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發展和個人自我價值實現的關鍵力量不在於妳擁有多少信息,而在於妳從信息處理中獲得了多少知識,以及獲取知識的能力。美國市場研究公司Nucleus Research在2006年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美國有2/3的員工處於信息過載的環境中,約有1/4的員工每周花費5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搜索工作所需的信息。“我們生活在信息的海洋中,卻飽受求知欲的煎熬”,正是這種情況的生動寫照。
人類從工業時代進入信息時代後,正在從信息時代向知識時代過渡。相對而言,在信息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不斷地獲取信息,而在知識時代,信息極大豐富之後,人們最需要的是不斷地對信息進行整理、分析和加工,並將其轉化為知識。
在數字時代飛速發展的今天,社會趨向技術化,網絡趨向個性化和社會化。“知識經濟”的概念已經滲透到人們的生活和工作中,組織管理也面臨著觀念和方法的重大變革和轉變。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網絡技術的出現,為知識的收集、分類、組織、挖掘、享受和創新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促進了從“信息”到“知識”的轉變。1986年,卡爾·維格在聯合國國際勞工大會上首次提出了知識管理的概念。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1996中發布的《知識經濟》指出了這種新經濟的指標體系。在1999中,美國80%的企業已經實施或正在實施知識管理計劃。
10.1.2知識管理的概念
要理解知識管理的概念,首先要明白什麽是知識。知識有很多種定義。
《現代漢語詞典》對知識的解釋是:“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在《辭海》中,知識被定義為“人們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知識本質上屬於認知的範疇。”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知識是經過證明的正確理解。”
有學者認為,知識是用來解決問題或做決策的,整理後容易理解和結構化的信息。另壹些學者認為,知識是由事實、真理、信念、想法和期望、方法和實踐技能組成的,是通過積累和綜合獲得的,可以長期用於解決具體問題。
1998年3月,國家科技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知識”的定義是:“經過人類思維整理後的信息、數據、圖像、影像、價值標準等社會的符號化產品。”
從上面的定義可以得出結論,知識來源於信息,但信息必須與人自身的知識和實際行為相結合,才有向知識延伸的基礎。
知識管理的概念出現至今不過十年,尚未形成統壹的定義和觀點。學者們根據不同的研究目的和角度給出了不同的定義。
美國德爾福集團創始人之壹卡爾·弗拉保羅(Karl Frapaul)說:“所謂知識管理,就是利用集體智慧提高企業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過程,使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外部需求,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資源預測外部市場的發展方向和變化。”
比爾·蓋茨認為:“知識管理就是提供壹套系統的程序和方法,指導企業組織成員高效地發布、組織、收集、搜索、分析和管理企業的重要信息和知識。”
雖然不同的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但根據這些定義的特點,知識管理可以分為三個學派:技術學派、行為學派和綜合學派。這三個學派也代表了知識管理的三個研究方向。
技校認為“知識管理”就是對信息的管理。技校的知識管理主要集中在技術的效率、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和構建、人工智能、重組和群件等方面,認為知識是壹種企業資源,是壹種實物,可以在信息系統中進行識別和處理,即管理和控制。以上觀點主要是從美國的信息技術發展而來。知識作為管理的對象,可以通過建立信息系統,利用數據倉庫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等信息技術手段進行識別、組織、加工和傳遞。這個定義的倡導者主要是有計算機科學基礎和背景的專家學者。
行為主義認為“知識管理是對人的管理”,將知識視為壹個過程,即個人或組織收集、加工、利用和升華知識的過程。總的來說,行為學派的知識管理(包括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主要著眼於發揮人的能動性,關註評價、改變或改進人類個體技能或行為的過程,熱衷於研究個體能力的學習、管理和組織,認為知識等於過程,是壹系列不斷改變技能的復雜動態安排。這壹概念的持有者占據了知識管理研究領域的大多數學者。這個學派強調個人能力的學習和管理或者組織學習的研究。研究者的學科背景壹般以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行為科學為主。
綜合學派綜合了上述兩個學派的主要觀點,將技術與管理相結合,認為知識管理不僅要管理信息和人,還要管理相互聯系的信息和人。知識管理主要關註面向不同戰略目標的不同組織,而不僅僅是壹個以技術為導向的技術過程,而是在知識管理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技術。比如,壹個組織的戰略目標主要是圍繞如何發展核心能力(或核心競爭力)。這就要求壹個組織不僅要關註資源經濟,還要關註可持續的能力發展,比如關心人的能動性,如何創造更好的環境(與競爭對手相比)來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以及更有效地吸收、轉化和享受隱性知識。這個學派強調知識可以為企業創造價值。在知識管理過程中,不僅要利用知識,還要享受知識,實現知識創新。
從上面可以看出,技校以技術的應用為主要研究方向,試圖通過信息技術的改進和應用,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行為主義學派通過研究人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來探討個人在信息管理中的作用以及知識的應用;綜合派把人和知識結合起來,從更宏觀的角度看待知識管理,尋求知識在組織中的享受、欣賞和創新。
