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北平原第四系含水層的巖性、結構和厚度具有水平變化規律。山前平原含水層呈扇形,扇軸巖性以礫石、卵石為主,厚度較大;扇體之間的含水層介質的顆粒大小和厚度變薄。在中部平原,含水層逐漸轉變為湖相沈積夾雜河流沈積的舌狀構造,含水層巖性以中細砂為主。朝向東部和南部沿海平原,含水層過渡為湖相島狀構造,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粉砂。
第四系含水巖系自上而下分為三個含水層組(表2-1),並以地下水礦化度為界分為鹹水層組(體)(礦化度大於2g/L)和淺含水層組(體)(礦化度小於2g/L)。
表2-1華北平原第四系含水層形成特征
(據張等,2009)
(1)第壹含水層組水文地質特征
第壹含水層組底板埋深壹般為40 ~ 60m,包括全新統和上新世。沖洪積扇區含水層粒徑大,厚度30 ~ 50m,垂向連續性強,單層或雙層結構,透水性強,導水率大於5000m2/d,單位湧水量20 ~ 30 m3/h·m,礦化度小於1g/L..在扇扇和扇緣帶,含水層厚度變薄,顆粒變細,是壹個薄的多層含水層結構。含水層之間有厚度不等的粘土層,導水率多為100 ~ 500m2/d,單位湧水量多為5 ~ 10 m3/h·m,地下水補給條件也較差。範前窪地區含水層由粉砂組成,厚度大多小於10米,滲透系數壹般小於100平方米/天,單位湧水量小於5立方米/小時·米..地下水徑流條件差,發育鹽度5 ~ 10g/L的鹹水。
在中原古河道帶,含水層主要為粉砂和細砂,壹般厚度為10 ~ 30m,滲透系數為100 ~ 300m2/d,單位湧水量為5 ~ 10m 3/h·m..在古黃河河道、灤河河道等局部地段,含水層厚度壹般為20 ~ 30m,厚度可達40 ~ 50m,滲透系數為300 ~ 500m2/d,單位湧水量為10 ~ 15 m3/h·m..主河帶含水層多為單層、雙層含水構造,上覆地層透水性強,有利於降水入滲。含水層為潛水-微承壓水,水質結構為“淡-鹹”。上覆淡水體底界埋深20 ~ 40m,大部分大於30m。古黃河和張偉達到60 ~ 70m,或者都是分布規模較小的淡水區。
中部平原含水層不發育,單層薄層多層結構,巖性為細砂,厚度小於10m。在海河以南,每條河的中下遊都有不同規模的無沙區。含水層與上覆含水層之間發育粘土或砂質粘土,降水入滲補給和徑流條件較差。導水率為50 ~ 100 m2/d,單位湧水量大多小於5 m3/h·m..上部分布厚度小於10m的淡水體或無淡水體,鹽水鹽度壹般為3 ~ 5g/L..
