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2009年福建省教師資格考試試題(中學教育學)

2009年福建省教師資格考試試題(中學教育學)

第壹章教育和教學法

壹、教育發展

(壹)教育概念

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活動,是傳承社會文化、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基本途徑。從廣義上講,壹切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的思想的活動都具有教育功能。狹義的教育是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它是教育影響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促使其按照壹定的社會要求向預期的方向變化的活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在奴隸社會初期,當生產力達到壹定水平,壹部分人可以脫離生產勞動,語言發展到比較完整的文字形式後,學校就出現了。

學校教育系統

1,學校教育體系正式發展

歷史上有沒有從非正規教育到正規教育,而不是從正規教育到正規教育的演變?王尊教育的主要標誌是以學校制度為核心的現代教育制度,又稱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過程。

(1)學前教育

教育物質化的過程就是正規教育從無定形發展到定型的過程。定型的教育組織形式包括古代的學前和前社會教育機構,以及現代的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

(2)制度化教育

現代學校制度的出現開啟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階段。嚴格來說,學校教育體系在19世紀下半葉已經基本成型。學校教育體系的形成,意味著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規教育,即具有等級結構、按年齡分級的教育體系:制度化教育是指形成體系的各級各類學校。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誌是清末“廢科舉興學堂”?頒布了全國統壹的教育目的和現代學制。中國近代完整的學制是隨著學會的出現而產生的,即1902年的國子監章程(又稱仁蔭學制)和1903年的奏院章程(又稱癸卯學制)。制度化教育趨於成熟。

(3)非制度化教育思想

非制度化教育倡導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局限於學校的圍墻內:“對於制度化教育來說,非制度化教育改變的不僅僅是教育形式,更是教育理念:提出建設學習型社會的理想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體現。庫姆斯和伊裏奇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想的代表。

2.現代教育系統的發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重視與初等教育的銜接;(2)加強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正在向相互滲透的方向發展;(4)高等教育類型日益多樣化;(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弱化;(6)教育體系有利於國際交流。

(三)教育發展進程

1,古代教育

(1)各國古代學校教育的形式

古代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朝,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式。西周以後,學校教育制度已經發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壹制度。而且還有“國學”和“農村學”。形成了以禮、樂為核心的六藝教育:六藝是:禮、樂、射、禦、書、數。春秋戰國時期,文字學衰落,私學興盛:孔子私學規模較大;

漢武帝以後,董仲舒的建議被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實行意識形態絕對主義的文化教育政策和選士制度。隋唐以後的科舉制度使政治、思想、教育的關系更加制度化。宋以後,朱成的理學成為國學,經學淪為

古印度。教育被婆羅門教和佛教所控制。婆羅門教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人們分為四個等級:處於最高等級的僧侶和牧師接受的教育最好,其次是赫魯曉夫,然後是樹皮種姓;最低級的是首陀羅剃度?姓氏。剝奪受教育權:以婆羅門教教義為指導思想,以婆羅門教經典《吠陀》為主要教育內容。婆羅門僧是唯壹的老師。教育活動主要是背誦經典,研究經典。

古埃及。古王國末期有宮廷學校,中王國之後有官學。在古埃及,有許多文士學校。“以僧為師”、“以(書)官為師”、“以法施教”成為古埃及教育的壹大特色。

古希臘和古羅馬。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社會地位較低的孩子7-12歲進入私立學校,貴族階級的孩子不送孩子上學,而是聘請家教。中等教育主要是貴族和富人的教育。學校主要學習語法和拉丁語以及修辭學。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有文化修養的政治家、商人和各種人才,註重身心的和諧發展,教育內容豐富,教育方法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忠於統治階級的強壯士兵,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

政治和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壹,教育方法嚴格。

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最受重視和推崇的教育是培養僧侶的教育。這種教育由修道學校或大主教學校承擔,學習的主要內容是神學和七藝。為了更好的傳教。建立了大量的教區學校,主要用於普通貧困兒童的宗教教育,也適當教授壹些識字知識。其次,騎士教育。騎行教育沒有專門的教育機構。教育的內容首先是對主忠誠的品質;然後是軍事戰役能力,以及風度的修養。

(2)古代學校教育的特點:①階級性。(2)正統。權威主義,4僵化。⑤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導地位:

2.文藝復興後的歐洲教育。

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性反神性,以科學理性反蒙蔽,以個性解放反封建,對教育產生了巨大影響。

3.現代教育

16世紀以後,教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幹預,公辦教育興起;(2)普及初等義務教育;(3)教育的世俗化;(4)重視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4.20世紀後的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呈現出壹些新的特點。

(1)終身教育;(2)普及教育;(3)教育民主化(壹方面追求全民同等教育,另壹方面追求教育自由化。(4)教育多樣化;(5)教育技術現代化。

第二,教育學的發展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問題,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壹)、教育學的歷史。

