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安徽省土地利用現狀遙感調查及土地資源評價

安徽省土地利用現狀遙感調查及土地資源評價

陳有明楊澤東褚金海路張先劉同慶楊培明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230001)

基於ETM遙感數據,調查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評價了土地資源利用潛力。

關鍵詞: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資源評價;遙感勘測

土地是寶貴而有限的自然資源,是農林牧副漁的基本生產資料,是工業、交通、城市建設等生產部門不可缺少的物質基礎。隨著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土地的需求越來越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利用高科技遙感調查手段對土地利用現狀進行快速、經濟的調查評價,對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全面規劃和保護土地,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促進國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土地資源遙感調查方法

安徽省土地資源遙感調查屬於普查,是以不同土地類型和同壹土地類型在不同時間的遙感影像室內解譯為基礎,輔以必要的野外核實,調查土地利用現狀,按照《土地利用調查技術規範》的要求,在MAPGIS等平臺上計算各類土地利用面積,計算各類土地利用指數。

1.1土地類型遙感解譯標誌

安徽省土地利用現狀遙感調查主要以2000年的1:65438+萬ETM影像為主要數據源。由於安徽省地貌類型復雜,土地利用類型多樣,為保證耕地、林地、園地、居住交通用地等重要土地類型的準確性,利用1986 ~ 1999彩色紅外航片和黑白航片輔助解譯調查山區和城市及其周邊的坡耕地。土地利用調查的分類原則以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制定的《土地利用調查技術規範》為依據。壹級分類分為8類,二級分類根據我省土地利用的具體情況和本次遙感調查的可能性分為4類。第壹、二地類合並,* * *分為12地類。各種土地利用狀況的ETM影像解譯標誌見表-1。

1.2小地物面積換算方法

最小圖圖斑點面積原則上為2× 3 = 6 (mm2),相當於90畝的視場面積(1: 65438+百萬,但仍有1238個斑點小於6mm2),也就是說,1:65438。

根據全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將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沿江平面、皖西、皖南山區五個單元。以1: 25萬、1:1:000、1: 5萬地形圖和航測、遙感資料為基礎,結合實地調查,確定了不同單元內的精細地類修正系數。

表1 ETM影像土地利用分類遙感解譯標誌

2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

2.1土地利用結構

據遙感調查統計,安徽省土地總面積為14016595公頃(210248926畝,MapGIS的空間分析值,下同),其中耕地5966237公頃(89493547畝),占土地總面積的42.57%。園地341775公頃(5126632畝),占2.44%;林地3381080公頃(50716193畝),占24.12%;草地37525公頃(562877畝),占0.27%;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1267145公頃(19007175畝),占9.04%;交通用地273850公頃(4107743畝),占1.95%;水域面積1997815公頃(29967223畝),占14.25%;未利用地751618公頃(11274275畝),占5.36%。土地面積最大的是六安的1843042公頃(27645623畝),最小的是銅陵的106041公頃(1590609畝)。按2001年全省人口計算,人均土地面積3.32畝,其中黃山市人均土地面積最多(9.89畝/人),淮南市最少(1.53畝/人),大部分城市人均不足3畝。

圖1安徽省土地利用結構圖

2.2耕地

據遙感調查,全省耕地總面積5966237公頃(89493547畝),耕地面積約10萬畝的市有滁州市、六安市、阜陽市、宿州市、亳州市。這5個市占全省耕地面積的561%,銅陵市耕地面積最小(不足40萬畝)。按2001年全省總人口計算,人均耕地面積為1.4438+0畝;按農業人口,人均1.77畝,按農戶,戶均6.87畝。按總人口統計,各城市人均土地差異很大。按農業人口人均擁有土地統計,只有滁州、蚌埠、淮北三市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黃山、安慶、銅陵、阜陽低於全省平均水平20%以上。滁州最突出,農業人口3.21畝,黃山最少,農業人口60人。總的來說,全省人均耕地相當均衡。