濱海平原含水層主要為粉砂和細砂,厚度壹般小於10m,局部為10 ~ 20m。天津以南,含水層滲透系數為10 ~ 50m2/d,單位湧水量大多小於2.5m 3/h·m,多為粘土或砂質粘土覆蓋,降水入滲補給較差。除河區徑流微弱外,總體處於停滯狀態,地下水承壓明顯,地下水礦化度大多在5g/L以上。
(2)第二含水層組的水文地質特征
第二含水層組底界面埋深壹般為120 ~ 170 m,壹般相當於中更新世。在豫北的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它們與第壹含水層組之間沒有穩定的隔水層,它們之間有良好的水力聯系。有2 ~ 3套中細砂-中粗砂-礫石韻律層,含水層的透水性和導水性強於第壹含水層組。目前,兩個含水層的混合開采人為地增強了它們之間的水力聯系。
中部平原含水層以河流沖積和湖沼沈積形成的中細砂和細砂為主,其透水性和導水性明顯弱於山前地區,單位湧水量為5~65438+100 m3/h·m..粘土或砂質粘土通常發育在第二含水層組和第壹含水層組之間。在自然條件下,地下水補給微弱,徑流緩慢。在海河以南,含水層組上部為鹹水水體,下部為淡水水體。鹹水體厚度由西向東、由北向南逐漸增厚。衡水西北部和滄州子牙河以西鹹水體薄,與下部淡水水體水力聯系強,張偉以南幾乎全是鹹水。第二含水層組下部的淡水是工農業生產的重要水源。
在濱海平原,含水層主要為粉砂和細砂,上部鹹水體與第壹含水層組連續,下部鹹水體為淡水水體。以海河為界,大致分為南北兩區。與南區相比,北區含水層粒度粗厚,地下水補給條件強,富水性和傳導率高,礦化度低。南區上部鹹水體由北向南逐漸增厚,南部靠近大港壹帶全是鹹水體。
(3)第三含水層組的水文地質特征
第三含水層組底界埋深250 ~ 420 m,壹般相當於下更新統。除局部窪地和沿海地區外,壹般都含有地下淡水。
山前平原含水層呈扇形、扇團狀,由3 ~ 4套中細砂、中粗砂、礫石巖性組成,下部含水層有不同程度風化。石家莊以北,扇體內單位湧水量20 ~ 50m 3/h·m,扇間帶單位湧水量10 ~ 20 m3/h·m,部分地區如天津薊縣寶坻地區不發育。石家莊以南的山麓地帶,第三含水層組薄,含水層不連續,含泥礫層較多,富水性弱。總的來說,單位湧水量在5 ~ 65438+100 m3/h·m,弱於石家莊北部。大型扇體與上覆第二含水層組之間無連續隔水層,二者水力聯系良好。其他地區壹般為單層粘土或砂質粘土,厚度5 ~ 10m,水力聯系較弱。
中部平原的含水層呈帶狀,由3 ~ 4套細砂和中砂巖韻律組成。與第二含水層組相比,粒度粗,分選性好,單層厚度大,導水性強,單位湧水量5 ~ 15 m3/h·m,天津武清、河北寧河北部,文安、大城、青縣含水層以中砂、中粗砂為主,單層厚度20 ~ 30m,分布穩定,累計厚度70 ~ 100m。壹般其與上覆含水層組之間有厚度大於10m的砂質粘土,含水層多為鈣化粘土。
濱海平原含水層主要為粉砂、細砂,單位湧水量壹般為5 ~ 65438+100 m3/h·m,局部略小。
(4)水文地球化學特征
山前平原區第四系地下水礦化度壹般小於1g/L,主要為HCO 3-Ca Mg型。中原水文地球化學特征復雜,自上而下存在“淡-鹹-淡”和“鹹-淡”兩種水質結構,使得水化學類型在垂向上變化復雜。從地表或10~50m ~ 50m以下至80 ~ 250m(或局部更深)為鹽度大於2g/L的鹹水體,壹般水化學類型為上部SO4 HCO3-Ca Mg,下部SO4 Cl-Na Mg。鹽度為2~3g/L,局部為5~10g/L。壹般鹹水體上覆蓋的淡水上部為HCO 3 SO 4-Ca Mg型,下部為HCO 3 Cl-Na Mg型,鹽度也在0.5 ~ 1.0g/L ~ 1.0 ~ 2.0g/L之間變化..HCO 3-鈣鎂型和HCO 3-鈣鈉型水在古代河流中較為常見,鹽度壹般為0.5~1.0g/L..
