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青年四川大學專題“品質創造”——四川大學9300多名新生入學
來源:新聞中心曹偉攝影:楊秀健編輯:李燕
9月4日,四川大學的“年度大戲”——新生招生再次激情綻放。從這壹天到9月6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四川大學2014級9300多名新生,和他們的父母、親戚、朋友壹起,聚集在江安校區的青年廣場。四川大學以最激動人心的狀態向新壹批四川成年人敞開了懷抱。
新生招待會:各有絕招引爆全場。
在新生報到現場,雖然學校壹大早就下發了《新生報到指南》,但各學院在新生接待點的安排上依然下足了功夫。在統壹布置的場館裏,每個人都拿出了自己的院校介紹和報名流程指導,青年廣場上鮮花盛開,令人目不暇接。
華西龔* *衛生學院手繪海報,兩條深淺不壹的白路,壹路到夜鶯純潔的誓言與夢想;在華西口腔醫學院的簽到墻前,每壹位新生年輕自信的笑容都被鏡頭永遠保留;商學院出人意料地出了壹張充滿古韻的海報,經濟頭腦和人文背景在這裏相得益彰;鄰近的藝術學院已經為註冊過程制作了現代指南;物理科技學院打出了“院士牌”,科學的嚴謹之美與對面藝術學院的時尚藝術魅力相得益彰...個性十足的手繪海報,別出心裁的塗鴉,設計精美的新生簽到墻。在大壹新生的眼裏,每個學院都不再是壹個死板的符號,而是變成了壹個生動活潑的“新家”,從見面的第壹刻起就有了氣度。
在川大的教職員工眼裏,他們面對的不僅是未來的學生,更像是久違的兄弟姐妹,他們不僅是嚴肅的老師,更是善良的兄弟姐妹。華西醫學院臨床醫學系2014級輔導員楊媛,專門為新生和家長主義做了壹張“家長聯系卡”,上面寫著自己和學院的各種聯系方式,讓遠在千裏之外的家長可以隨時與學院和自己取得聯系。無獨有偶,計算機學院2014級輔導員葉青開通了輔導員個人微信賬號,歡迎大家掃碼關註。張的二維碼極大地拉近了師生、院校和個人之間的距離。
川大夢,給我們95後吧!
當“80後”似乎成了昨日的稱謂,“90後”已經悄然占領了校園。今年秋天的四川大學迎來了八個“99”。而這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從他們剛剛踏入川大的那壹刻起,就滿懷激情地掀起了他們的川大夢。
在華西醫學院臨床醫學院新生接待點,壹個拄著拐杖忙碌的身影格外引人註目。何瑞是貴州人。作為2014級的大壹新生,高考前不慎摔倒,這次他拄著拐杖來到了夢想中的四川大學。盡管腿部受傷,何銳早在8月28日就到了學校。為了幫助其他同學盡快熟悉校園生活,他還在養傷的時候,就自願加入了迎新隊伍。提到自己的川大夢,何睿說:“我父母工作都很忙,所以我從小跟著爺爺長大。爺爺是醫生,在醫院把我養大。我從小就習慣了醫院的氣味,也聽過和見證過很多醫生救死扶傷的英雄事跡。雖然他們沒有被冠上‘英雄’的稱號,但在我眼裏,醫生這個職業本身就是壹個英雄的職業。我的夢想是在這八年的學習中成為壹名優秀的醫生,繼承爺爺的衣缽,這是對爺爺最好的回報。”
來自重慶的劉很高興能進入他夢寐以求的專業——數學。說到數學,這個靦腆的少年變得健談起來。“我很喜歡數學。我媽想讓我考研,我自己也想讀研。要是能壹輩子和數學打交道就太好了!”
四川大學新聞中心連同學校官方的微博、微信也首次亮相歡迎儀式,並特意在青年廣場上設置了“妳好四川大學”簽名墻。這幾天貼滿了2014級新生的簽名。簽名墻旁邊,每壹張笑臉都伴隨著“@川大,我來了!”川大的口號,在川大的歷史上,壹直定格在這壹刻。擁擠的青年廣場上,青春的夢想在不斷成長,藍天下飄揚著紅色的大橫幅:圓夢追夢,歡迎,成人新川!
