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讓妳的心靈隨著指尖自由飛翔。
師生之間的互動是壹個雙向的過程。雙方需要在相同的知識背景下保持思維活躍,才能在互動中擁有話語權,用同壹種語言說話,實現互動的默契和高效,順利實現教學目標。然而,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介入,師生之間的互動不僅依賴於書本、語言和黑板,還依賴於各種形式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不僅改變了互動的載體,也改變了互動的方式,因此師生適應這種新的互動環境和需求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否則必然導致思維的滯後和互動的困難。因此,巧妙地運用恰當的方法,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的載體上快速找到師生共同關心的問題,讓學生保持思維的緊湊性和流暢性,進行流暢的師生互動,將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比如我們做的課件,要簡潔,要醒目。在大屏幕上投影顯示出來後,還要配上激光翻頁筆、姿勢提示和語言提示。指尖輕松自如,將傳統交互方式和信息技術交互方式有機融合,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順暢,師生之間的交互雖然復雜,但依然可以自然協調。交互式電子白板的教學應用,進壹步促進了師生與大屏幕的無縫互動。教師可以在白板上呈現重點內容,並通過巧妙的圈出評論、點擊滑動等方式與白板融為壹體,在這種狀態下與學生進行互動。教與學融為壹體,師生和諧。隨著手持技術的發展,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座位上用手指點擊拖動手持終端,在最短的時刻參與互動學習,最大限度地減少思維的外部障礙,縮短空間距離,實現秘密、自由的信息交流,交互在手勢之間完成。
對話是信息的自然表達。
互動包括言語交際和非言語交際,而“對話”是主體之間在相互交往過程中的交流、碰撞、溝通與合作、刺激與感染的過程,是通過言語交際實現互動的最重要方式。然而,由於師生在知識結構、生活經歷、心理特征等方面的顯著差異,在課堂上很難實現平等壹致的對話與互動,尤其是在“知識與技能目標”方面。現實中,教師自身的知識素養與學生的知識基礎之間的懸殊是不可避免的。就規定的學習內容而言,教師通過學習課本、收集資料掌握的信息的豐富程度,是學生通過預習所無法比擬的。因此,教師壹方面要重視課堂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創設“有營養”的學習情境,讓所有學生都能獲得與所學內容相關的對稱信息,對話和互動成為信息的自然表達;第二,註重利用信息技術開發設計符合兒童心理需求的學習活動,縮短師生心理落差,形成師生和諧對話互動。
例如,在教四年級語文課《奇妙的互聯網》第三段時,首先播放壹段介紹互聯網豐富內容的Flash動畫,擴大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感知;然後在交流的基礎上,老師以自己在網上購買翻頁筆的經歷來講解和演示購買流程。然後他們投射出“網上下棋”、“網上訂票”、“網上交易”、“網上咨詢”等圖片和提示,啟發學生用“是……是……是……甚至是……是……”來表達自己。最後進壹步啟發到“突然,有壹段時間,互聯網突然中斷,人們無法交流信息。人們原本打算……但現在只能……”。整個教學過程不僅讓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網絡生活信息,還讓學生完全沈浸在真實情境中,特別是創設的虛擬對話活動,使師生對話互動進入了“思如泉湧”的境界,有效實現了“了解互聯網的奇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學目標。
(三)動態調整來自準確的反饋
師生之間的互動不是沒有目的的隨意互動。尤其是教師,必須清楚地理解教學目標,實現與目的的自覺互動,這是基於預設的、持續的教學調整。當信息技術介入課堂時,教師或學生往往會失去教與學的目的,師生互動會偏離預定的方向。因此,教師需要摒棄幹擾因素,及時準確地捕捉學生的學習信息,以便為後續學習做出有針對性的教學調整。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上,教師不僅可以繼續使用傳統的如察顏觀色、巡視交流等手段來收集學習信息,還需要認識和發揮信息技術在收集和利用學習信息中的重要作用,從而更有信心地進行動態教學調整,在後續學習中實施師生互動。