深層淡水化學類型較為簡單,壹般為HCO3-Na型水或HCO 3 Cl-Na型水,下部常見HCO 3 SO 4-Na型水,鹽度壹般為0.5 ~ 0.8g/L,南部為1.0 ~ 1.5g/L,局部略高。
濱海平原存在兩種水質結構,即“鹹淡”或“全鹹”。大港北部埋深60 ~ 100 m,南部逐漸加深至150m,局部200 ~ 250 m,鹽水化學類型壹般為Cl(或Cl HCO3)-Na(或Na Mg)。下面的淡水通常是單壹的碳酸氫鈉型或HCO硫酸氫鈉型。鹽度0.5 ~ 0.8g/L,南方為1.0 ~ 1.5g/L,局部略高。
2.松遼平原
松遼平原三面環山,壹面臨海,西部是大興安嶺和遼西山脈,北部是小興安嶺,東部是長白山和千山山脈,南部是渤海,包括松嫩平原、西遼河平原和下遼河平原。地勢北高南低。中部公主嶺和太平川局部隆起形成松遼流域,北部松嫩平原屬於松花江流域。南部分為西遼河平原和下遼河平原,同屬遼河流域。
北部松嫩平原沈積物西厚東薄,大致在雙遼-扶余-安達線以西,沈積有新近系砂巖和泥巖。其上發育第四系松散沈積物,厚度80 ~ 150 m,齊齊哈爾以西為厚層砂礫石,巖性單壹。東部為高平原,西部和南部為受隆起帶控制的山前傾斜平原,第四系沈積厚度較薄,壹般為10~30m ~ 30m,巖性多為黃土,下伏不連續的砂礫石透鏡體。在綏化、哈爾濱、榆樹、扶余、伏龍泉等地,第四紀地層厚度已增加到60 ~ 100 m,底部有穩定的砂礫層。
南部西遼河平原第四紀地層巖性單壹,為巨厚砂層。從盆地邊緣向中心增厚,厚度為80 ~ 210m。從上遊到下遊,顆粒變細,粘性土夾層增厚,逐漸過渡到松嫩平原,與穩定的厚粘土層相連。地下水由西南向東北流向松嫩平原,壹部分通過遼河流域註入下遼河平原。
在下遼河平原,第四紀地層廣泛發育,從北到南,從山前到平原,由薄到厚,壹般厚40 ~ 300 m。平原西部的泥沙顆粒較細,東部的泥沙顆粒較粗。其成因類型從山前斜坡帶的沖積或沖積壤土、礫石、砂卵石和黃土壤土,到平原中部的沖積砂和粉細砂,局部的湖積壤土,以及沿海低平原的沖積海積細砂和泥質夾層。
松遼平原是壹個地下水豐富的盆地,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主要受構造、巖性和地貌條件控制。地下水補給的主要來源是平原地區的大氣降水,兩側山區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也補給平原地下水。地下水徑流以水平運動為主,地表水系統是重要的排水通道,在河谷洪泛區和沼澤地帶有蒸發和排泄。地下水流向隨地形條件而變化。
(1)松嫩平原
松嫩平原是壹個地質構造上的坳陷區,屬於松遼中新生代斷陷帶的壹部分。平原北部、東部和南部為隆起區,西部為斜坡區,中部為大型坳陷區。晚新生代以來的新構造運動不僅控制了地形地貌和第四紀沈積物的厚度和粒度,還控制了地下水的賦存和分布。東部高平原,第四紀沈積厚十幾米,下伏白堊系,在玉樹、雙城、綏化、海倫形成局部沈積溝槽,第四紀沈積80m米厚;中西部低平原和山前平原,中、新生代沈積厚度分別為5000m和300m(張伯福,1989)。沖積扇分布在西部大興安嶺山前傾斜平原,是壹個單壹結構的潛水含水層系統。低平原為多層承壓含水層,東部高平原的玉樹-綏化為承壓水盆地。地下水從四面八方流向中心的第二松花江。小興安嶺山前高原地下水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異常,為地方病防治區。平原中部,地勢平坦,潛水較淺,徑流滯緩。大部分被蒸發消耗,潛水中的鹽分逐漸濃縮,導致內陸鹽堿化,鹽漬土廣泛分布。低窪地區的湖泡作為當地的流量基準。
