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生態環境教育創造壹個具有生態環境特色的環境?我的花園位於相城區草湖工業園,綠水青山,環境優美,空氣清新。結合周邊環境,我園營造了壹個具有“生態環保”特色的環境,整個幼兒園體現了“綠色生態”的理念。以“綠色森林”為主題,結合淺綠色主色調的幼兒園環境設計,顯示出勃勃生機。幼兒園內部環境的布局體現了廢舊材料的利用。壹樓的走廊以草帽、扇子、壽司簾為主,用收集來的月餅盒、紙盤裝飾。二層以“海底世界”為主題,用蟹殼、龜殼、海螺等材料裝飾,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們接受壹次美好和諧的生態環境教育。
為了讓孩子們真正體驗到應該對生態環境做些什麽,在幼兒園創建廢品回收箱是壹個非常好的方法。比如我們每個班都設立了“環保小衛士”廢品回收站。老師們根據教育主題活動的需要,讓孩子們收集壹些安全衛生的家裏的垃圾,放到回收站裏,而這些家庭的“廢舊物品”有的成了我們趣味自制運動裝備的原料,有的成了我們娃娃家的日常用品。我們把各班收集的廢舊物品整理出來,列在美術室。有蘆葦桿,瓶蓋,奶茶杯,方便面盒,樹枝等。孩子們在美術室進行美術活動時,可以利用這些原材料。他們逐漸養成了環保意識,對這些原材料有了很深的感情,對這些活動也很願意,很積極。我們用孩子們收集的廢瓶廢罐進行了小實驗。壹個實驗是讓孩子們學會把盆裏的水舀進瓶頸很小的飲料瓶裏。經過老師的耐心指導,孩子們發現,在選擇漏鬥時,漏鬥的出口要比水瓶的瓶口小,或者同樣大小,才能成功。所以廢舊物品的再利用,不僅培養了孩子的節約意識,也培養了孩子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並告訴孩子們亂扔廢紙對環境的影響。廢電池隨便扔掉後,會對土壤和水造成破壞,回收後又可以再次成為有用的資源。通過這些行動,孩子們逐漸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廢物再利用和節約意識是環境保護的重要內容。
二、利用自然和當地獨特的教育資源對孩子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我國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指出:“兒童教育應以自然和社會為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自然和社會學習。”大自然是壹本讀不完的活書,讀不夠的精彩畫卷是孩子成長的最好課堂。走進大自然,可以讓孩子走進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和認識世界。通過實地觀察,讓孩子體驗人的生存與環境的關系,感受良好的環境與不斷惡化的環境的區別,了解環境被汙染和破壞的原因,從而從小激發孩子愛護環境的意識。
我們利用當地獨特的教育資源,帶孩子們走進大自然。先帶孩子觀察草湖花園的小河,發現河水發黑,氣味難聞,河面上漂浮著塑料袋、貝殼等生活垃圾。然後帶孩子去感受草湖濕地公園和蘇州植物園的自然美景。通過觀察、比較、收集,感知生命的多樣性,發現生命的變化,了解動植物生長與環境的關系,激發孩子保護生態環境的感情。然後通過“環保小衛士”——“妳扔我撿”的活動,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在草湖花園通過行動體驗環保的價值,體會“環保要從我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三、利用正常的壹天活動進行生態環境教育?幼兒園的活動豐富多彩,包括教學活動、遊戲、勞動和生活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有意識地進行環境教育。比如讓孩子學習詩歌、故事,開展會話活動,初步認識環境對人的影響。利用兒童洗手這個環節進行節水教育。首先,教孩子如何正確洗手和節約用水,培養用水後擰緊水龍頭的習慣,然後舉行“如果沒有水怎麽辦?”讓孩子知道地球上沒有水,人、動物、植物都無法生存,教育他們從小培養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利用散步的時間有意識地引導他們去觀察樹、草、花,感受美麗的風景,對美好的環境產生情感傾向,教育孩子愛護周圍的壹草壹木。我們還要求孩子們收集繪畫、折紙和剪紙等剩余的廢紙,因為它們可以回收利用,不僅節約能源,還減少汙染。吃飯時,教育孩子不挑食,不掉米粒,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從而樹立孩子愛護自然資源的生態道德觀。
“遊戲”是孩子們的特權。在遊戲中,孩子們更容易接受,並能在玩、說、做中掌握環保知識。比如在結構遊戲中,收集各種紙箱、酸奶杯、牙膏盒等等來搭建。孩子們知道廢物對環境的影響。我們收集垃圾,每壹個垃圾都會成為我們手中有用的玩具。這些物品形狀各異,大小不壹,給孩子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在遊戲中,孩子們會用牛奶盒搭建各種房子,用酸奶杯布置欄桿...廣告紙、吸管等。都是我們老師制作輔助用品的必備材料。
總之,孩子越來越關註身邊的生活,從情感上發現美好的事物,並學會欣賞和關愛。持續挖掘自然生態教育價值,促進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