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農村信息化能為農民做什麽?有什麽好處?

農村信息化能為農民做什麽?有什麽好處?

信息化“巧妙解決農民增收問題”本報記者王淑慶榮成市麗島鎮孝泉村的果農大戶劉永德去年從農村信息化中嘗到了甜頭。去年他種的大面積紅葡萄剛熟,在網上就賣完了,價格也很好。如今,在我市的種糧大戶、種菜大戶中,有很多像劉永德這樣的農村種糧大戶,他們利用互聯網上豐富的信息資源,為自己的種田、種植和農產品銷售服務。自6月9日威海啟動“千名農民上互聯網致富工程”以來,威海農業部門與電信部門緊密聯動,加快了威海農村信息化發展的步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已有52個鎮、210個行政村、320個大戶和30多家鄉村龍頭企業、15個批發市場和25個農村中介組織實現了寬帶或撥號上網,初步建立了覆蓋全市的農業信息系統框架。如今,信息閉塞和技術落後已經成為制約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推進農村信息化,讓農民足不出戶,通過網絡充分了解當前農業新技術和國內外最新市場行情,同時也將改變傳統的農村生產經營方式。百萬農民網上致富工程只是我市農村信息化進程剛剛拉開帷幕的壹角。習慣拿著鋤頭的威海農民,很難用粗糙的大手玩鍵盤和鼠標。信息化能給農民帶來什麽好處?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那些只註重眼前實際利益的農民是不敢花錢買電腦搬回家的。榮成市崖頭鎮河北省隋家村天麻種植大戶余壽華,自從裝上電腦後,每天晚上都要撥號碼上網學習,這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課。他感慨道:“以前,了解市場,推銷產品是必然的,費時費力。現在,坐在家裏談判交易太方便了。”記者在同村的隋家看到,雖然用機頂盒撥號上網的速度並不快,但隋卻得到了很多以前得不到的關於天麻的有用信息。他告訴記者,以前賣天麻等農產品,只知道在本地市場賣,不知道網上也有市場,而且還很大。現在他坐在家裏,通過網絡了解天麻在中國的銷量和市場價格。“在未來,銷售農產品將不僅著眼於當地市場,”隋高興地說。市農業局經濟信息處劉告訴記者,為滿足各級政府和農民對科技和市場信息的需求,我市充分利用各級電信部門的資源優勢、管理優勢和網絡優勢、技術優勢,全面加快農業信息化建設。自去年6月“千萬農民互聯網致富”工程啟動以來,信息化已有計劃地介入農民的生產生活,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目前,市、縣兩級農業信息網絡平臺已基本並行建設,今後的工作重點是擴大鄉鎮、村和涉農企業農業信息服務網絡覆蓋面,加大市場信息傳播力度,疏通市場信息傳播渠道。沒有電腦用戶的農戶可以通過電話語音信息平臺等方式與農業技術專家交流,及時獲取權威的科技信息和市場信息,徹底改變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落後局面。據了解,威海農村信息化有壹個基本規劃,即在短時間內,全市200家龍頭企業、800個行政村、15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200個種養大戶將享受到網上信息。劉認為,百萬農民網上致富工程不僅打開了農村信息化的大門,也讓農民富了起來。標誌農村信息化發展水平的因素有三個:壹是硬件建設的規模和水平,如寬帶光纖網絡的覆蓋率、農村家庭和企業擁有的電腦數量、各類農業網站的現狀等;二是農村計算機應用水平,如農村上網人數和時間,計算機在農業生產和管理中的應用範圍和水平;第三,農民使用電腦的意識和農村信息人才的數量。據中國網通集團山東通信公司威海公司曹女士介紹,威海農村信息化硬件建設已初具規模,寬帶網絡已覆蓋每個鄉鎮和少數中心村。重點鄉鎮的很多農業種養大戶、龍頭企業、特色農業基地基本都通上了互聯網,特別是榮成市的農村大戶。榮成紅陽神集團有壹個全國罕見的“電腦村”,全村152戶有電腦。記者從市農業局獲悉,目前,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威海農業信息網為中心,與各城區農村信息網站、鄉鎮企業網站相銜接的網絡系統。其中僅榮成農業信息網就鏈接了13家產值過億的農村龍頭企業網站。從使用網絡來看,農村經濟生產、管理、銷售的信息化比例也在逐年提高,網上發布的政策、資源、生產、市場、銷售信息越來越多。