松嫩盆地是由白堊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多個含水層系統組成的大型潛水和自流盆地。根據地形和地質條件,大致可分為山前平原單層含水層結構、高平原雙層含水層結構和低平原多層含水層結構三種類型(圖2-15)。
圖2-15松嫩平原含水系統示意圖
單層含水層結構類型分布於西部山前傾斜平原,但略小於山前沖洪積扇群,由扇形地和臺地組成。從南到北,主要的扇形區有:霍林河沖積扇、洮兒河沖積扇、楚兒河沖積扇、雅魯藏布江沖積扇、艾倫河沖積扇和諾敏河沖積扇。扇形地由中上更新統沖洪積礫石組成,臺地由下更新統冰水中堆積的含高嶺土礫石組成。從扇頂到前緣呈扇形,從扇軸到兩側,礫石粒徑由粗變細,含水量由強變弱。扇體之間存在寬度不等的細粒物質聚集帶,各扇體的形成時代和地質構造明顯不同。南部霍林河和洮兒河形成較晚,其山前沖洪積扇主要為中上更新統礫石層,厚度20 ~ 30m,粒度粗,結構松散,含少量粘性土層。北部河流沖洪積扇發育較早,包括上新世太康組至第四紀沖洪積。其中早、中更新世最為發育,沈積厚度50 ~ 100。
雙層含水層結構類型主要分布在東部高平原的廣大地區,主要由第四紀黃土及其底部礫石層和下伏白堊系含水層系統組成。第四系以潛水為主,白堊系以承壓水為主,但部分地區為無水隔水層。第四系砂礫石含水層常呈透鏡體分布,因此黃土層有時直接覆蓋在白堊系之上。在綏化、雙城、玉樹等地,黃土直接覆蓋在砂卵石層上,形成了當地的第四紀承壓水盆地。
多層含水層結構類型分布範圍與低平原基本壹致,西北-東南方向寬180 ~ 200 km,東北-西南方向長400 ~ 450 km,面積約7萬km2。主要由不同時期的第四系、新近系和白堊系含水層系統組成,相互疊加,形成統壹的復合復雜含水層系統。相互組合關系因地而異。因為古近系、新近系、白堊系大部分地區埋藏較深,以泥巖為主,可視為隔水層。但新近系上新統太康組與下更新統白土山組無明顯界線,故將第四系與太康組視為壹個統壹的含水層系統,按埋藏條件分為淺水、中深水和深水三個子系統,其中淺水(埋深小於50m)主要為潛水、中深水(埋深50 ~ 150m)和深水(埋深大於65430)。在低平原東部的大慶附近,中深層含水層逐漸演化為厚厚的淤泥質粘土層,分為淺層地下水系統和深層承壓水系統兩部分。
1)第四系孔隙潛水含水層:主要分布在山前傾斜平原和低平原。山前平原為單壹結構潛水含水層,礫石臺地區主要由礫石和含高嶺土的礫石組成,厚度5 ~ 30m。富水性中等偏強,水位埋深壹般為10~20m ~ 20m。砂礫石扇形含水層巖性主要為中、下更新統沖洪積卵石和砂礫石層,夾薄層粘性土。粒度變化壹般具有上粗下細,或上粗下細中間細的特點。含水層厚度壹般為10~60m ~ 60m,水位5 ~ 8m,富水性強,地下水在扇形地前緣常溢出。低平原區主要為黃土粘質粉土和粉砂層,厚3 ~ 20m,壹般含孔隙水。水位埋深大多小於5m。由於含水層顆粒細、厚度薄、富水性弱,單井湧水量壹般小於100m3/d/d。
