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品牌寄生的基礎是什麽?營銷的本質從何而來?

品牌寄生的基礎是什麽?營銷的本質從何而來?

行業發展的格局是在品牌的需求之間形成的,品牌把自己的標簽展示給消費者,而不是主流。看看那些大品牌,成熟品牌,外資企業。他們悠閑地享受著品牌的滾滾利潤。為什麽?比如亨氏在中國買了壹些中華老字號,也有自己的傳統品牌和產品。表面上,他們談的是質量、品牌、服務等。,但實際上,他們都在享受著業內領先的利潤。

營銷的本質來自於企業的使命感和市場的供過於求:使命感是實現組織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實現個人價值的重要平臺;市場供過於求是企業孵化的結果,或者說是公共需求與個人意誌矛盾的產物。

營銷越來越難了。電商,壹個拼命三郎,還沒賺到錢。壹個想法或者壹個模式就能讓壹個自視甚高的風險投資公司失去理智,這是壹種病態的狂熱。電商的沖擊,實體經濟也像馬蜂窩壹樣,亂哄哄的,營銷很難理性,只好先歇壹歇,看看人家的電商招數。全球化顯而易見,妳方唱罷我登場。

電商還沒停,微博又火了。微博被視為電子商務的精靈,人脈廣,商機無限。於是乎,微博搶走了電商的風頭,和微博壹起,電商誕生了宅男、宅女、微博、顧問、培訓師、網絡專家等人物,還不包括那些腐敗憤懣的官場專家。最致命的是,電商培訓師不是在教妳怎麽做網絡營銷,而是壹波又壹波的嚇妳:電商有多復雜,有多重要,有多緊急,怎麽扼殺實體經濟,有多有效,什麽都能在孫悟空身上做到。總之,不來培訓,恐怕活不下去,把實體經濟映射成笨拙的大象,懦弱的唐僧。

營銷難做是事實。定位理論專家認為,商業競爭已經充分而緊湊,幾乎所有人都在同樣的信息狀態下博弈。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幾乎被金融、電子商務、咨詢服務等泡沫化,人們在各種復雜的信息環境中相互推擠、相互踩踏。從表面上看,每個人都知道相同的信息,但信息的處理方式不同,所以結果很容易不同。讓營銷變得更加敏感和令人擔憂。

對激烈競爭的另壹種解讀是,需要打贏局部或焦點戰來緩解大環境下的運營成本和不確定的前景。以前的營銷是基於品牌和大眾* * *的關系在戰場上馳騁,所向披靡。現在反腐盛行,在政治的影響下,還會持續壹段時間。春節放鞭炮的人就更少了,不是因為沒錢,而是不想鬧。對於那些制造高端品牌飲料和禮品的企業來說,他們不得不忍受經濟危機後的緊縮。

為什麽營銷變得如此復雜?我認為關鍵問題在於我們社會的商業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不良商業行為,也就是誠信問題。看看那些成功的大企業,除了我們的壹些國企。大多數成功的企業都是社會文明的推動者。如上所述,大部分營銷咨詢服務商都是通過創造復雜性來提高服務水準的,這就像美國廣告業把定位專家拒之門外的道理。在社會商業化方面,要以誠信為基礎,誠信出了問題,必然導致商業混亂,至少是復雜的。

咨詢服務其實是迎合了社會的潮流,人們喜歡那些深不可測的道理來滿足品牌推廣的需要。咨詢服務多以品牌營銷為主,其他廣告設計、影視服務為輔。這種服務類似於律師行業,律師的最高境界是不需要律師;由此可以推斷,咨詢服務的最高境界就是不需要咨詢。聽起來很假,其實壹點也不假。法律的目的是解決矛盾,協商的目的是讓企業高效運轉(其實簡單來說)。有壹個現象我不知道有沒有註意到。律師行業越來越發達,律師超負荷工作,社會矛盾越來越多,深層次矛盾更加尖銳。咨詢服務不想要壹樣的。我們需要的是快樂營銷。