例如,在教五年級語文“習題5”“寫壹段親身經歷”時,首先根據教材特點,展示四張喜怒哀樂的面孔圖片,輔以與表情壹致的音效,激發學生回歸豐富多彩的記憶,尋找習題的主題。然後,在確定他們自己的主題後,請學生使用連接到交互式白板的投票設備為他們選擇的主題投票。老師在現場得到學生選擇的統計結果後,可以針對某壹方面的喜、怒、哀、樂,根據學生的選擇,對作文進行點評,用詞造句,提供語言素材。顯然,由於使用了投票裝置,學生對學科類型的選擇可以得到及時、準確的了解,後續的學習也可以得到相應的調整,可以直接影響和引導更多的學生,為師生之間的密切互動提供基礎。再比如,利用投票器等手持終端,學生還可以選擇幾道典型習題。從學生選擇的即時反饋中,老師可以準確了解學生有學習困難的是哪類問題,從而繼續更有針對性的師生互動和後續練習。有些學習內容,比如用量角器測角度,用溫度計測溫度,可以放大顯示在大屏幕上,有些學習內容,比如分類推理等隱藏的思維活動,可以通過在電子白板上畫圈來顯示,促進了師生之間的互動,也促進了學生之間互動的可能性。
二,師生互動策略實現目標的過程和方法
(A)用學習記錄讓時間凝固。
師生圍繞學習活動實施的互動並不局限於結果的得失,而往往需要對學習過程的壹種考察,甚至是回到以前的時間段繼續學習過程的再發展。這種跨時間跨度的過程學習可以通過語言描述回到之前的學習情境,但師生互動的實施受到學生個體差異的限制,師生之間的信息流動也會在互動過程中受到限制。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及時記錄學習過程中的軌跡,並根據需要隨時存儲以供調用,有效地方便了基於師生互動的對話。存儲學習記錄可以使學生在其他時間段快速進入存儲的學習定格,不僅有利於師生快速進入相應的思維狀態與師生展開對話互動,也有利於學生整體思考,不斷推進學習進程,發現知識結構。
比如在教四年級語文春聯的時候,可以充分利用互動白板記錄學習軌跡,實現跨時間跨度的學習。我們先請同學們根據課文的介紹,通過聽寫,從詞語方面了解兩幅春聯的對仗特點。然後在白板上展示三幅春聯,三幅春聯相互分離,排列混亂。讓學生根據對仗的特點,在白板上用拖拽的方式將對聯配對,並標註對仗字。然後繼續圍繞課文進行後續學習,通過揣摩對聯尾的音韻,引導學生找出對聯上端和下端的規律。此時,我們並不急著進入新的學習活動,而是將白板切換到學生在之前的春聯中記錄學習成果的畫面上,讓學生根據平攤平實的特點,繼續按照上下對聯的順序對春聯。因為學生是在原有的學習軌道上重新學習,師生互動非常順暢,既是對之前學習活動的促進,也是學生發現新知識的過程,了解春聯的兩個決定性因素:對仗和連調。
(二)學習方法是直覺感知
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方法不是像知識壹樣靠抽象的講解就能掌握的,而是要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通過老師的啟發,逐漸體會和發現。通過這種方式掌握的學習方法將具有生命力和影響力,促進學生在後續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運用這些學習方法開展學習活動。所以,為了實現學方法的教學目標,教師不能為了教方法而教方法。關鍵是如何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過程中形成元認知策略。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側重於捕捉關鍵點的學習過程,並呈現給學生進行反思。只有通過師生間的合理互動,學生才能更容易提煉元認知策略,掌握相應的學習方法,信息技術對學習方法的應用意義才會得到更有效的展示。可以發揮信息技術和數據通訊便捷的優勢,在巡查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利用手機等便攜設備及時捕捉學習的重點,發送到電腦屏幕上,根據具體事實進行師生互動。由於這種師生互動可以依托可知可感的第壹手多媒體材料,超越了單純的口頭表達,有利於師生之間的對話,提高了師生互動中信息傳遞的效率和教學目標的達成。
例如,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經常要指導學生做學習筆記。老師布置完自習任務後,可以用手機采集學生在巡視時記筆記過程中的典型學習畫面,通過無線技術將畫面即時發送到電腦屏幕上。當學生面對許多同學或自己學習的圖片時,在生動的比較和互動中,他們會增強記學習筆記的直覺,形成自己的元認知策略知識。其實在課堂上,這樣珍貴的學習場景還是比較常見的,只是有時候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我們只能聽之任之,放棄對學習資源的捕捉。比如數學課,學生學習用圓規畫圓,小組學習,學生分工合作學習,科學課,學生用溫度計測量玻璃杯中水的溫度等實驗圖片,等等。我們可以選取典型場景捕捉並發送到電腦屏幕上,在此基礎上進行師生互動,針對性很強,基於事實的對話對學生也很有觸動,有利於直觀理解和抽象概括學習方法。
三,師生互動策略實現目標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壹)情感是師生之間的紐帶。