2)第四系下更新統孔隙承壓含水層:廣泛分布於低平原,東部邊界大部分到達東部高平原西部,南部邊界穿越松遼地表分水嶺,西部邊界在齊齊哈爾-泰來-洮南地區,與大興安嶺山前沖積扇狀土地相連。松遼流域南部,局部隆起區含水層厚度薄。在中部的招遠-金奎大地區,松花江和嫩江切斷了承壓含水層,轉向潛水。含水層巖性主要為含高嶺土礫石,部分區域與下伏太康組砂巖直接接觸,形成統壹的含水巖組。含水層的厚度從北到南、從西到東逐漸減小。西北10~50m,東南5 ~ 30m,齊齊哈爾地區厚度10 ~ 50m。水量隨含水層的顆粒大小和厚度而變化。東北和西部水資源豐富,東部和松遼流域附近水資源貧乏。含水層被穩定的中更新統淤泥質粘土覆蓋,構成區域隔水層。
3)新近系泰康組裂隙孔隙承壓含水層:該承壓含水層位於下更新統承壓含水層之下,其分布範圍遠小於上覆承壓水。該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砂巖和砂礫巖,成巖作用差,結構松散,其粒度結構變化總體趨勢為水平方向由粗到細、由北向南、由西向東。含水層厚度10 ~ 100 m,含水層隔水頂板為泰康組上部泥巖,埋深40 ~ 140 m,由南向北逐漸變淺。由於頂板泥巖分布不連續,常與上、下更新統承壓含水層相連,形成統壹的含水體。
4)新近系中新統金奎大組孔隙裂隙承壓含水層:該承壓含水層埋藏於上新統泰康組之下,北窄南寬。南部的白城-金奎大地區東西寬約200公裏,北部的嫩江只有30 ~ 40公裏寬。上部含水層巖性多為細-中砂巖,下部含水層多為砂礫巖,呈底粗頂細的沈積韻律。盆地東西兩側含水層厚度為10~30m ~ 30m,盆地中部為30 ~ 60m。頂板埋深60 ~ 180米。該含水層蓄水條件好,補給條件差,排泄困難。
5)始新統—漸新統義安組承壓含水層:分布在松嫩平原北部的訥河、齊齊哈爾、大慶三角地帶,是壹個封閉的承壓水盆地。含水層巖性主要為中細砂巖,中間粗,向四周逐漸變細,上部和下部為泥巖隔水層。盆地中部頂板埋深120 ~ 180 m,承壓水位埋深壹般5 ~ 25 m,局部可流。承壓水富集條件好,排泄條件差。
6)白堊系孔隙裂隙含水層:分布於高平塬地區,分為明水組和四方山組。含水層巖性為泥巖夾多層粉細砂巖,埋深較大。肇東-大慶-長垣地區埋藏淺,含水層厚30-50m。該含水層富水性好,單井出水量大。
(2)西遼河平原
西遼河平原是壹個以潛水為主的平原,含水層由厚厚的砂層組成。大致以通遼市為界,東部新近系沈積厚度30 ~ 50m,第四系沈積厚度60 ~ 70m,西部第四系沈積厚度150 ~ 200m,為單壹砂層或礫石層。從西部大興安嶺山前平原到中部平原,含水層由單壹結構的巨厚礫石層變為多層薄粉砂層。第四系松散巖含水層上部由全新統中細砂、粉砂、細砂、泥質細砂、上更新統顧鄉屯組、牌頭營子組組成。中部由中更新統大青溝組沖積和湖泊沈積的粗砂、中砂、細砂和泥質粉砂組成。下部由中更新統白土山組冰水、冰磧礫石、礫石、泥質礫石、粗砂、中細砂組成。含水層具有統壹的補給來源、相同的蓄水條件和相同的徑流排泄方式,從而形成統壹的自由水面、相互溝通、厚度大的第四系松散巖類孔隙水體。
1)第四系潛水含水層
巖性的壹般變化規律:在水平方向上,從山前到平原,從上遊到下遊,顆粒由粗到細,由礫石到中粗砂,由中細砂到細砂、粉砂,粘土夾層增多,厚度增加。地下水徑流狀況由通暢變為滯緩,水質由好變壞。在下部含水層中形成孔隙承壓水;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底厚頂細的規律(圖2-16)。