耕地分為水田和旱地。水田包括灌溉水田和王天,面積2562005公頃(38430070畝),占耕地面積的42.94%;旱地面積3404232公頃(51063477畝),占57.06%。從空間上看,旱地主要分布在淮北平原,占全省旱地面積的75%,其次是江淮丘陵東部的滁州市和六安市。水田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地區和沿江平原地區,即長江沿岸、巢湖周邊和江淮之間的中部、中部和東南部,以六安、滁州、巢湖、安慶、宣城、蕪湖、馬鞍山、合肥等市最為集中,約占全省水田的90%。淮北平原水田面積比例較小。

2.3花園

園林主要包括茶園、果園、桑園等。全省園林面積341.775公頃(51.26632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44%。全省人均園林按總人口2001計算為0.08畝。低於平均水平50%以上的有合肥、蚌埠、馬鞍山等13城市,高於平均水平30%以上的有黃山、池州、宣城等城市。最突出的是黃山市,有79405公頃(1191077畝),占其土地總面積的8.2%。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園地面積為1.01畝,六安市次之(57134公頃)然而,合肥等市人均園地只有0.001畝。

圖2安徽省人均耕地面積歷年變化

顯然,安徽省的園林分布廣泛,在空間上相對集中。茶園和桑園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地區,尤其是皖南山區和皖西山區,果園主要集中在淮北平原。其中,淮北平原黃河故道及其廣大地區是安徽省水果的主要產區。

2.4林地

全省有林地3381.080公頃(5071.61.93畝),包括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園地、苗圃等。,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4.12%。黃山市有林地面積最大,為696244。占其土地總面積的71.9%,其次是宣城629606公頃(944087畝)、六安589773公頃(8846599畝)、安慶56141465438公頃(8421148)。從人均擁有量來看,各城市差異很大。黃山市人均7.11畝,蚌埠市人均只有0.03畝,相差200多倍。

總之,林地的空間分布具有明顯的中性,主要分布在皖南和皖西山區。

2.5草原

全省擁有草地37525公頃(562877畝),包括天然草地和人工草地,僅占全省土地面積的0.27%,人均草地0.009畝。草原面積最大的是滁州市14835公頃(222530畝),黃山市13557公頃(203355畝),而蚌埠等市幾乎沒有大面積的草原。全省草地空間分布高度分散,面積不壹,大部分小地塊不在地圖上,混有農田和林地。

2.6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

全省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合計1267145公頃(19007175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9.04%。以2001年末人口計算,農村人均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略大於全省平均水平,大部分小於城市。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面積較大的六安市140071公頃(2101068畝),最小的銅陵市11877公頃(17865438畝)。大部分城市人均占有量在0.22-0.32畝之間,只有滁州較大(0.458畝)。總之,安徽省各市人均居住用地和工礦用地擁有量比較接近,農村人均擁有量大於城市。

2.7交通用地

全省交通用地273850公頃(4107743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1.95%,2006年人均人口0.065畝,438+0。交通用地最大的是蘇州33805公頃(507077畝),最小的是馬鞍山1700公頃(25501畝)。人均面積最大的是蚌埠(0.110畝),最小的是馬鞍山(0.021畝)。總的來說,北方交通用地大於南方,平原大於山區。

2.8水域

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庫、坑塘等。全省水域面積1997815公頃(29967223畝),占全省陸地總面積的14.25%,人均0.474畝2001。安慶水域面積最大,為318389公頃(4775828畝),其次為六安259869公頃(3898033畝),巢湖218632公頃(3279484畝),滁州215787公頃(323680畝)。池州市人均水域面積最大(0.839畝),淮北市人均只有0.195畝,阜陽市人均0.196畝,亳州市人均0.234畝,宿州市人均0.264畝,均遠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顯然,安徽省廣大淮北平原的水域分布無論是總量還是人均占有量都很小。

2.9未使用的土地

未利用地主要包括草地、鹽堿地、田埂、裸巖(礫石)等。全省未利用土地751618公頃(11274275畝),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5.36%,年末人口2001。未利用地主要分布在巢湖市(121147公頃)和滁州市(105196公頃)。六安93995公頃(1.409927畝),安慶90748公頃(1.365438畝),池州871.999公頃(65438畝+0.307989畝)。這六個市* * *在全省沒有土地。人均未利用地最大的是池州(0.85畝),最小的是阜陽(0.01畝)和亳州(0.01畝)。總的來說,北方平原未利用土地的總量和人均占有量遠低於皖西、皖南、沿江和江淮地區。