1,中國古代教育學思想。

孔子提倡“有教無類”,大力興辦私塾,培養了大批人才。孔子的學說以“仁”為核心,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它強調忠、孝、仁。孔子的教學綱領是“博學於文,約禮”。基礎科目為詩、書、禮、樂、易、春秋。註意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生氣不動手”,即啟發誘導;它強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即學思合壹;它強調學與行的結合,要求學以致用。

先秦時期,翟墨以“兼愛”和“無為”為教義。對獲取知識的理解。墨家認為。主要有“知”、“聽”、“說”三種方式。根據“道法自然”的哲學,道教主張回歸自然,“回歸”到人的自熱自然,讓壹切順其自然,這是最好的教育;

戰國末期的《學記》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學專著。提出:“使民成俗。必須學會“建設國家,治理人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設計了從基層到中央的完整教育體系,提出了嚴格的監督檢查制度,提倡課內課外相結合,補充資料。提出了教與學的辯證關系和“嚴師重德”的教師觀。在教學上,提倡啟發式教學,教學應遵循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即循序漸進。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雙方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其雄辯的口才和與青年智者的問答方式而聞名。他的問答分為三步:蘇格拉底諷刺、定義、助產。

柏拉圖的代表作是《理想國》。古希臘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認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德性,德性是教育的最高目標,主張學生和諧全面發展。他的代表作是政治。

(二)教育學的建立和改革

1,教育學教材的建立

教育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萌芽於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的《偉大的教學論》(1632):誇美紐斯強調教育的自然性。自然性首先意味著人也是自然的壹部分。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自然性,都應該接受同樣的教育。其次,教育應該遵循人的自然發展原則。第三,應該進行“全面教育”,向普通人傳授廣泛的自然知識。

啟蒙運動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對自然思想進行了新的闡釋,並將其哲學化:首先是法國的盧梭,其代表作是《愛彌兒》。德國哲學家康德認為,教育的任務是充分發展人的自然稟賦,使每個人成為自己,成為最初的自己,並自我完善。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齊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根據自然規律,全面和諧地發展兒童的壹切賊力。

近代以來,國民教育和民主教育思想不斷發展,這在英國哲學家洛克身上有所體現。壹方面,他提出“白板論”,認為“人類之所以如此不同,是因為教育”,主張廢除封建等級制教育,讓每個人都能接受教育。另壹方面。他又提倡紳士教育。他認為君子教育應該把德性教育放在主要地位。他鄙視國民教育,主張在家庭中實行君子教育。

2.規範教育學的建立

從規範學科的建立和獨立教育學的誕生來看,壹般以赫爾巴特的《普通教育學》(1806)為標誌,美國的杜威和他的《以人為本的教育學》(1916)是20世紀初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和著作。

洛克的《教育漫談》(1693)也描述了他的教育思想。教育學作為壹門課程,在大學裏教授。最早始於康德,他於1776年在德國柯尼希斯堡大學的壹次哲學講座中講授教育學。但對後世影響最大,明確建立教育學體系的是赫爾巴特。

(壹)赫爾巴特與普通教育學赫爾巴特是傳統教育學的代表。1809-1833期間,繼續在哥尼斯堡大學講授康德哲學,教授教育學。1835講座。他還出版了《教育學教學大綱》。他第壹個提出教育學應該成為壹門科學。他建立了以心理學為基礎的教學理論和以倫理學為基礎的道德教育理論,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他強調系統知識的傳授、課堂教學的作用、教材的重要性和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2)杜威與“人本教育”杜威是現代教育的代言人。他主張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歷史是成長,教育是面貌的改造或重組,他主張“邊做邊學”,在問題中學習。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該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來組織教學,這就是所謂的兒童中心主義。

(三)當代教育學的發展

1,馬克思主義在世界範圍內的誕生和傳播,是近百年來人類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2, 1 939.蘇聯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編纂教育學的目標。

3.社會發展。文化交流讓世界越來越多元化。

實踐與思考(1)

壹、多項選擇題

我,以下現象。不屬於教育現象的是()

a、去電影院看電影B、小蜜蜂學築巢

c,師傅帶徒弟D,課後活動學做航空模型。

2.狹義的教育通常指()

A.家庭教育b社會教育c學校教育d自我教育

3、“拯救不再局限於學習技能的圍墻”是什麽樣的教育才是理想的()

a、前制度化教育B、制度化教育C、非制度化思潮D、素質教育

4、下面討論壹下教育系統的發展趨勢。不正確的是()

a、加強學前教育,重視與初等教育的銜接。

b、加強普及義務教育,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C.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d、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加強。

