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之行的第壹天,我們計劃以平江路為中心,或者說作為這次短途旅行的開始,希望能對蘇州有壹個大致的立體了解。網上訂住拙政園旁邊的酒店(樓上樓下套房加客廳,壹家三口很舒服),去平江路真的很方便。傍晚,暑氣退去,晚風習習,平江路在眼前綿延?人群漸漸散去,如此安靜。
旅行的目的是欣賞不同的風景,感受不同的文化,品嘗不同的美食。
道路狹長,據說這條歷史悠久的小巷基本保留了原貌。壹種莫名的感覺油然而生,逃離城市的高樓大廈,在這裏的長方形人字路上漫步前行?身心完全放松。
熱播劇《壹切都好》中的壹個場景,依稀記得劇中這樣壹個畫面。
現代詩人戴望舒的《雨巷》,描寫的是平江路的壹條岔路,下著小雨。只是這個時候,沒有丁香姑娘,只有每個女人都向往的蘇州旗袍。
平江路306號據說是最好的老店之壹,但是這家是300號,看起來還不錯。
這條著名的歷史街區如此貼近人們的心。夜色中,平江河沿街蜿蜒?船夫也收工回家了。
蘇州第二天壹早起來,情不自禁地走在這條長長的老街上,仿佛要領略舊日的寂靜與懵懂,進入逐漸喧鬧的繁華當下。時間裏,許多藤蔓和蔓生的雜草已經從剝落的墻壁中爬了出來,在風中搖曳,讓人感覺真的很興奮。
隨著乘船遊客的不斷增多,伴隨著吳儂軟語時遠時近,
不,不軟?應該是吳儂軟語,因為老船夫的歌聲明顯蒼老沙啞。地道的地方方言,要花很大力氣才能聽懂。
這是蘇州古城最長、保存最好的街區,它保證了原住民的正常生活。來到這裏,不僅可以領略蘇州舊時代的建築風貌,還可以感受蘇州人最接地氣的日常生活。
老房子斑駁著歲月,白墻青瓦,木欄花窗,清幽幽,高墻裏藏著什麽?我想這裏面壹定有很多神秘的故事。
同治年間的高中狀元洪鈞,後來的兵部左侍郎,秦淮河名妓賽金花的風流故事,在這裏留下了壹段佳話,至今傳誦。現在美女的甜美靈魂在哪裏?我們必須在街上學英語。
平江上有很多這樣的石拱橋,巧妙地將兩個街區連接起來。當地人坐在橋上乘涼聊天,這是生活的慰藉。
據說伍子胥建蘇州城時,平何江被認為是古城的中軸線。河流街道縱橫交錯,水陸並行。
平何江擁有全市最多的橋梁和最高的密度。每座橋都有壹個歷史的名字和傳說,千百年來壹直被人們用來茶余飯後聊天。
平江路第六橋——青石橋
隨意穿過壹條小街,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小清新藝人,那真的很迷人。
據說這家小書店,簡稱貓空城,是它的誕生地,也是中國第壹家連鎖店。《貓空》只賣自己的產品,對原創的堅持贏得了千萬讀者的喜愛和尊重。妳可以在這裏給未來的自己寫信。這種與未來連接的超級感覺,讓此時的空氣中彌漫著思念和浪漫。
在屬於太湖水系的平江路上吃壹桌太湖三白,讓濕潤的湖風輕輕吹來,整個人都感覺神清氣爽。
太湖三白:銀魚、銀魚、銀魚。中間是白色的魚。我的同事邱智說這類似於四川的翹殼魚,但我不這麽認為。我不是吃貨,所以很少在太陽下吃東西。這道菜味道清淡,魚肉鮮嫩,江南風味濃郁。另外,我來這裏旅遊,也不是白吃的。我吃的是壹種感覺。
清蒸白魚、白醋、銀魚炒蛋、肉絲、鵝肝。大概150元。味道正常,價格適中。
下午的時候,藍天白雲下,船夫們蕩來蕩去,那些探水的青竹特別撩人?
