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塑料海洋中的新汙染物
近日,壹篇關於英國女王向塑料宣戰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據說,白金漢宮等皇家住宅將禁止使用壹次性塑料吸管和塑料瓶。這壹消息再次引起了人們對海洋塑料汙染的關註。
塑料垃圾是海洋不可承受之重。據統計,每年有654.38+000020萬噸塑料垃圾進入海洋,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分解成無數的微塑料,它們可以在水中存在數百年。
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毫米的塑料個體。如今,微塑料已經遍布全球,從沿海河口到海洋,從赤道海域到南北極,從海洋表面到海洋的超深淵地帶,人類都發現了它的蹤跡。根據來源,微塑料可分為兩類:壹類是新生的微塑料,其成品是微塑料顆粒,如日常用品中含有的微塑料和塑料珠在運輸過程中泄漏到環境中;另壹種是二次微塑料,即大型塑料廢棄物進入自然環境後,通過光、物理、化學和生物降解,破碎形成的微塑料。
海洋微塑料很容易被生物當誘餌吃掉。這是因為它與海洋食物鏈的底部處於相同的大小範圍,微生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可以附著在表面。在食物網流動的過程中,它對生物造成物理和化學傷害。比如微塑料,不能被消化,也不容易排出體外,會在海洋生物的消化道內長期積累,使生物產生飽腹感,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因無法進食而死亡;微塑料本身的化學毒性和從環境中吸收的化學毒物可能會直接傷害飼養生物,並可能在食物鏈的所有級別的生物中富集。
微塑料還可能導致入侵物種和病原微生物的傳播。海洋環境中的微塑料就像乘風破浪的小船。與浮遊藻類等生物碎屑等天然基質相比,其性質更加穩定,可以攜帶附著在表面的微生物隨洋流行進。其中含有的壹些有害微藻和水生病原體可能會對海洋生態系統產生影響。
目前荷蘭、澳大利亞、美國已經有人發明了海洋塑料垃圾收集裝置,對塑料垃圾有很好的收集效果,但關鍵問題在於投入運行後的管理,包括如何對收集的塑料垃圾進行進壹步的處理、分類和利用。如果沒有政府資金,主要靠公益,推廣起來會很困難。
面對當前海洋塑料汙染和微塑料問題,壹方面需要國家有關部門完善塑料汙染控制相關法律,建立良好的廢舊塑料回收利用機制;另壹方面,我們需要從自身做起,改變壹些日常生活中的消費習慣,減少廢塑料垃圾的產生。比如減少塑料袋、塑料吸管、塑料餐具等壹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盡量使用耐用品;減少塑料瓶飲用水的消耗,出門攜帶水杯;對過度包裝的產品說不,倡導簡單的生活方式;購買美容產品和個人護理產品時,請閱讀產品成分標簽,不要購買含有塑料珠的產品。讓我們向海洋中的新汙染物宣戰!
(來自人民日報,4月18,2013;有刪除)
鏈接:
科學家在許多視頻中發現了微塑料。研究表明,每個海洋胚胎中有1.8個微塑料粒,每公斤鹽中有1-10粒,甚至每瓶啤酒中有數百粒。微塑料對人有害。應該考慮劑量。東海每立方米海水中只含有幾個甚至不到壹個微塑料顆粒。雖然微塑料可以通過水產品進入人類食物鏈,但對人體健康是否有危害尚未得到科學證實。
(來自南方日報,5月18,2017;有刪除)
1.以下對微塑料的理解正確的是()(3分)。
A.微塑料是指粒徑小於5mm的塑料個體,與海洋食物鏈底層的生物大小差不多,可以隨洋流流動。
b微塑料是塑料廢棄物經過物理、化學、生物降解形成的塑料微珠,進入環境會造成汙染。
C.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系統的危害體現在加速病原微生物的傳播,引起其他物種的入侵。
人類食物鏈中的d微塑料來自水產品,是否對人體健康有害還有待科學證實。
2.下列對文章分析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先新聞引出話題,再介紹微塑料的來源、分布、分類,再說明其危害和治理難點。
B.選文第二段所列數字表明,海洋塑料廢棄物數量多,滯留時間長,說明控制海洋塑料汙染形勢嚴峻。
C.微塑料對海洋的汙染在於,它可以像船壹樣隨洋流行駛,進入超深淵帶,產生有害的微藻和水生致病菌。
D.塑料廢棄物的分類回收、設備的運行管理和推廣是海洋塑料廢棄物收集裝置投入使用後的新課題。
3.閱讀下面的材料,結合所選文章,分析幾種可能導致海鳥死亡的原因。(4分)
英國南極科考隊在考察距離極點1500m的南喬治亞島時,在死亡海鳥的胃裏發現了微塑料、包裝袋碎片等東西。
回答
1.A
2.C