5、當代教育改革和發展出現了壹系列新特點,“既追求全民教育”。而追求教育自由化”指的是()。

a、終身教育B、教育民主化

C.d .教育多樣化

6、世界上最早專門論述教育的文獻是中國的()。

a、學記B、大學C、論語D、中庸

7、古希臘教育家柏拉圖的教育思想集中體現在他的代表作中,()

a、《論演說家的教育》B、《理想國》

c,“埃米爾”D,“政治”

8、在教育史上,奠定科學教育學基礎的教育家有()。

a、赫爾巴特B、杜威C、誇美紐斯D、洛克

9.主張“教育即成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的教育家是()

a、誇美紐斯B、赫爾巴特C、洛克D、杜威

10和杜威倡導的教育趨勢叫做()。

a、存在主義教育思想B、本質主義教育思想

c、實用主義教育思想D、永恒主義教育思想

11.偉大教學理論的作者是()

a、洛克B、誇美紐斯C、盧梭D、福祿貝爾

12.最早在大學裏把教育學作為壹門學科來教授的教育家是()。

A.赫爾巴特、誇美紐斯、康德、洛克

13、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學校教育的內容主要是()

a、六藝B、七藝C、四書五經D、三禮

14,宋代以後,朱成的理學成為國學。儒家經典被簡化為四書五經,特別是四書被作為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所以四書的意思是()。

A.《大學》、《中庸》、《論語》、《孟子》

b、薛琦、仲父、論語、孟子

C.《大學》、《中庸》、《春秋》、《孟子》

d《詩經》《論語》《春秋》《大學》

15,前蘇聯教育家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著作()。

a,《論教育》B,《論* * *生產性教育》

C.普通教育學

第二,填空

我認為,正規教育的主要標誌是以現代教育制度為核心,也稱制度化教育。

2.孔子的教育思想充分體現在他的《語錄》中

3.孔子繼承了西周六藝教育的傳統。他教學的基本主題是

4.這本書被普遍認為是教育學的壹個標準化學科形成的開端。

5.法國教育家盧梭是教育學的代表作。

6.杜威的著作是實用主義教育學的代表作。

赫爾巴特以倫理學和心理學為基礎,形成了傳統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具體表現為以教師、教材和學生為中心的“三中心”教學模式。

8.在古埃及,建立了最多的學校。

9.教育學是壹門以學生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探索教育規律的科學。

10主編的《教育學》是第壹部社會主義教育學,對我國教育工作者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三、簡答題

l、20世紀以後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有什麽特點?

參考答案(1)

壹、多項選擇題

壹、B 2、C 3、C 4、D 5、B 6、A 7、B 8、A8

9、D 10。、C 11、B I 2、C 13。C 14、A 15、D

第二,填空

1.學制2、論語3、禮、樂、射、禦、書、藝。

4.大教學論5。埃米爾6。人文主義與教育。教室

8.經學家9。教育現象與問題10。凱洛夫

第二章教育和社會發展

教育是社會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生和發展受到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特別是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和文化的制約,並對這壹因素產生反作用。這就是教育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科技發展功能。

壹、教育和政治經濟制度

(壹)政治經濟制度對教育的制約

1,政治經濟體制決定教育領導權。

在人類社會中,誰掌握了國家權力,誰就能控制學校教育的領導權,而控制教育領導權可以通過教育方針政策的頒布、教育目標的制定、教育經費的分配、教育內容的規定、教師和教育行政人員的任命和雇用來實現。

2.政治和經濟制度決定了受教育的權利。

壹個國家建立什麽樣的教育制度,誰接受什麽樣的教育,如何確定進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標準,基本上是由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

3.政治經濟制度決定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但培養什麽樣的人是由壹定的社會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反映了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要求。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不同。

4.教學相對獨立於政治經濟體系。

雖然政治經濟體制對學校教育有很大的影響和制約,但並不意味著學校可以無視自身的辦學規律,更不能放棄學校教育任務而直接為政治經濟服務,參與特定的政治運動,執行特定的政治任務:

(二)宗教對政治經濟制度的影響

教育受政治和經濟制度的影響,反過來又對政治經濟產生積極的影響。

1.需要教育為政經系統培養人才。

通過培養人才是教育影響政治經濟的主要途徑。從古至今,任何壹種政治經濟制度要想維持、鞏固和發展,都需要新的接班人,而這些人才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學校教育來實現的。

2.教育是壹種影響政治和經濟的輿論力量。

學校是宣傳、灌輸和傳播某壹階級的思想制度、道德規範和政策路線的有效陣地。學校也是知識分子集中的地方。學校師生的言論、教材、文章、行為都是為了宣傳某種思想,從而影響群眾,服務於某種政治經濟現實力量。