西部結構單壹的含水層自下而上主要由中更新統下部白土山組卵石、礫石、大青溝組中粗砂至細砂、細砂、細中砂、礫石、含礫中砂夾細砂、含礫中粗砂及全新統細砂、細砂及中細砂組成。膠萊河至陽玉河北岸,含水層以中更新統上部大青溝組為主,其次為全新統下部,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粉細砂、細砂、中細砂、中粗砂。
東部由北向南,含水層結構由復雜變簡單,含水層顆粒由細變粗。在Haas-O-Hill北部,含水層結構復雜,分布有2 ~ 6層粘性土。含水層主要由中更新統大青溝組組成,其次是上更新統谷香屯組和全新統下部。中更新統下部的白土山組僅間斷分布,巖性主要為粉土、粉細砂和泥質粉土。然而,在Haas-O 'Hill南部,含水層結構變得單壹,幾乎沒有或沒有無粘性土壤分布。含水層以中更新統大青溝組為主,其次為上更新統谷香屯組和全新統下部。含水層的巖性主要為粉細砂、細砂和中細砂。
圖2-16西遼河幹流區水文地質剖面圖
(根據李誌等,2009年)
最大含水層厚度分布在平原沈積中心的開魯縣與科爾沁區交界處,揭示最大含水層厚度為196.8m,中心周圍含水層厚度逐漸變薄。北距舍伯圖和朱日和牧場80 ~ 100 m,北距紮魯特旗魯北鎮約20m。東到科爾沁區變成120 ~ 150m,從大林到80m左右,20 ~ 40m到左克中旗保康鎮。南至科左後旗朝魯圖100 ~ 120米,距楊木河谷50 ~ 80米。沿西遼河、西拉木倫河谷西至開魯鎮約160m,至翁牛特旗海拉蘇鎮約100 ~ 120m。
從山前到中部平原,隨著粒度由粗變細,厚度由薄變厚,含水層的富水性逐漸增加。平原中部的白音塔拉-八仙筒-開魯-東風地區水量極其豐富,單位湧水量多在30m3/h以上,從這壹地區附近到平原邊緣單位湧水量逐漸減弱,從10 ~ 30 m3/h·m到平原邊緣5 ~ 10 m3/h。響水河上遊和蒙克河下遊,單位湧水量為1 ~ 5 m3/h·m,處於北大興安嶺地區和南部黃土丘陵區的前景。單位湧水量小於1 m3/h·m
西遼河平原地下水的化學類型主要是碳酸氫鈣和碳酸氫鈣鈉。僅在地下水位埋深較小的低窪地區,由於蒸發和濃縮的影響,地下水化學類型變為HCO3 Na、Ca、HCO3 Na、Ca、Mg,總溶解固體小於1g/L,水質良好。
2)第四系孔隙承壓含水層
主要分布在平原中部和北部地區,南起科爾沁區唐家窩鋪鄉,西起開魯縣開魯鎮,東至雙遼市,西至科爾沁左翼中旗保康鎮,北至吉林省宇瞻、東勝-新安。它通過松遼流域與松遼盆地的含水層相連。在這個範圍之外,是潛水和承壓水的統壹含水層。含水層由中更新統大青溝組和下部的白土山組組成。承壓含水層主要巖性為礫石、中粗砂和中細砂;礫石卵石以礫石為主,占40% ~ 60%,礫石直徑壹般為0.5 ~ 3 cm。靠近上遊的開魯地區以礫石為主,礫石直徑多為5 ~ 1.5~3cm。礫石尺寸混雜且不圓。部分地區含粘土和粘土透鏡體,粘土含量和夾層自西向東增加。含水層的厚度在南部和西部壹般為40 ~ 80m,向北和向東逐漸變薄。宇瞻鎮含水層厚度27m,壹般向東5 ~ 15m,靠近保康、雙遼地區。由於上覆隔水層的消失,承壓水轉化為潛水。