3.第壹種:海鳥胃裏的微小塑料讓它們有飽腹感,導致營養不良,甚至因為吃不下東西而死亡。
第二種:微塑料的毒性,吸附的毒物,導致海鳥死亡。
第三種:海鳥吃了含有微塑料的海洋生物而死亡。
(註:65438+壹個答案0分,兩個答案3分,三個答案4分)
跳出地球?看到了嗎?帶答案的地震閱讀
跳出地球去看地震
①2065 438+2008年2月2日,我國首顆地震電磁監測衛星張衡壹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張衡壹號以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張衡的名字命名。它的發射使中國在衛星地震電磁空間探測方面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②地震是由板塊和斷層的運動引起的,同時會帶來很多信息包括地震前後地球電磁場的變化。張衡壹號可以用標準手段對中國M ≥ 6級地震和世界M ≥ 7級地震進行電磁監測。其工作原理是研究地球系統特別是電離層之間的相互作用和效應,初步探測地震前後電離層響應變化的信息特征和機制,從而有效彌補地面觀測的不足。
(3)張衡壹號衛星工程首席科學家、副總設計師、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總工程師沈旭輝說,由於自然環境條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極寒地區,現有的地震臺網無法完全覆蓋,無法觀測到浩瀚的海洋。我國目前缺乏近200萬平方公裏陸地地震前兆監測能力,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邊境約300萬平方公裏海域地震監測能力幾乎為零。著眼於地球以外的地震,可以突破地震研究的壹些局限,在中國及周邊地區開展電離層動態實時監測和地震前兆跟蹤。
④張衡1號不僅開辟了我國地震監測研究的新視角,而且成為我國的壹個綜合地震。
立體監控系統的重要裏程碑。同時也聚集了多項航天技術創新,其中最顯著的就是衛星電磁潔凈度的控制技術。
⑤衛星體磁對磁場測量影響的不確定度應控制在0.5 Nat以內,約為地球表面磁場強度的十萬分之壹。為了滿足這壹要求,衛星平臺的所有單機和系統都進行了無磁化改造。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困難:比如,如果去掉磁紅外地球敏感器,整個飛行程序就會改變;再比如,不磁化要求太陽能電池板不能轉動,但為了保證衛星的能源供應,電池板必須朝向太陽。如何找到平衡?衛星R&D團隊想了很多辦法,最終科研人員制造的張衡壹號衛星整顆磁潔凈度為0.33 Nat。
⑥張衡壹號的主載荷是壹個電場探測器,用於探測衛星軌道環境下的空間電場。這也是目前世界上運行在太陽同步軌道上最完整的空間電場探測儀器。
⑦為了感知空間三維電場,探測器通過伸縮桿將四個傳感器伸出張衡壹號的身體。這些
傳感器就像靈敏的天線,每個傳感器都能準確感知周圍等離子體環境的電位,靈敏度極高,能探測到等離子體電位非常微小的變化,相當於在幾千米高的巨浪的波峰上分辨出壹個小水滴。
8在衛星內部,有壹個帶探測器的大腦信號處理單元。這種高靈敏度的電子測量裝置可以將傳感器探測到的微小波動細分成十幾個通道,經過進壹步的精細處理,轉換成數字量,劃分成頻譜,然後傳輸到地面供科學家研究。
⑨中國地震局局長鄭國光說,張衡壹號衛星的發射和投入使用,使中國首次具備了對全境和全球三維地球物理場進行動態監測的技術能力,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少數幾個擁有在軌多載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場探測衛星的國家之壹。
1.下列陳述之壹為2分。
張衡壹號的發射是中國衛星探測進入世界先進行列的重要標誌。
B.張衡壹號可以用標準手段對中國6級以上地震和世界7級地震進行電磁監測。
C.太陽能帆板可以保證太陽能帆板可以為張衡壹號供能。
D.張衡壹號傳感器極其靈敏,能分辨波峰上的小水滴。
2.張衡壹號航天技術創新成果有哪些?3分
3.⑥段落順序不能改變。為什麽?2分
4.從解釋方法的角度分析第八段下劃線句子的表達功能。4分
5.分析第(2)段中增加的單詞的語言特征。3分
回答
1.C
2.電磁潔凈度高;傳感器靈敏度高;信號處理單元具有精細處理。
3.第6段和第⑦ ⑧段是總分,第⑦ ⑧段有從信號檢測到信號處理的順序。
4.打個比方,把信號處理單元比作大腦,形象地說明了它在探測器中的重要地位。
5.初始階段說明張衡壹號對地震前後電離層響應變化的探測技術還處於初級階段,需要進壹步發展,語言準確嚴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