3.教育可以促進民主。

壹個國家的民主程度間接取決於其人民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的發展。教育普及程度越高,人們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人們的權利意識,理解民主的價值,倡導民主政策,推動政治改革和進步。

總之,政治經濟制度直接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發展方向。教育對某種政治經濟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當然,我們也不能把教育的作用強調到不恰當的程度,以為通過教育的作用來解決政治和經濟的根本問題是不現實的。教育對政治經濟變化沒有決定性作用?所以“教育救國”的想法是錯誤的。

第二,教育和生產力

(壹)生產力對教育的決定性作用

生產力水平是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對教育提出了與壹定生產力相適應的要求。壹方面,教育需要必要的物質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財力。當經濟發展到壹定水平,它能為教育提供的投入也達到壹定水平。另壹方面,經濟發展到什麽程度,對教育提出相應的要求,以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1,生產力的高低決定了教育的規模和速度。

教育需要壹些人力物力財力。因此,任何社會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必須取決於兩個條件。壹方面,它是物質資源生產能夠為教育發展提供的物質基礎;另壹方面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再生產對勞動力的需求,包括所需勞動力總量和各種勞動力的比例,分別決定了整個教育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壹般來說,壹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與其文盲率、學習率、義務教育普及年限、高等教育發展水平直接相關。

2.生產力水平制約著教育結構的變化。

教育結構通常是指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校的組合和比例,包括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高級教育和成人教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社會經濟結構制約著教育結構。生產力的發展不斷引起產業結構、技術結構、消費結構和分配結構的變化。與此相適應,教育結也會發生新的變化。否則就會出現教育結構比例失衡的問題,或者教育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的要求,或者出現人才過剩的現象。

3.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手段。

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推動著知識以幾何級數增長,推動著人們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的不斷進步。因此,學校的課程結構和內容也在不斷完善和更新。同樣,學校缺乏的物資和教學實驗儀器是壹定的生產工具和科學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反映了當時的生產發展水平。

4.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發展水平。

雖然生產力對教育有制約作用,但從歷史上看。教育和生產力的發展並不完全同步。好處有二:壹是在壹定時期內,由於人們的思想意識落後於更先進的生產力,教育的理念、內容、手段、方法往往落後於生產力的發展;另壹方面,當生產力處於較低水平時,由於文化交流、社會轉型甚至傳統的影響,教育的思想內容甚至方法都可能超過生產力發展水平。但是,教育相對獨立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並不意味著教育的發展可以脫離生產力發展水平,因為教育最終是受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政治經濟制度制約的。

(B)教育在促進生產力方面的作用

生產力制約教育,教育也促進生產力;

1.教育對生產力的促進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教育再生產勞動力,教育再生產科學知識。

(壹)教育再生產勞動力的質量和數量是教育發展的重要條件。教育在勞動力再生產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可以培養人的勞動能力,把潛在的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的素質和質量。

(2)傳授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教育是實現科學知識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通過教育可以高效地擴大科學知識的再生產,使原來由少數人掌握的科學知識在較短的時間內被更多的人掌握,從而普及科學知識,推廣先進的生產經驗,提高勞動生產效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傳遞人類已有的科學知識,但也承擔著發展科學和產生新的科學知識的任務。特別是,我們知道,高等教育通過創造和發明新的科學技術,在擴大科學知識的再生產方面發揮著作用。

2.人力資本理論

二戰後,西方經濟學家從對經濟增長中生產要素組合比例的分析中發現,除了資本投入,還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即人力資本理論。根據這壹理論,人力資本是現代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甚至是首要因素。人力資本理論將這些因素歸結為知識的進步、技術的進步和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1960 65438+2月,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關於“人力資本投資”的演講,被稱為人力資本理論創立的“憲章”。人力資本理論的核心概念是“人力資本”,是指人的知識、技能和其他能夠影響生產性工作的類似能力。與物質資本相比,它是經濟活動中更活躍、更具發展性的因素,在現代經濟中也往往是更關鍵的因素。

人力資本投資包括學校教育、職業培訓、保健和信息搜索,以適應就業的變化。所有這些投資都或多或少地改善和提高了知識、技能和健康等人類素質,從而提高了生產力,增加了金錢和精神利益。

舒爾茨根據人力資本理論,通過對教育資本儲備的分析,計算出教育對國民收入增長的貢獻。教育資本儲備是指國家在壹定時期內的教育總支出。

三。教育和科學技術

(壹),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

科學技術對教育的影響首先表現為對教育的動力。其次,為教育的發展指明方向,預測結果,引導教育走上科學的軌道。

1.科技可以改變教育者的觀念。

科學發展水平決定著教育者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影響著他們對教育內容和方法的選擇和運用,也影響著他們在教育過程中對教育規律的認識和教育機制的設置。

2.科學技術可以影響受教育人口的數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