點頭。華見了,心裏著急。他想:這樣下去,老人的活力會越來越低,退化衰老的過程會加快。不要!我必須為他們做點什麽。
問題:根據案例中描述的社區老年人的情況,按照老年人的社會工作方法,設計合適的服務方案。
參考分析:1。問題和需求分析
根據案例中的描述,社區老人的主要問題是被關在屋子裏,不參與社會交往。人是社會性動物,具有群居性,人際交往是人類的主要行為。尤其是老年人,長期缺乏社會接觸,會損害他們的交際能力,變得冷漠、無生氣,強化他們的退縮傾向。因此,社區老年人的積極性需要被激發和喚醒。
2.確定服務目標和目的
服務的目的是激發老年人的積極性,保持和提高老年人的活力。具體目標包括:動員老年人走出家門參加社區活動;建立人際交往和社會支持網絡;培養參與活動的興趣,並從中感受合作和樂趣;挖掘誌願精神,發揮余熱,為社區建設做貢獻。
3.幹預策略的選擇:組織實施“動機刺激小組”
激勵小組的目的是激勵那些對現在和未來不再感興趣的人。群體活動是用來幫助老年人重新建立與他人的聯系,擺脫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充滿了自己和自己的煩惱的局面。
激勵型小組壹般由10-15老年人組成,成員沒有患癡呆癥或抑郁癥,有壹定的聽力和語言能力,能積極參加小組活動。團體活動* * *有6-12板塊,最好每周舉辦壹次。“激勵型小組”通常會挑選互相認識或者興趣相投的人作為成員,這樣會減少壹些老年人加入小組的猶豫。社工需要非常了解每壹位老人,能夠開展鼓舞人心的小組活動,然後利用自己對老人的了解激發大家的興趣。
工作步驟如下:
(1)進行家訪,與“居家”老人取得聯系,通過問候、同情、關懷和即時服務建立信任關系,了解需求,動員對園藝感興趣的老人參加“園藝-動機刺激小組”。
(2)設計小組計劃,計劃六個活動,每個活動持續壹個半小時,半個月壹次。六項活動的內容包括:
第壹項活動:學習園藝種植知識,邀請農科院專家以圖片展示、視頻展示、講解等方式傳授種植技術,然後組織老人參觀農技基地,購買蔬菜種子或種苗,在家種植。
第二個活動:分享種植經驗,包括展示自己的種植成果,分享經驗,提問,答疑,調整技術。
第三項活動:分享種植經驗,組建團隊,選拔隊長,打造團隊文化。
第四項活動:分享成果,集體聚餐,享受勞動成果。
第五項活動:參觀農業技術基地,與研究人員討論經驗,建立聯系。
第六次活動:總結回顧課程,發展其他興趣(作為以後活動的主題),培養組長,工作人員退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