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觀經濟可以起到穩定和協調的作用,有效削弱宏觀經濟的過度振蕩。
中觀經濟對宏觀經濟具有壹定的“穩定器”和“減壓閥”功能。這可以從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個方面來考察。
自上而下方面:當宏觀經濟波動較大或不利於中觀經濟發展時,要充分發揮中觀經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中觀經濟各個層面的“吸收”,將有害的“輻射”降低到最低限度。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調整國民經濟,大幅度減少基本建設投資。但部分省份發揮了適度作用,在基本建設投資大幅下降的情況下,主要經濟指標保持了總體增長的良好勢頭。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出臺給房地產行業降溫、消除“泡沫經濟”的政策措施後,海南經濟受到很大沖擊。但通過發展旅遊業、高效農業,為微觀經濟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沖擊波大大緩解,中觀經濟在經歷短暫波折後迅速恢復活力。
自下而上:當微觀層出現不好的苗頭時,中觀層可以及時介入,可以彌補宏觀層的不足,或者說“山高皇帝遠”。比如壹些中層管理的公司,比如區域經濟,部門經濟,全國缺產品,壹般會密切關註。壹旦出現經營障礙或其他矛盾,中層會盡最大努力幫助解決,不會把矛盾拱手相讓。但如果處理不當或失職,可能會對宏觀經濟產生影響。事實上,壹些地方發生的金融風險案件、巨災或巨災,壹度對宏觀經濟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有的甚至影響到中國的國際形象。
3.中觀經濟可以完善國家經濟控制體系,分散集中控制的風險。
從改革的角度看,中觀調控體系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控制論的觀點,國民經濟系統的多目標優化問題歸根到底是尋找函數的極值。在集中控制條件下,函數自變量數量急劇增加,使得優化系統空間維數急劇增加,給精確計算帶來很大困難。同時,集中控制的結構是高度剛性的,系統對隨機變化和環境變化的適應只來自於它的中心。雖然集中控制可以使系統長期保持穩定,但系統的不變結構與其各部分的演化之間的矛盾最終會發展到非常尖銳的地步。另外,集中控制也會降低系統的可靠性。壹旦控制出現錯誤,各子系統很難預防和糾正,從而惡化整個系統的狀態。如果由不同的主體提出不同層次的決策,那麽每個子系統都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這就是所謂的分層(或分散)控制。分級控制對權力的垂直劃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集權控制的上述弱點,適應環境和制度的變化,使每壹級都具有獨立應對的功能。同時,由於下級接收和處理的信息增多,控制效率也有所提高。分級控制的經濟運行機制是中央政府控制地區、部門和大集團,然後地區、部門和大集團控制企業或微觀經濟層。如果不實行這樣的分級控制,而是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企業,宏觀直接控制微觀,那麽中觀層面只是起到壹個負面的傳導作用,其結果只能是使控制體系變得呆板和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