律師也好,咨詢師也好,都是以生意為主要目的,誠信根本不是首要考慮的目的。導致我們的商業生態環境魚龍混雜,汙穢不堪。以孔孟為歷史參照物,現在的人越來越重視古聖先賢的道理,為什麽發達的現代人越來越不自信,都是自己造成的。古人對樸素唯物主義的理解更直接,更生活化。現代人無法抵擋彼此之間人為交易的誘惑和刺激。

人要想走出這個怪圈,只能從商業的本質去思考,就像猶太人的商業觀:誠信是基礎。這種坦誠是建立在約定之後的坦誠,但不代表沒有談判技巧。另壹種是自我誠實和自我肯定,而不是依賴別人的思維;試想有多少人願意聘請律師。不是壹種無奈,更不是壹種為了省時怕麻煩而增加的企業成本。咨詢服務也是壹樣。如果妳不能理解這個顧問給妳提供了什麽,我建議妳擺脫他。別再給自己添麻煩了。

除了人為因素,

營銷的難點在於電子商務的信息公開性。信息不對稱曾經是商業的武器庫,人們隨便拿出壹條信息就能挑動營銷的神經。現在根本不存在,或者說即使現在已經回歸,信息公開程度還是很高的。這就讓人面對信息安全和創新產品,很難做到。壹個產品走出去,它的信息也是公開的;更別提山寨的瘋狂了。就算富士康的保安再怎麽努力,假iPhone還是水到渠成。

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可能不會持續很久,但作為壹個時代的產物,它可能會破壞營銷的大部分特性。也許最後電子商務會被營銷接手,成為營銷的壹個渠道或者兩者再次融合。電商對營銷最直接最先的影響就是渠道顛覆。戴爾是最早發現這種方法的,現在戴爾也面臨著重大危機,這也是電商顛覆實體渠道後的回歸跡象。實體經濟對網絡經濟的控制還在。戴爾的直銷模式意味著失寵,電商的混亂炒作也是它難以自我消化的毒瘤,必然會發生。

在電子商務的過程中,價格曾經是個小屁孩。當初低價引起哄搶,阿裏巴巴打開了大門。

馬雲在雲中漫步;後來價格就成了代工的影子。看似價格低廉,其實質量有好有壞。雖然有些電商價格堅挺,但是因為電商是統壹品牌,所以在網上購物的人有壹個幾乎統壹的認知:便宜。所以價格強勢的品牌只能在電商的平臺上推廣,幾乎沒有銷量。實際上,電子商務是低價和欺詐的結合。至少現在是這樣。而且,價格低也必須建立在實體的基礎上。從這個意義上說,電商在實體店價格的掩蓋下,是以品牌誠信為基礎,偷著樂。

營銷在中國從無到有只有20年左右,俗話說,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小和尚看山,壹山三變。兩步已經完成,如何進行第三步?否定之否定之後的精彩篇章是否如期而至?如果有,會是什麽樣的?就像壓過駱駝的稻草,成片的並不少見,牌子也很遠。為什麽呢?我們很多企業常說品牌營銷重在營銷,其實應該是品牌。以前,品牌只是壹個屬性;未來,品牌應該是主體,營銷應該是補充。動態補償機制具有勢能。

定位誕生的環境是在壹個充分競爭的市場。現在電商、微博、微信混在壹起,市場競爭已經很充分了,營銷自然就轉化為品牌競爭了。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下,國企和大品牌都在拿各種資源敲詐,壟斷趨勢加劇,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些都是營銷做不到的。只有樹立品牌,轉移戰場,靈活運用遊擊戰、陣地戰打贏新型戰爭,企業才能立足,即品牌作為企業經營的產品來經營。當然,這種特殊產品所需要的各種生產要素不應該含糊不清,也不應該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