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是身體,金融是血液。兩者都茁壯成長。中國人民銀行近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發放人民幣貸款13.9萬億元,同比多增1.1萬億元,重點投向基礎設施、制造業、民營、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
金融活水通暢,激發實體經濟活力。近日,記者來到浙江、山東、安徽等地,調查金融業如何服務實體經濟,探討如何完善長效機制,進壹步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量”增“價”減的結構非常好
先進制造業、民營小微企業、民生三農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支持。
歐龍泵業有限公司位於浙江溫嶺,泵業是當地的特色產業。“幾年前,企業的生產方式是簡單的組裝加工。在這種模式下,工人技能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質量,泵的退貨率壹度居高不下。”公司負責人張建軍回憶道。
臺州銀行溫嶺大溪支行了解情況後,提供貸款幫助企業轉型升級,綜合授信額度450萬元。資金到位後,張建軍對塗裝車間、線圈車間、安裝車間進行了技術改造,大大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去年產值達7000多萬元。“沒有資金支持,企業轉型升級不會這麽順利!”
“為了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有關部門下大力氣推出了多項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今年以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持續發力,金融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服務不斷加強,金融活水向實體經濟流動的“梗阻”逐步打開。
曾剛表示,從總量上看,穩健的貨幣政策松緊適度,靈活運用存款準備金率、公開市場操作等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了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貨幣金融環境。從價格來看,今年前8個月,小微企業新增貸款利率為6.8%,比2018年全年平均水平低0.59個百分點。8月,央行宣布改革和完善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實際上壓低了市場利率,惠及了實體經濟。
“在保持總量適度的同時,金融供給結構也在優化,先進制造業、民營小微企業、三農民生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支持。”曾剛表示,這取決於結構性政策的精確努力,如有針對性地降低存款準備金率和TMLF(定向中期貸款工具)。大型銀行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30%等監管要求也有效引導了信貸資金投向。
在金融流水的“精準滴灌”下,實體經濟的筋骨更加強健。
——加大對民營企業、小微企業、先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的融資。
截至9月底,工商銀行已向制造業、軟件和信息技術、科研服務等實體經濟中的民營企業發放貸款超過65,438+0萬億元中國工商銀行金融業務部高級專家胡表示,在資源配置上,工行加大了對民營企業的傾斜,對向先進制造業民營企業提供貸款的部門給予資金優惠,貸款資金價格下來了,從源頭上降低了企業的融資成本。
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普惠小微貸款和民營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分別增長23.3%和6.9%。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加11.3%,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同比增加41.2%。
——支持“三農”基礎設施建設、民生等薄弱環節發展。
“再也不用找擔保人了,紅寶書真的管用!”安徽鳳陽小崗村農民殷玉榮先後從縣農業銀行貸款近40萬元,盤活了村裏的低產田,發展了養稻養蝦產業。
尹玉榮口中的“紅寶書”就是股權證。小崗村黨委副書記馬武軍說,村裏成立了集體資產股份合作社,發放股權證。“村民憑借股票獲得全球信貸。只要把股權證質押給小崗村創新發展有限公司,就可以向縣農行申請3000元到30萬元的貸款。”
“農村金融服務對促進農業生產、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實體經濟金融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王新銀行首席研究員董希渺認為,農村金融是鄉村振興的著力點之壹,應立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創新金融業務模式和產品服務。
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金融信息服務平臺精準對接供需,盡職免責機制仍需完善。
“我以為第壹次貸款手續繁瑣,時間長,但這次貸款後,我徹底改變了想法。”山東德州盛邦體育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永超深有感觸地說。
盛邦體育是壹家專業設計、研發和制造SMC高分子復合材料產品的高科技企業。今年由於經營策略調整,生產規模擴大,資金周轉壓力加大。企業以前沒貸過款,怎麽和銀行打交道?黃永超不知所措。
“壹個偶然的機會,我得知省裏建設了融資服務網絡系統,我就嘗試在‘山東政務服務網’的‘企業融資需求征集’板塊發布融資信息。”黃永超說,沒想到德州銀行通過平臺發現企業融資需求後,馬上找上門來,給該公司授信654.38+00萬元。“從融資需求釋放到獲得貸款,僅用了10天,真方便!”
金融機構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最大的困擾之壹就是信息不對稱,但這種情況正在慢慢改變。在全國很多地方,各種金融信息服務平臺不斷湧現,架起了銀企之間的“連接橋梁”:
近日,發展改革委、銀監會聯合下發《關於深化“信用易貸”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通知》,要求通過加強信用信息歸集和享有,解決銀企信息不對稱問題;在陜西,由政府主導的信貸金融服務平臺匯集了全省200多萬家企業的基礎信息和近654.38+0.7萬家企業的社保、稅收、土地等深度信息,實現融資需求對接654.38+0.8億元;在江西,今年前8個月,通過小微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發放貸款845.3億元,占同期全省小微貸款發放總量的33.3%。
此前發布的《關於加強民營企業金融服務的若幹意見》提出,抓緊建設完善財稅、市場監管、社保、海關、司法等大數據服務平臺,實現跨層級跨部門跨區域互聯互通。完善和優化金融機構與民營企業的信息對接機制,實現資金供需雙方的高效在線對接。
“鼓勵和引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需要很多配套措施。”曾剛表示,各地金融信息服務平臺建設是建立和完善長效機制的有益探索。地方政府擁有豐富的社保、司法等信息,有能力將原本分散在各個部門的信息整合起來,形成壹個龐大的數據庫。如果合法合規使用,這些寶貴的數據將極大地幫助金融機構提高服務水平。
推進服務實體經濟長效機制建設,既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又要完善金融機構“敢貸”機制。銀監會副主席朱樹民表示,銀監會繼續推動銀行進壹步完善盡職免責機制,督促銀行將小額貸款業務納入考核體系。
記者了解到,重慶銀保監局近日對轄內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盡職免責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從反饋來看,在實踐中取得了壹定的效果。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重慶銀保監局所轄銀行* *盡職免責小微企業不良貸款5.42億元,涉及免責員工1043人,其中銀行經理221人,審批崗163人,信貸客戶經理659人。為提高豁免效率,重慶農商行下放豁免權限,賦予分支機構50萬元以內的盡職免責認定權限。
業內人士認為,雖然取得了壹些進展,但盡職免責機制仍不完善,難以完全消除客戶經理的後顧之憂。比如,雖然監管部門對小微企業不良貸款容忍度提高到3個百分點,但很多銀行更註重對整體不良率的考核,沒有單獨考核小微企業不良率,難以體現政策優惠。
好政策的關鍵在於執行。
落實已出臺的各項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政策。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在2019三季度例會上指出,要按照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加大對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增強金融體系對供給體系和需求體系的適應性。下大力氣暢通貨幣政策傳導渠道,堅持市場化改革推動實際利率大幅下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實體經濟面臨壹定困難。要充分發揮減稅降費、降低融資成本等政策合力,靈活運用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工具,做好政策協調聯動,加強預調微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定民營、小微企業預期。”曾剛說。
如何進壹步完善盡職免責機制,打通服務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最後壹公裏”?董希渺認為,應持續開展對銀行機構的監管,通過現場檢查、窗口指導、季度座談等方式,迫使銀行進壹步完善內部機制。探索小微企業貸款各環節盡職調查的基本認定標準,通過明確盡職調查和免責邊界,最大程度消除基層客戶經理的顧慮。
(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鄭重聲明:發布本信息的目的是傳播更多信息,與本網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