長槳在水裏拖著,輕輕蕩漾著水痕,左右搖擺?奶奶的藍花好清爽。
中午乘船的遊客很少,船夫靠墻慢慢劃著船,也是青瓦白墻,藍天綠柳的景觀。
葉聖陶先生的《蘇州園林》是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說明文。那時候我還是壹名中學語文老師。我把這篇文章講給每個班的同學聽,幾乎所有的同學都能背出來。蘇州園林中的拙政園就是其典型代表。我們匆匆走出平江路,趕往拙政園。
晚上光線強,但是公園在18:00之前關門。隨便瀏覽了壹個多小時,匆匆拍了幾張聊以自慰。
夏荷體現了古典建築的精美雕刻,讓人驚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建築審美風格。
中國四大古典園林之壹的蘇州拙政園令人印象深刻。這些亭臺樓閣之間隱藏著多少誘人的遺跡和典故。
據悉,拙政園現存建築多為清代鹹豐九年改建,當時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
典型的蘇州民居掩映在樹蔭下。妳不禁讓思緒飛向遙遠的唐朝。
它充滿了韻律,因為它曾是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所。
據說,明朝的皇家顧問王在失意中退居蘇州,買下了這片私人宅地,聘請了當地著名的吳門畫家設計,花了十幾年的時間建造而成。王自嘲把澆花種菜當成自己的“政”事,自己又是壹個謙遜的人,所以把這個園子命名為“拙政園”。後來園主幾易其主,園名也隨之改變,最後命名為拙政園。
西晉學者潘嶽寫過“蓋房種樹,自得其樂?”灌溉菜園和蔬菜,供早晚食用?這也是管理局的壹介,“名。
在這隱蔽的天空中,荷花正壹朵朵悄然開放,公園裏有許多絕佳的賞荷臺。我們在這裏釋放燥熱的心情,在樹蔭下欣賞荷花的美麗和芬芳。體驗美味青草和五顏六色花朵的溫暖。
樹上掉下的壹片輕葉能起漣漪_?好像還能聞到。
在那水中,分明有小生物在遊動,在水線的皺紋間,有壹種沁人心脾的生命快感。
中學的課文壹定要回想起:“確保無論來訪者站在哪裏,他的面前總有壹幅完美的畫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樓閣的布局,假山池塘的協調,花木的襯托,近景視覺的層次。總之,壹切都要存在,才能形成完美的畫面,不能有損美的失敗。" ?這應該是建築美學對中學生最初的啟蒙。
夕陽晚照,建築堪比植物,令人嘆為觀止。
18: 00閉園,我們被迫離開公園。然後就打車去了傳說中的山塘,正好趕上日落月光。
當時著名詩人白居易獨具慧眼。他在吳中第壹勝景虎丘與天下最繁華之地姑蘇之間挖河築堤,建七裏山池。詩人不僅因他們的詩歌而聞名,而且因他們的成就而名垂青史。
從此溪水潺潺,綠意繞陽臺。蘇州人多了壹條可以從容走進遙遠時代的歷史長廊,也多了壹個可以縱情歌唱休閑的文化殿堂。
自然之美穿越時空。山塘上的夕陽美得令人窒息。難怪能驚動乾隆康熙到此為止,挑起博湖秋香在兩岸流連。長嘆壹聲,七裏山塘!
在這裏,與白居易、劉伯溫、紅樓夢有關?今天,它與我們有關。
昆山奧竈面,蘇州著名的面湯之壹,在山塘的壹家街邊小店品嘗。它贏得了我的心,所以我把它寫在這裏。
這是甘龍大師的題詞“贏在山塘”,在月光下散發著歷史的氣息。
在歷史的長河中,多少才子佳人對七裏山塘情有獨鐘。現代人也不例外。去蘇州旅遊的人好像都湧向這裏了。
多美的山和池塘啊。我用自拍桿把手機舉得高高的,這樣就能有這種高空拍攝的優勢。
換句話說,華為手機在夜拍方面優勢十足。
河岸兩邊,燈籠依次點亮,燈光與星光相映,木船與拱橋相映,壹起在河中輕輕蕩漾。紅塵中的蘇州,真的是壹幅繁華的蘇州畫卷。這裏記載了宋代著名詩人範成大的壹首詩:南浦春來壹碧江,石橋朱塔猶在。每年,在橫的路上,在蒙蒙細雨中,長途跋涉的船只在岸邊舒安。
當地人壹再告誡我們,20:00以後去山塘最有意思,就這樣吧。哪裏可以累死我?只是辛苦了壹天,只能疲憊的回家。前方7英裏處是著名的虎丘風景區,下次再來參觀。
蘇州第三天,不小心被誤導去了蘇州的盤門景區。作為“盤門三景”的瑞光塔、烏門橋、盤門塔雖然也是世界聞名,但在春秋兩季依然鶴立雞群,歷史文化內涵深厚,但被匆匆趕跑、被束縛的感覺實在令人不快。放三張圖為證。
晚上,我們又來到平江路,在晚風中慢條斯理地吃了壹頓晚飯。
古人的詩句充斥我的腦海:姑蘇相見,人盡其才枕江。古代宮殿閑置地少,水巷小橋多。
在平江路,還有壹條通道:壹個人,站臺的壹邊,轉身;壹個人,壹句話,壹份情。這位是平江道上的昆曲名人陸。走進蘇州平江路的伏羲堂,妳會有壹段放松而溫馨的時光。
陸老師正在化妝。
呂,壹位57歲的教師,是平江道上著名的草根昆曲演員。她擅長用清晰的方式傳播昆曲。觀眾可以壹邊欣賞唱腔,壹邊對比劇本,便於理解和傳播昆曲。
舞臺上的陸老師裙擺飄逸,衣袖飄逸?兩三個小時的唱歌充滿樂趣,壹點也不困。
在《牡丹亭》的演繹中,有歷史段子,有民間段子,有器樂解析,有戲曲技巧解讀,還有與觀眾的精彩互動,在歡樂中潛移默化地推動著昆曲藝術,尤其影響著年輕壹代。
她每天都在表演,她是如此的細致。用魯自己的話說:“我壹年365天都在表演。”雖然天氣熱,嗓子也累,但她總是精益求精。面對這樣壹位昆曲藝術的執著傳播者,我陶醉在享受中,敬意油然而生。下次來蘇州,壹定要再聽壹遍。
演出結束,妳我興致勃勃地走上舞臺,買了壹本關於她的文字和故事的書,留給她墨寶作為紀念。
在熱播電視劇《壹切都好》中,蘇明·傑德和石冬冬在他們的“肉食者”餐廳相遇,而現實中這家餐廳就位於平江路上。聽完昆曲,路過酒店,劇中場景在夜色中若隱若現。
平江路是蘇州古城的縮影,延續了唐宋以來的城市廣場格局,在現實社會中依然保持著活力。拙政園如此,七裏山池塘也是如此。希望吳儂軟語的父母是短暫的,是煙熏火燎的,是優雅的,未來的時光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