近年來,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和管理實踐的發展,知識管理逐漸從信息管理中獨立出來,從而形成了壹個全新的管理領域。此時,知識管理具有與信息管理不同的內涵和外延。可以說,知識管理的主要內容是對人的管理。作為壹個認知過程,知識存在於信息的使用者中,創新只能在人際交往的互動過程中實現。從信息管理到知識管理的轉變是“以人為本”管理主線在管理理論和實踐中的進壹步體現。
10.1.3知識管理流程
知識管理學者對知識管理的過程有不同的看法。從65438到0993,Wiig認為知識管理過程的廣泛基本活動是創新、部署、應用和轉移。1995安德森公司和美國生產力和質量中心將知識管理的過程分為識別、搜索、轉化、組織、應用、享受和創新七個主要活動,將領導、文化、科技和評價作為輔助活動。從65438到0997,咨詢公司畢馬威發明的知識管理模型包括六個連續的過程:知識獲取、知識索引、知識過濾、知識鏈接、知識分發和知識應用。
Holsapole和Joshi認為,知識管理包括三個基本策略,即知識創新策略、知識轉移策略和知識保護策略。涉及的知識加工活動有:①獲取。識別環境中的知識,並將其傳遞給組織使用或內部化。2選擇。識別在組織知識資源中使用的知識。③內化。吸收新知識或改變組織的知識性質。4使用。形成新的知識或將壹些知識在組織外以有用的形式外化。
10.1.3.1知識獲取
所謂知識獲取,就是模擬人類學習知識的基本過程,從信息源中提取所需的知識,並轉換成計算機程序可以使用的表示形式。具體來說,知識獲取就是獲取壹組事實、規則和模式,並將其轉換成與計算機知識表示壹致的形式。信息來源主要是人類專家、書籍、數據庫和網絡信息源。
知識獲取的概念最早來自知識工程和人工智能領域。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人工智能的研究將計算機科學家的註意力引向知識問題的解決,知識獲取、知識表示和知識應用等壹系列知識處理技術成為人們關註的焦點。在知識獲取階段,企業不僅要重視內部知識的收集,還要重視外部知識;既要重視從實踐中獲得的第壹手知識的收集,也要重視材料等第二手知識的收集。知識獲取可以分為內部和外部兩種形式。內部獲取是針對組織內現有的知識資源;知識的外部獲取是指企業從外部環境獲取知識,使企業與外部知識環境形成動態溝通能力,是知識管理的基礎和前提。組織外部知識的主要來源有:學術研究機構、咨詢公司、供應商、合作夥伴、學術會議和期刊、客戶、市場研究機構、網絡內容提供商和專家;獲取方式有公開市場采購、非正式合作交流和正式戰略聯盟。知識獲取的目標是為智能系統建立壹個健全、完善、有效的知識庫,以滿足解決領域問題的需要。其基本任務包括知識抽取、知識建模、知識轉換、知識輸入、知識檢測和知識庫重組。
10.1.3.2知識創造
知識創造是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相互作用的螺旋過程。這兩種知識的相互作用會導致新知識的產生。在各種創造知識的公司中,個人或群體在同壹個地方相互作用,結果會是“價值創造”。在知識創造中,場所極其重要。在知識創造的過程中,知識會不斷積累和擴展,場所也會動態擴展和演化。它是基於個人和組織創造性活動的成功模式,將知識的轉化分為社會化、外化、組合和內化四個方面。
(1)社交。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即利用密切頻繁的關系獲取知識。社會化是分享個人經驗和創造新的隱性知識(增值)的過程,如享受心智模式、技能和理解,以及文化氛圍、工作環境、時間和經驗。我們可以通過非正式的模仿和觀察,從知識傳播者那裏獲取知識,不需要專門的學習時間和教材。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可以直接從他人那裏學習隱性知識,而不需要借助語言表達。
(2)外化。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也就是說,隱性知識是以人們能夠理解並使人們理解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在知識創造的外化階段,個體成為群體的壹員。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有意識地挖掘社會知識,並用科學嚴謹的語言和文字表達和記錄。知識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概念化的。知識轉化的重要手段有隱喻、概念、假設或模型、演繹、歸納等。
(3)組合。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組合就是將外化產生的概念轉化為知識體系。組合的過程是將不同的外顯知識組合起來,例如,通過從公司內部或外部收集已發表的資料等外部知識,然後將其整合成新的外顯知識,或者通過報告或會議的方式將這種新知識傳播給組織成員。
(4)內化。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將新創造的知識進行綜合並內化,即將顯性知識轉化為組織的隱性知識。內化的本質是壹個學習過程,個體通過這個過程不斷積累和豐富自己的知識。當通過社會化、外化、組合獲得的知識內化為個人隱性知識時,就為下壹步的知識轉化過程奠定了基礎。野中郁次郎、近野誠司等人提出了教派模型來解釋知識創造和積累的過程。在每壹個階段的轉化過程中,知識都要不斷突破和超越自己,而且會像滾雪球壹樣越滾越大,不斷增加,呈現出螺旋式的進化軌跡。
10.1.3.3享受知識* * *
知識共享是指壹個組織的員工或內外部團隊在組織內部或跨組織通過各種渠道(如討論、會議網絡、知識更新數據庫等)相互交流和討論知識,目的是通過知識交流擴大知識的使用價值,產生知識效應。知識不同於壹般的資產,妳越享受它,就越能發揮它的價值。
如果知識只是積累,而沒有享受和交流的手段,沒有知識在企業內部的自由流動,知識積累的價值就體現不出來。如果企業內部積累的知識在企業內部共享交流,知識共享成為企業的文化和時尚,那麽壹個項目的成功經驗會被企業的所有項目學習,壹個項目失敗的教訓也會被所有項目借鑒。這樣,企業內部知識的交流和共享將優化整個企業,提高知識利用的整體價值。
10.1.3.4知識應用
知識應用是知識從理論到實踐的轉化過程。借助企業掌握的顯性或隱性知識,應用於實踐,為企業解決問題,創造價值。因此,知識應用是實現知識從知識形式本身向企業價值轉化的“轉折點”。
知識應用包括兩個方面。對內是指將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組織的效率和應變能力。外化是指將企業知識與市場相結合,並將其商業化的過程。企業通過將知識開發成用戶易於使用的產品和服務,在為客戶創造價值的同時,也為企業帶來了財富,成為企業獲取新知識和競爭優勢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