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我舍不得!爸爸媽媽也有分離焦慮癥?聽聽專家的意見。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我舍不得!爸爸媽媽也有分離焦慮癥?聽聽專家的意見。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我舍不得!爸爸媽媽也有分離焦慮癥?聽專家說孩子成長的過程,開始學習生活技能,逐漸表現出獨立性,有時候看起來對父母沒那麽依賴了,難免會產生分離焦慮。為什麽成年人會有分離焦慮?怎麽調整?專家會回答妳的問題。孩子長大了,開始上學了!除了感受到孩子的獨立,我也開始有點沮喪,因為孩子沒有那麽依賴父母了。孩子上學父母會有分離焦慮嗎??

什麽?!成年人也有分離焦慮癥?聯合心理咨詢所心理專家陳才勛表示,人本身需要在相互依存中生活,與重要的人產生歸屬感,相互支持和關心,享受彼此的物質和心理資源,這樣人會更有安全感,更有信心度過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挑戰。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為了延續物種,父母發展出照顧後代的本能。父母愛他們的孩子,認為他們有責任照顧和撫養他們。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有壹種現象,就是把孩子當成自己生命的延續。父母希望他們的孩子能達到他們個人的期望,但有時他們會限制他們的自由發展。

延伸閱讀:調整心態,學會放下~孩子上學了,但是分離焦慮的是媽咪!

創傷經歷讓父母害怕被遺棄的個體在生活過程中會有重大的心理創傷,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被遺棄。這種創傷性的經歷會影響後續的人格發展,比如童年被拋棄,成年後離婚/分手或者被離婚/分手。

此外,如果妳在童年時期受到父母的冷遇,沒有父母的溫暖關懷或過度否定,長大後容易產生嚴重的分離焦慮,渴望擁有安全穩定的人際關系卻又害怕被否定和拒絕。

對抗分離焦慮之前妳需要知道的!父母也會對依戀感到不安。心理學家陳才勛表示,有分離焦慮癥的成年人和兒童,會對與重要人物的關系缺乏安全感。孩子是主要的照顧者(如父母、養父母),而成年人是父母或伴侶。分離焦慮的可能原因是他們小時候沒有與父母形成安全依戀的經歷。當這些孩子長大為人父母後,他們很不容易與孩子產生安全依戀,壹代又壹代地繼承分離焦慮。

孩子們對父母的焦慮很敏感。這時,如果他們缺乏安全感,就會影響他們的人格發展,使他們無法有勇氣成為壹個獨立的成年人,難以對自己負責,性格軟弱、退縮,卻渴望尋求他人的肯定。所以有時候他們會為了引起別人的註意而做出誇張的行為,或者依靠物質來滿足自己內心的情感需求,比如沈迷於虛擬世界、酗酒,嚴重的時候還可能會濫用藥物。

成人和兒童的情緒反應差異較大,兒童分離焦慮表現出來的行為比較簡單,比如常見的分離困難,特別軟弱,哭鬧,退縮,特別粘父母;成年人通常會有長期的情緒積累,或者受到年齡的嚴重創傷,影響與人交往的方式和人生價值觀。會出現控制和依賴他人的矛盾現象,比如對伴侶的嚴格控制,情感勒索,總是要求對方做決定,沒有意見。

看妳/妳有分離焦慮癥嗎?陳才勛的心理學家為自我判斷提供了以下指導方針。如果是4點拿到的,說明妳可能對孩子有分離焦慮~

1.我寧願和我的孩子在壹起很長時間,也不願離開他們。

比起壹個人,我覺得和孩子在壹起更舒服。

3.認為孩子不在身邊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

4.經常抱怨帶孩子又難又麻煩,卻沒有實際行動給自己壹個休息的機會或者向別人求助。

延伸閱讀:天天淚眼婆娑,十八遍送?寶寶這麽粘人,怎麽辦?

家長的分離焦慮4階段幼兒園:家長和孩子第壹次分離。心理學家陳才勛指出,許多父母總是特別擔心孩子的第壹所學校或托兒所,建議成年人應盡量克制自己形影不離的心,避免在工作時不時查看監視器屏幕。

爸爸媽媽可以做到這壹點。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我舍不得!爸爸媽媽也有分離焦慮癥?聽聽專家對小學的看法:孩子重心轉移,家長容易產生失落感。在這個階段,孩子開始積累社交和生活能力,和同學朋友發展友誼,希望同學表現更好。所以重心會逐漸轉移到學校生活,家長可能會因為重視老師和同學的言行而感到被忽視。

爸爸媽媽可以做到這壹點。

在這個階段,孩子們非常樂意與父母分享他們在學校的學習和經歷。他們不妨多聽聽孩子的話,聊聊校園生活,表達自己的關心和理解,和孩子壹起成長,做孩子的後援團,享受親子間的生活,為彼此創造美好的回憶。

中學階段: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不再是孩子的精神支柱。高中恰逢孩子青春期,孩子所有的重心都在同齡人身上。他們可能有很多自己的想法,父母開始意識到自己是孩子重要的衣食父母,卻不再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精神支柱。

爸爸媽媽可以做到這壹點。

父母要學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重心,安頓好自己的身心,經得起少年的搖擺碰撞,這是父母和孩子的重要學習。

大學,結婚,生子:父母處於空巢階段,重新適應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孩子上大學後很可能會去外地讀書,甚至將來會搬離家鄉。這個階段父母處於空巢階段,回歸以自己為中心的生活。這樣的改變可能會導致人生的空虛和焦慮。

爸爸媽媽可以做到這壹點。

在前幾個階段,家長應該已經逐漸學會如何面對孩子的獨立,讓孩子有自己的生活。另外,這也是醞釀第二次生命的好時機。有效安排個人生活,有助於減少失落感!

5招募家長調節分離焦慮以下是陳才勛心理醫生為家長調節分離焦慮的壹般規律:

對孩子來說,練習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自己做決定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個人的生活能力。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想獨立嘗試或者挑戰困難的時候,提供支持,鼓勵孩子嘗試,是孩子學會獨立的壹個小小的開始。如果父母能提供支持,鼓勵孩子去嘗試,即使孩子最後做得不好也沒關系。最重要的是,父母能陪伴孩子面對困難,接受孩子認真嘗試的結果,支持孩子為自己的小目標或小願望繼續努力。

肯定孩子及時看到孩子的能力應該是表達了對他的肯定,這是幫助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積累生活技能的重要力量。同時,父母也要肯定自己對孩子付出了足夠的愛和關懷。過度的保護其實限制了孩子培養獨立的能力。

陪伴孩子的成長過程比質量更重要。父母需要保留自己的生活安排,兼顧親子關系。不同階段的區別在於投入親子關系的時間比例。也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花很長時間在照顧。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親子時間越來越少。更重要的是追求親子關系的質量,讓對方感受到溫暖和支持,有情感交流的溫度,而不是陪伴的數量。

尋找外界的支持,大多數人或多或少都在擔心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能得到壹些適當的父母信息和心理支持,就能緩解分離的焦慮,發展出安全、依戀的親子關系。如果妳認為自己可能受到創傷性經歷的影響,建議咨詢心理醫生或者閱讀相關書籍來澄清自己的疑惑。當生活煩惱不斷出現時,尋求心理醫生的輔導,給自己壹個喘息的空間,有更多的力量去管理自己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