3土地資源評價

3.1土地利用有利條件

安徽省山地、丘陵、丘陵、平原相間分布,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從北到南依次為淮北平原、皖西山區和江淮丘陵、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丘陵。復雜的景觀格局形成多種土地類型,主要土地資源類型相對集中。氣候、土壤、植被具有明顯的南北過渡特征,使得該省的土地利用類型和耕作制度帶有南北過渡的烙印。土地適宜性強,自然生產力高。這些專業化生產和安徽省區域農業的綜合開發,為選擇適宜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創造了良好的、多樣化的自然環境。

安徽省地處南北過渡地帶,社會經濟也處於東部沿海發達經濟區向西部內陸落後經濟區的過渡地帶。經濟發展將加速安徽省土地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經濟效益。

3.2土地開發利用程度及經濟效益分析

(1)土地復墾率:即耕地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全省復墾指數為42.57%,總體反映了安徽省土地開發和種植業發展的高度。但各城市在復墾指標上差異較大。亳州市復墾指數最高,達到70.70%,其次是阜陽市、淮北市、蚌埠市和宿州市,指數均在60.00%以上,黃山市復墾指數最低,僅占8.90%。

(2)土地利用率:即已利用土地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比例,全省平均土地利用率為94.64%。顯然,安徽省的土地利用率很高,亳州市的土地利用率達到99.70%。其他城市利用率都處於較高狀態,差異不顯著。

(3)建設用地率:建設用地率為居住用地+工礦用地+交通用地與總用地面積之比,全省建設用地率也處於較高水平,平均為10.99%,建設用地增速較大。不同城市的建設用地率差別很大。最高的是淮南市,18.8%,最低的是黃山市,3.8%。池州市和宣城市的指數也很低。

(4)土地生產率:單位面積GDP,即土地生產率,可以大致反映安徽省土地的宏觀經濟效應。安徽省土地生產力為每公頃23473萬元(產值2001)。各市差異較大,最高的是馬鞍山,為81,261,其次是銅陵、蕪湖、淮南、合肥,均為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偏低的池州、黃山、六安不足1,000元。

3.3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

幾十年來,安徽省在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和農業生產發展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與周邊壹些省份相比,農業土地資源的生產水平仍然較低,壹些城市的土地生產率不高,土地資源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當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

(1)土地利用結構不合理,土地生產力低,經濟效益不高。長期以來,由於過分強調種植業的發展,安徽省農業產值結構與土地利用結構不協調,許多類型的土地資源特別是山區和水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林業和漁業產值與其面積構成不協調。盡管該省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生產糧食,但由於自然災害頻繁、土地障礙多、勞動力素質差、科技投入少,該省農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仍處於較低水平。此外,安徽省城鎮平均容積率僅為0.3左右,城鎮和獨立工礦區用地粗放,單位面積經濟效益較差。

(2)土地供需矛盾突出,特別是耕地短缺和土地儲備資源嚴重不足。在全省土地結構中,耕地所占比重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但人均耕地十分有限。以2001人口計算,人均耕地只有1.41畝(含劣質低產區)。安徽省有著悠久的農業歷史。耕地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未利用地比例較低,且主要分布在偏遠山區。開發利用難度大,後備耕地資源十分有限。此外,安徽省正處於工業化初期。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居住區、工礦和交通建設將繼續占用大量耕地,耕地形勢不容樂觀。

(3)土地汙染嚴重,工業廢水和農藥汙染農田,工業廢渣和生活垃圾大量占用土地,不合理的地下開采造成地面塌陷,有害氣體粉塵的排放形成酸雨,這些都導致土地資源的破壞。特別是90年代,農藥使用量逐年增加,但農作物病蟲害發生的面積和程度明顯增加,在部分地區形成惡性循環。農藥對土壤、空氣、水和農作物造成了實質性的汙染,許多地區的糧食、水果和蔬菜農藥殘留嚴重超標。

(4)水資源分布不均,淮北平原和丘陵地區嚴重缺水的狀況沒有得到緩解,嚴重制約了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