在課堂上,在師生互動的生命歷程中,教師只有關註學生生命的意義,煥發學生的活力,才能展示和實現自己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在學科教學的課堂上,往往由於學科知識教學的功利性,導致片面追求知識積累,忽視了人作為生命的意義和人作為情感的需要。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容易誇大技術的力量,忽視技術作為事物的本質,忽視技術本身的情感不存在。因此,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學科教學課堂中,容易造成情感雙缺失,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阻礙基於和諧師生關系的有效互動。因此,教師首先要充分認識到“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維度的教學目標的存在。情感也是師生有效互動的前提,課堂上壹定要註意情感的溝通和交流。其次,教師不能割裂教師與信息技術的融合意義,讓信息技術代替教師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教師使用信息技術有其有限的作用。只有將信息技術與自身整合,才能提升教師和技術的整體教育實力。教師甚至有時需要限定信息技術在學生面前的時間和誇大的作用,不讓技術成為師生之間的屏障,不讓技術削弱教師作為生命體的生命意義。
比如三年級語文課《五月在胡愛香》,因為老師語文素養好,所以不用電腦光盤看全文。而是教師在閱讀全文的同時,展示壹組配有音樂的圖片,教師在閱讀時通過自己的表情和語調來傳達自己的情緒。三分多鐘,學生面對的不是冷冰冰的電腦,而是壹個充滿聲音和感情,隨時用眼神交流的老師。師生之間的情感壹直保持著。在精讀課文的過程中,老師沒有使用展示槐花的配套視頻約3分鐘,而是呈現了幾張形態特征不同的槐花圖片,並使用了“壹些...有些……”去欣賞、想象、表達五顏六色的槐花,並隨時與學生互動,體驗師生共同學習的快樂。雖然兩個3分鐘在平時並不算長,但對於壹節40分鐘的課來說,師生之間的情感斷裂往往會導致學生情緒低落,學習重心轉移。因此,教師在使用信息技術時,要註意將自身的生命意義和情感交流融入到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使師生互動順暢。
(二)震撼力來自情感渲染。
學科教學也有其教育價值,更多的是通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維度的教學目標來體現。但學科教學受學科特點的限制,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有* * *相似性和側重點。比如語文學科側重於通過語言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數學學科側重於通過數學符號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音樂學科側重於音樂和歌曲,美術學科側重於通過美術作品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但在“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方面有相通之處。隨著信息技術在課堂上的廣泛應用,教師更容易打破學科壁壘,利用各種形式的材料來渲染情感,以促進某壹學科“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學習語言作品時,可以利用音樂、圖片等來增強情感渲染;學習數學題時,可以利用語言和圖片來增強情感渲染;在學習音樂或美術作品時,還可以利用語言和數學符號來增強情感渲染,進而實現情感驅動下的真情實感的師生互動,促進良好學習態度和積極的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比如教六年級語文《船長》時,如何設計學習活動學習“哈維爾船長慢慢沈入大海”這段話?當然,我們可以通過咬文嚼字來理解船長忠於職守的高尚品質,但這樣的學習活動情感單薄,缺乏感染力,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夠。於是,老師做了這樣的調整:多媒體屏幕上顯示的是哈維爾船長高高站在艦橋上的畫面,泰坦尼克號的主題曲《我心永恒》以略高的音量播放,相應的段落自下而上緩緩上升。同時,老師用深情的話語背誦了這壹段。之後,讓學生自由表達:如果哈威爾船長能對妳說點什麽,他會說什麽?被救的人看著眼前的場景。他們會怎麽說?相信在這樣震撼人心的情況下,師生在互動中會真誠深情,也會觸動學生的世界觀。
有效的課堂師生互動是壹個教師教學藝術水平的體現。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課堂師生互動有其特殊性,要求師生雙方熟練掌握信息技術的表現,要求教師在課程改革的先進理念下,運用信息技術以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增進師生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從而實現課堂師生互動的新境界。信息技術的應用,雖然課堂上師生的互動是復雜的,但仍能達到平衡的局面,那麽信息技術的整合將會取得更理想的效果。信息技術環境下有效的課堂師生互動是教師不斷提高課堂教學水平的前提和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