含水層埋深南部和西部為100 ~ 140米,宇瞻地區為3.40 ~ 7.92米。富水性分為強-極強,單位湧水量10 ~ 30 m3/h·m以上,分布於科爾沁區孔家窩鋪鄉以西的廣大地區,宇瞻地區零星分布。出水量適中,單位湧水量5 ~ 103/h·m,主要分布在科爾沁區北部的花吐古拉北部和東部。白土山組已變為泥質礫石,承壓含水層為大青溝組中細砂層,富水性逐漸變差。在烏力吉木仁河第三系地下水系統的中部和東部也有少量分布。富水性較弱,單位湧水量為1 ~ 53/h·m,分布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五裏集木仁河三級地下水子系統北界及保康、雙遼附近承壓含水層變薄變細的區域。
松遼流域附近白土山組孔隙承壓水,含水層為冰水礫石層,含較多泥質成分,含水層厚度11.30 ~ 20.77 m,含水層埋深34 ~ 42 m..富水性弱,單位湧水量1 ~ 53/h·m,僅太平川附近,出水量中等,單位湧水量5 ~ 103/h·m,含水層承壓,水位壹般埋深1.5 ~ 5m,部分沙丘埋深較大,5 ~ 10m。
(3)下遼河平原
下遼河平原東、北、西三面環山,南臨大海,由東北向西南坡度逐漸減小,為0.5‰~ 0.02‰~ 0.03‰;地表高程從北部200m、東西兩側50m下降到中部10m,南部沿海地區地表高程為1.5 ~ 3.0 m
山前平原第四系含水層:分布於下遼河山前傾斜平原,由遼河、渾河、太子河、海城河、東沙河、羊場河、黑魚溝河、大淩河沖洪積扇組成。含水層由上新世和全新世沖積和洪積相的粗砂、礫石和卵石組成。
上部為粘質粉土和亞粘土,厚度5 ~ 15m;盆地後緣含水層厚度l0 ~ 30m,盆地中部達40 ~ 60m,太子河沖積扇厚度80m;厚度較小的小扇後緣豎井富水性極強,單井湧水量5000 ~ 10000 m3/d,外圍多為3000 ~ 50003/d..
下部為中、下更新統含水層,為礫石混粘性土,厚度5 ~ 15m。沖洪積扇前帶,厚度80 ~ 120m,單井湧水量3000 ~ 5000m3/d,為承壓含水層,局部地區自流。如淩河沖積扇前緣,水頭高出地面1 ~ 3m。水質不錯,是碳酸氫鹽淡水。
中原第四系含水層:分布於遼寧中部和泰安地區,為河流沖積平原。含水巖組總厚度為100~250m ~ 250 m,由東、西兩側向中心,由東北向西南遞增。含水層的粒度從東北到西南由粗到細,由含礫石的中粗砂到中細砂。縱向上,上細下粗。中更新統頂部的壤土為區域性隔水層,厚度1 ~ 10m,埋深60 ~ 120m。含水組分為兩層,上部為潛水含水巖組,以上更新統沖積細砂、中細砂、中粗砂為主,含水層厚50 ~ 80m。下部為承壓含水巖組,由中、下更新統中細砂、中粗礫石及混土礫石層組成,礫石壤土,厚度50 ~ 110m,單井湧水量1000 ~ 2000m3/d。
濱海平原第四系含水層:分布於濱海三角洲平原盤山、大窪、營口地區。含水巖組總厚度250 ~ 400 m,含水層為灰色、灰色粉細砂,厚度20 ~ 60m,夾多層亞粘土、粘土質粉土,互層,下部夾細砂、中細砂,有亞粘土層。含水層總厚度為200 ~ 300米,為全鹽含水巖組,礦化度為65,438+00 ~ 30克/升,水化學類型為氯化鈉型水,局部為鹵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