(5)土地權利過度分散,幾千萬農民擁有自己的田地,這在當今國家是不多見的。農村土地流轉沒有推開,土地失去了固有的資產和商品屬性,這也是制約安徽省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轉變的因素。

3.4土地利用潛力分析及對策

土地資源潛力是指在壹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下,人類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所能達到的廣度和深度,包括自然生產潛力和轉化利用潛力兩個方面。安徽省人多地少。土地資源適宜性雖好,但整體土地質量不高,土地後備資源不足。因此,分析土地資源潛力,合理利用土地資源,提高土地生產力,是安徽省土地規劃利用的根本策略。

3.4.1耕地

土地資源的自然生產潛力是自然肥力和水、熱等自然供給條件所能生產的物質的量,安徽省仍是高值區。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這種優越的氣候資源不僅適合小麥、油菜、豆科作物等涼性作物午後生長,也有利於水稻、棉花等溫性作物的種植。全省土地自然生產力呈自南向北遞減的帶狀分布規律,幾個主要農業區的自然生產潛力(見表2)。

表2安徽省土地資源自然生產潛力分區

安徽省土地復墾系數較大,耕地利用拓展空間不大。隨著退耕還林、還草、還湖等生態規劃的需要,城鄉建設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積會減少。然而,由於安徽省土地管理水平和生產的自然、經濟和技術條件,農作物遠遠沒有達到其生產力的上限。所以耕地的潛力還是很大的。建議通過以下措施和途徑挖掘耕地利用潛力:

壹是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主,輔以增肥改土措施,改良中低產田。安徽省耕地面積以淮北平原最大,中低產田比例顯著(765,438+0%)。主要影響因素是灌溉條件和土壤肥力。要排灌結合,旱澇並舉,發展旱作補灌;增肥特別是有機肥,調整氮磷鉀比例,改善施肥結構。

二是繼續推廣新技術,大力開展科學種田、科學選種、育種、栽培、施肥、灌溉、除害,迅速將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逐步提高農業勞動力素質,增加農業各項投入。

第三,保護環境,重視農田外部環境的改善,搞好植樹造林、周邊綠化和農田防護林網建設,建立良性循環的農田生態系統。

第四,調整作物結構,合理輪作,適當提高復種指數。

3.4.2花園

菜園是茶葉、桑樹和水果等經濟作物的生產用地。該省氣候優越,地形地貌和土壤類型復雜多樣,適宜茶、桑、果、藥材、薄荷等經濟作物的生產和種植。全省各類園林341.800公頃,僅占土地總面積的2.44%。該園占用耕地少,立地條件差。80%左右是在開發荒山、荒坡、荒地、荒灘和“四面”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土壤肥力,保肥保水性能,灌溉條件比較差,運輸不方便。現有園林中低產園比例較高,占園林總面積的56.6%,名、優、特產品所占比例不大,規模化和集約化經營水平不高。根據安徽省的實際情況,建議如下:壹是挖掘潛力,改造低產園,提高產品質量和產量;二是加大物質技術投入,加強科學管理,新(擴)建茶葉、桑園等多種經濟作物基地;三是加強土地適宜性研究,逐步擴大名、優、特園面積,增加名、優、特屬總量,滿足市場需求。

此外,省內茶、桑、果、藥材的區域布局要合理,主要農區的發展要各有側重。淮北平原是水果、藥材和薄荷的主要發展區,應積極穩妥地發展蠶桑生產;皖西大別山區是茶葉、桑樹、藥材等經濟作物的重要發展區;皖南丘陵地區是重要的茶、桑、果、藥材等經濟作物基地,也應是安徽省高效農業和創匯農業的主要生產基地。江淮丘陵地區適宜種植水果、薄荷、藥材等經濟作物;沿江平原地區應重點發展水果、花卉、茶葉等經濟作物。