以農村信息化發展規模較好的紅洋參集團為例,由於較早使用了計算機等信息化手段,取得了不少成績。近年來,該公司在網上銷售了300多萬元的產品,還在網上與國內壹家企業洽談了壹個生產“海鮮香精”產品的項目。雖然該市啟動農村信息化工程只有半年時間,但許多農民和企業從中受益匪淺。但從總體上看,我市農村信息化發展明顯不平衡。比如榮成等比較發達的農村發展很快,其他地區發展很慢。農村地區的大農戶使用計算機等信息技術的意識較高,而普通農戶的意識較低。與城市相比,農村的信息人才也非常匱乏。對於這些問題,市農業局分管農村信息化的林副局長有著更深的體會:“農村信息化是壹項前瞻性的工作,目前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還有認識的問題。目前農業急需解決的是國際化和標準化,而這兩者都離不開信息化。”如果從這個角度重新審視信息化,發展農村信息化任重道遠。隨著中國加入WTO,農村信息化出現了“瓶頸”。作為弱勢產業,如何應對入世的挑戰,如何實現標準化和國際化,如何以信息化推動農業產業化,成為人們關註的現實問題。環顧發達國家的農業信息化水平,就會發現目前我市發展農村信息化的緊迫性。以美國為例。1957年,美國建成了世界上第壹個最大的農業信息網站,英國、澳大利亞、法國、荷蘭、日本等國家相繼建成了各自獨特的農業科技信息服務體系。美國利用預測模型工具、全球定位系統、畜禽生產管理自動化和農業科研服務體系,為農戶和企業提供全面的科技信息服務。美國67%的農民擁有電腦,其中27%使用網絡技術,65,438+05%使用配備全球定位系統的農業機械。隨著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農業迅速實現了農業設施的智能化、信息采集和銷售的網絡化、農產品的精確控制和標準化生產。在日本,93%的農民使用電腦,而在中國,農民使用電腦的比例約為0.1%。如此低的計算機使用率無疑會給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帶來困難。雖然“千萬農民網上致富”工程拉開了我市農村信息化的序幕,但要使農村信息化持續發展,仍有許多瓶頸需要突破。目前,“瓶頸”因素突出表現在農民受教育程度低、信息知識含量高,信息硬件建設需求集中,農民居住地分散等多個方面。從文化素質來看,我市農村人口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只有5100人,具有高中、中專學歷的有103人,分別占農村總人口的0.41%和8.21%。這種文化素質必然導致農村信息化意識和信息運用能力的薄弱。毫無疑問,我對操作壹臺高科技電腦感到無所適從。再加上目前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難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市農業局副局長林認為,農業產業化是農業信息化的基礎,兩者相互依存。農業的產業化意味著生產規模的擴大,農業生產市場化,必然會產生大量的信息需求和強烈的提高效率的願望。當規模較小時,不可能或沒有必要增加對信息技術的需求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因為采用信息技術需要壹定的投資,如購買信息技術設備和支付信息獲取費用。對於生產規模小、生產效率低的農業生產來說,投入巨資進行信息化顯然是不可能的。此外,高昂的網絡成本也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村信息化的普及。網絡成本高表現在兩個方面:壹是大部分農民買不起電腦,農業信息獲取困難。現在每臺電腦均價四五千元左右;第二,目前很多寬帶網絡只達到鄉鎮壹級,對於大多數住在村裏的農民來說,只能通過電話上網。如果農村電話費按0.22元/分鐘計算,再加上4元/小時的上網費,每小時總上網費將超過10元,普通農民很難長期支付這筆費用。此外,農業信息化的瓶頸還表現在基層缺乏收集、處理和傳播信息的軟硬件設備,信息網絡系統不完善。不過,這個問題已經得到農業部門的充分重視,農村信息人員的培訓已經開始。從11.8開始,先後培訓了三市壹區農村和鄉鎮企業的1.60名信息工作者,使他們學會了收集農業信息、發布和使用的能力,豐富了各級農業網站的信息,為農民上網提供了信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