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三批判”構成了他偉大的哲學體系,它們是:《純粹理性批判》(1781年)、《實踐理性批判》(1788年)、《判斷力批判》(1790年)。《純粹理性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知道什麽?康德的回答是:我們只能知道自然科學讓我們認識到什麽。哲學除了幫助我們闡明使知識成為可能的必要條件之外,沒有別的用處。柏拉圖以來的形而上學問題其實是無解的。對康德來說,要回答我們能知道什麽的問題,首先要看知者和被知者的關系。古典哲學中的真理被認為是語言和事物的壹致對應。康德問:這種壹致性如何成為可能?事物是具體的、物化的,而語言是抽象的。這兩件事怎麽可能壹致?實際上,人的感知只是提供了物體的壹些特征,如質量、體積、形狀、數量、重量、運動速度等。沒有這些特征,我們就無法想象物體。這是壹個物體的主要特征。物體還有其他從屬特征,如顏色、聲音、味道和溫度感。雖然這些從屬特征是對象的壹部分,但人們可以對它們進行不同的想象。例如,我們可以把藍色的桌子想象成綠色的桌子。這種主要特征和次要特征的區別,使人們進壹步追問:外部世界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因為如果我能以不同的方式想象出物體的某些特征,也就是說,這些特征似乎只存在於我的知覺中,我怎麽能確定世界只存在於我的頭腦中呢?所以語言和事物的壹致性(真理性)似乎只有在人的頭腦中才有可能。這當然是絕望的極端懷疑主義。如果人們不願意接受這種觀點,該怎麽辦?也許壹個我們無法認知的外部世界確實存在,那我們該怎麽辦?在康德之前,哲學家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把這個問題推給上帝:我們的思想和外界是壹致的,因為上帝願意這樣安排。但問題是:我們怎麽知道上帝向我們展示的是真實的呢?康德顛倒了這個問題。在此之前,人們讓知識看外在的東西。康德
而康德說,如果我們把事情顛倒過來,讓事情符合我們的理解呢?康德將這種思維方式與哥白尼的“日心說”相提並論:在哥白尼之前,人們認為所有的行星都圍繞著我們的地球轉,而哥白尼卻說我們的地球圍繞著其他行星轉。康德帶來了哲學上的哥白尼式轉變。他說,不是事物在影響人,而是人在影響事物。是我們在構建真實的世界。在認識事物的過程中,人比事物本身更重要。康德甚至認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事物的真相,只能知道事物的表象。康德的著名論斷是:知性為自然立法。他的論斷與現代量子力學有相通之處:事物的特性與觀察者有關。在《純粹理性批判》中,康德研究了人類感知的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存在於時空中的物質被人類的認識加工成經驗,康德把人類認識的形式稱為“(絕對)範疇”。人類理性的這些形式包括人們對靈魂、世界和上帝的假設,康德把它們理解為壹些限制性的原則,人們的經驗世界就是通過這些原則構建的。《純粹理性批判》研究的是人類如何認識外部世界,而康德在1788年出版的《實踐理性批判》則回答了倫理學的問題:我們該怎麽辦?簡而言之,康德告訴我們,我們應該盡自己的責任。但是妳說的“盡職盡責”是什麽意思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康德提出了著名的“(絕對的)Kategorischer Imperativ”:“如果妳這樣做,妳就永遠使妳的意誌的準則成為普遍的造法原則。”康德認為,人在道德上是獨立的,雖然他的行為受到客觀因果的限制,但他之所以成為人,在於他的道德自由,在於他超越因果的能力,在於他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能力。“判斷批判”要回答的問題是:我們能有什麽希望?康德的回答是:如果我想成為真正的道德,我必須假設上帝是存在的,生命結束後壹切都沒有結束。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還關註人的精神活動的目的、意義和作用方式,包括人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幻想能力。實際上,康德試圖調和經驗主義和理性主義,以求思維和對象的統壹。他認為必須駁斥休謨的極端經驗論。康德第壹次把客體與思維的同壹性歸結為“主體的能動性”,這在德國哲學中具有裏程碑意義。費希特在康德的基礎上將這壹倡議發展為壹種極端病態的“唯我論”。因為康德沒有認識到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所以造成了他自己體系的二元性。但在康德的這壹階段,主客體的同壹性暫時歸於主體的能動性,而德國古典哲學則是經過後人對康德哲學的批判和發展才逐漸建立起來的。不得不說康德的貢獻很大。《論永久和平》出版於1795年,應該是康德最後壹部對人類影響深遠的著作,其中提出的世界公民、世界邦聯、主權國家不幹涉內政原則等思想,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伊曼紐爾·康德(1724-1804)是德國哲學家、天文學家,星雲學說的創始人之壹,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創始人。1754年,康德發表論文《論地球自轉是否改變,地球是否會衰老》,對“宇宙不變性理論”提出了大膽質疑。1755年,康德出版了《自然通史和天體理論》壹書,首次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理論。康德在書中指出,太陽系是由星雲演化而來的。這個星雲由不同大小的固體粒子組成。“天體在最吸引人的地方開始形成”。引力使粒子相互靠近,大粒子吸引小粒子形成更大的團塊,團塊越來越大。引力最強的中心部分吸引的粒子最多,最先形成太陽。外層粒子在太陽引力下落到中心體的運動,由於其他粒子的碰撞而改變方向,變成圍繞太陽的圓周運動。這些圍繞太陽運行的粒子逐漸形成幾個重心,最後凝聚成圍繞太陽運行的行星。衛星的形成過程與行星相似。但由於當時對形而上學自然觀的排斥,這壹理論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被埋沒了很長時間。直到1796年,法國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P. S .拉普拉斯才在《論宇宙體系》壹書中獨立提出了太陽系起源的另壹個星雲假說。人們記得康德在41年前就提出了這個理論,所以後人把這個理論叫做康德-拉普拉斯理論,也就是常說的康德-拉普拉斯星雲假說。整個十九世紀,這壹理論在天文學中壹直占據主導地位。他對天文學也有很大的影響和貢獻。雖然康德的大部分著作都很難,讀他的書需要勇氣,但康德是哲學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高峰。他對德國思想的影響是巨大的。他那種嚴守紀律、保證準確的生活態度,在今天的德國人身上很普遍,最精密的儀器也是來自這些嚴肅而近乎愚鈍的人。更重要的是,他為德國哲學思辨樹立了榜樣,使哲學在德國成為壹門大眾科學,以至於世界上最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名字上帶有德國符號的比例過高。黑格爾,費希特,馬克思,尼采...在很多國家,只要能出現壹個人,就足以自誇天下大名,但在德國卻接連出現。海涅說:“德國被康德引入哲學道路,哲學成為國家事業。德國的土地上突然出現了壹批傑出的思想家,就像被魔法召喚出來壹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