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後世博“後世博時代”

後世博“後世博時代”

隨著上海世博會100多天的有序過去,人們開始思考“後世博時代”。對於上海和中國來說,壹屆成功、精彩、難忘的世博會會給這座城市、這個國家和這裏的人民留下什麽?

說起上海的地標,人們可能對外灘、東方明珠、新天地等比較熟悉。世博會後,世博會“壹軸四館”的五大永久性建築:世博軸(網上世博軸)、中國國家館、世博主題館(網上主題館)、世博中心(網上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網上文化中心)將成為上海新地標。壹軸四館可能成為上海的新地標

事實上,在159世博會的歷史上,很多標誌性建築都是留給主辦城市的,比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布魯塞爾的原子館。

並且今年6月31世博會結束後,上海世博會“壹軸四館”的功能也將發生轉折。上海世博園區規劃總規劃師吳誌強表示,在規劃世博園區時,該地區的城市規劃應遵循世博園區的規劃。它對城市的服務不僅僅是世博會的184天,還將持續到2020年,屆時中國館(網上中國館)將成為“中國文化博物館”,世博村將成為中國上海100名領事館的聚集地。

中國2010上海世博會環境報告也表示,主題館將改造為展覽場館;世博中心將建成國際會議中心;文化中心將作為大型綜合演藝場館;世博軸的浦東部分將作為壹個整體保留下來。可以預見,世博園的“後世”不僅是上海新的商業中心和會展中心,更是文化藝術的集中地,成為新的地標也無可厚非。而且從建築可觀測性來看,中國館的紅色“糧倉”和文化中心的“飛碟”也具備成為上海旅遊新地標的基因。

國民文明素質加快提升。

“排隊要8個小時,7個小時,6個小時……”上海世博會臺灣省館旁高架步道下的柱子上貼著壹排排標簽,這是參觀的預計等待時間。“現在大家在排隊上似乎已經形成了默契。插隊吵架的現象少了。大多數人都比較文明,比較有耐心。”在法國館門口排隊的南京導遊錢小姐說。在公布的六份“文明觀博旅遊團隊”測評報告中,遊客文明觀博的“指數”都在上升。

據上海市精神文明辦巡視員陳振民介紹,世博會就像壹所“文明大學”,來自全國各地的遊客不僅可以在這裏看到最新的城市生活方式,受到科技的洗禮,還可以得到壹次文明素質的大訓練。“學會排隊,學會尊重別人,學會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學會不亂扔垃圾,這些已經超出了看博客本身的意義。在這個過程中,城市精神的塑造、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市民整體素質的提高更為重要。"

後世博機遇輻射整個長江三角洲。

世博會後上海會有什麽機遇?戴德梁行中國區首席執行官張認為,最明顯的是上海的國際知名度大大提高。張訪問澳大利亞期間,發現澳大利亞人對上海世博會的了解程度很高。由此,他進壹步認為,在“後世博時代”,上海將迎來壹個全新的發展機遇。這幾年迎博會的市政投入,不僅強化了上海本地的城市建設體系,更重要的是將輻射整個長三角,延伸到中西部地區,甚至可能成為上海以外部分地區經濟騰飛的基礎。

北京,165438+10月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4日發表評論文章稱,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對主辦城市的市政建設和市民視野與素質的提高有著看得見的作用。從對主辦城市實力的不斷要求來看,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實際上都涉及到城市內部的改造,顯然比前者難度更大,所以更需要在後世博時代提出來吸引眼球。

世博會來了之後,中國的城市轉型更應該關註內在本質。

上海世博會幾天前閉幕了。世博會和奧運會壹樣,成為中國國力上升的重要標誌之壹,也是國家公共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世博之後,壹個問題向人們襲來:如何延續世博效應?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恐怕首先要明確另壹個問題,那就是:世博會的效應是什麽?這個問題的答案自然是多方面的,所以有必要提出來討論壹下。

世博會的成功舉辦對主辦城市的市政建設和市民視野與素質的提升有著更加明顯的作用。以上海為例,舉辦世博會帶動的潛在基礎設施和經濟效應,以及上海市民視野的拓展和文明素質的提升,都是相對可觀察的指標。

但如果效果僅僅止於此,那也是表面的,很快就會被中國未來的發展所覆蓋和超越。世博會和兩年前的北京奧運會、即將到來的廣州亞運會壹樣,都是崛起的中國舉辦的大型國際活動。從時間的長短、規模的大小、涉及國家的數量和深度,以及對主辦城市實力的持續要求來看,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實際上都涉及到城市內部的改造。

所謂內在改造,不僅指基礎設施、市容市貌、空氣質量或市民文明行為等外在特征的改變,還包括城市在觀念、行為模式、精神開放等壹系列方面的改造;這次轉型顯然比前壹次更難,所以更有必要在後世博時代提出來引起關註。

今天的中國正處於轉型時期。這種轉變可以分為:第壹,從工業化程度看,是從傳統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第二,在經濟形態上,是從計劃經濟向完全市場經濟的過渡。

雖然轉變的過程和速度不同,但卻是緊密相連的,都是與中國國力的崛起同步發生的。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舉行的。壹方面,這非常符合事物的內在邏輯,因為如果沒有國力上升的背景,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不僅不可能成功,恐怕連舉辦資格都拿不到。

另壹方面,上述轉型環環相扣,呈現出不同的過程,給身處其中的人帶來了很多困惑和挑戰。正視這些困惑和挑戰,將有助於人們思考“後奧運時代”和“後世博時代”(邱震海)相關新聞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