林地

森林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自然資源,不僅具有提供木材和林副產品的直接經濟效益,還具有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旅遊保健等生態和社會效益。20世紀90年代,安徽林業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態勢,是全國第四個全面消除宜林荒山、基本綠化的省份。特別是平原林業從淮北農區起步,逐步向江淮丘陵和沿江平原推進,全省初步建立起完善的農田防護林體系框架。無論是山區、丘陵還是平原,森林資源都大大增加,進入良性循環。據調查統計,安徽省現有林地面積3381.08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24.12%,人均林地0.8畝,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安徽省森林資源總量仍然不足,森林質量較差,林產品優勢沒有形成,林業產值在經濟構成中的比重太小(85年後更是停滯不前),林業生產力水平與作為南方集體林區重點省份的較好自然條件不相稱。因此建議:壹是提高林地利用率,加快林地改造和撫育,使灌溉和疏林地盡快變成林地,加快林地低產林改造;二是繼續搞好退耕還林,擴大經濟林等面積,重視零星荒山荒地的開發利用;第三,深入推進淮北、江淮、沿江地區無林地造林工程,註重林業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統壹。第四,樹立大農業觀,深化非木材資源開發,實現林業結構調整。

3.4.4草地放牧

安徽省的草地主要是林(農)草地和有林草地。草地質量較差,許多草地仍處於自然利用階段,生產力低下,未能挖掘生產潛力。草原有壹小部分是自然放牧的,大部分沒有被開發利用,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全省待開發利用的草地面積大,草地類型多樣,飼草資源豐富。草地的分布更有利於農、牧、林的綜合發展,成為壹個大規模的高效農業生態系統。皖西大別山和皖南丘陵地,其中玄朗光丘陵地和貴池草原極具開發價值。其他湖泊、海灘和沙洲也有很好的季節性草地。建議繼續擴大黃山和貴池的牧場面積。重視對省內現有草原的改良,引進優質牧草,提高草原載畜量。在畜牧業發展總體布局上,逐步解決皖南、皖北草食家畜結構數量與草地分布的不平衡,引導當地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

可行的水面

該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面遼闊,江淮交叉,湖泊眾多,池塘星羅棋布,溝渠縱橫。2001年,全省水產品產量1.5994萬噸,水產品人均占有量25.3公斤。水產品產量快速增長,近年來水產值在經濟構成中的比重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我省水面資源潛力仍然很大,水面利用率不高,低產水面在水面中的比例較高,荒蕪水面面積較大。建議提高可耕水面的利用率;把煤礦區穩定的深沈陷地改造成可以擡高的水面,多途徑擴大水域面積。此外,在巢湖等水域,發展草魚養殖等方式,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3.4.6建設用地

安徽省城鎮人均綜合用地指標合理,但增長速度較快。壹般來說,在城市用地中,公共設施和綠化用地普遍不足。城鎮(包括村莊)住宅用地普遍過大,這是壹些地方舊城改造緩慢,小城鎮和村莊建築水平低造成的。集鎮有很多閑置土地。經濟開發區存在圈地浪費。約80%的村莊建設用地為宜耕農田,庫加地比例超過10%的村莊用地。鄉鎮企業占用的耕地絕大多數交通便利,靠近水源,可耕性好,也存在占用土地浪費的現象。交通用地近年來增加很快,高速公路和農村公路占有很大比重。

合肥、宣城、蕪湖等城市擴張迅速,2000和1990兩幅遙感影像所圈定的合肥建成區面積增加了壹倍以上。但建設用地的擴張是必然的,建設用地潛力的挖掘重在合理規劃,減少浪費。

總之,在安徽省未來的土地利用中,壹是調整農用地結構,充分挖掘土地利用潛力,在全面提高農業生產力的同時,註重生態建設;二是要合理規劃建設用地,特別是挖掘現有城鎮用地潛力,充分發揮建設用地供應在調節社會經濟發展中的杠桿作用,努力提升大鎮經濟功能,遏制近年來居住功能的強勁擴張。

參考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年鑒(2001)。安徽年鑒出版社,2001。

[2]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統計年鑒(2002)。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3]國家技術監督局。城市土地利用現狀匯總技術規範[TP 1002-93]

[4]安徽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安徽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專題研究報告1993

安徽省土地利用遙感調查與土地資源評價

陳有明、楊澤東、褚金海、陸、劉同慶、楊培明

(安徽省地質調查院,合肥230001)

摘要:本文利用ETM遙感資料,調查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現狀,分析了安徽省土地利用結構和布局,並對土地資源利用潛力作出了評價。

關鍵詞:土地利用現狀;土地資源評估;遙感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