“留守家長”專區:家長們,請隨意入住。
近年來,因新生入學引發的“家長潮”的報道經常見諸報端,如今卻愈演愈烈。從帶“家長”到帶“家庭”上學,壹個人報名,全家陪讀,似乎是很正常的事情。兒女千裏憂,烈日下父母的關心更是感人。
今年,川大專門搭建了遮陽棚,設置了“家長休息區”,鼓勵新生自主完成註冊手續。無論是簡單明了的報名流程,還是人性化關懷的引導服務,讓從“陪讀部隊”變成“留守部隊”的家長們放心。
四川涼山羅爺爺83歲,這次強烈要求“護送”孫女上學。看著排隊體檢的孫女和新同學開心地聊天,爺爺的語氣裏有壹絲擔心:“我們娃娃是農村的,很多東西沒見過,所以我們很害怕,怕她不習慣大城市,怕她受委屈……”坐在壹旁的羅神父勸道:“哦,放心吧,她很好的。學校太漂亮了,圖書館和教室都可以擴建。妳看妳妹妹多開心。晚上他們宿舍幾個小孩要壹起吃飯,哪裏委屈了?
擔心孩子的不止羅爺爺壹個人。走進七棟房子,陽臺上堆滿了父母清洗過的床單和被褥。宿舍廣場上,來自山東的梁大爺正以乒乓球臺為戰場,帶領全家人為兒子晾曬被褥。北京的馬阿姨在水槽裏忙著給兒子洗衣服。“孩子自己報了名,我們不能閑著,就給他壹張幹凈的床單。男生,被子床墊都洗不幹凈。趁我們還在這裏,趕快去拿吧。他什麽時候走由他自己決定。”
而家長擔心的“剪不斷理還亂”,在孩子眼裏似乎壹點問題都沒有。這不,四川的於凡,達州的雷巖,青海的陳若辛,認識才很久,卻成了無話不談的好哥們。整理完宿舍,他們三個興致勃勃地規劃了“川大壹日遊”的行程。說到即將開始的川大生活,三個少年的眼神都不約而同地閃亮起來。“當然要好好學習”“雖然父母只要求我不要墊底,但我壹定要好好學習,拿獎學金什麽的”“我太熱愛化學了,想加入化學社。沒有化學學會?那我自己申請建壹個。”
我的川大,我說了算。
下午的青年廣場,秋陽的力量稍有緩解,但報名現場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弱。
教務處咨詢點、吳學院報名點、商學院ACCA報名點、計算機學院“基礎學科拔尖人才培養計劃”...面對眾多知名的“高大上”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項目,辦理完報名手續的學生早已按捺不住,紛紛向咨詢點的老師發起“攻擊”。“報考武學院需要什麽條件?”“我是化學學院的。我能上計算機學院的創新班嗎?”“被錄取後真的有老師壹對壹指導嗎?院士老師能做嗎?”.....面對鋪天蓋地的問題,各個創新計劃咨詢點的師生們沒有發脾氣,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認真仔細地回答妳的問題。或許是烈日太毒,又或許是他們話太多。他們的聲音已經沙啞,但耐心和熱情依然高漲。
另壹端,學校新聞中心、團委、藝術學院、商學院都在現場推出了學校和各自單位的官方微博、微信賬號,介紹各自的組織架構、運營團隊和服務特色。計算機學院依托自身的技術實力,推出了“個人裁縫”的個人信息查詢服務——在微信上發送自己的“學院+姓名”,就可以知道自己的班號、學號、宿舍號。而這個方便快捷的數據庫的建立,只花了壹個同學幾個小時的功夫。
未來很美好,川大壹路陪妳。
來自新疆的Perhat Khaliq Pamir是華西藥學院的大二學生。這次他特意報名接收新生,只為圓壹個夙願。“去年我到成都的時候,已經很晚了。我感到孤獨無助,不知道該怎麽辦。沒想到壹下車就看到壹個學長等著接我。壹路上都在跟我說川大的事,當時心裏特別溫暖。所以我今年來接新生,希望把這份溫暖傳遞下去。”帕米爾用流利的中文對小學弟說:“在藥學院學習很累,但妳也要多出去,多參加社團和活動,不要做‘宅男’”。
看到新生火熱的接待現場,校友“簡佩筠倉”忍不住在川大官方微博上深情地留言說:“我記得我報到的那天是中秋節,全國大學生運動會剛剛結束,參賽選手還沒走,所有賓館都沒有空房,當晚我只好住在九眼橋以西壹排破舊的棚戶區。晚上面對著村裏的壹輪圓月,我想:這是大學嗎?我忍不住哭了,甚至打算退學重讀高三。沒想到,接下來四年的川大生活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是的,不僅僅是“建倉倉SCU”,川大將是新四川每壹個成年人最好的體驗。天色轉晚,夕陽熔金,川大以無比的熱情向全世界宣布:“成年的新川,我們承包了妳未來的精彩大學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