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某校壹次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講座的啟發後,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記錄下來,以便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應該怎麽寫?下面是我給大家帶來的五篇關於家校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講座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家校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1真正實現為人父母後的教育。從我被送進幼兒園的第壹天起,我已經成長為壹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說壹直在孩子的成長道路上摸索前進。雖然每個孩子的家庭情況不壹樣,每個家長的教育方式不壹樣,但是每個家庭的教育目標壹定是壹樣的,我們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壹個品德高尚的有用之人。
我上小學的時候,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的學習非常緊張。每次期中考試,期末考試,甚至是壹次小考,我們甚至比孩子還焦慮,總想壹開始就給孩子的學習打好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意識到教育的關鍵是孩子學習習慣和性格的培養。從依賴家長學習到自主學習,每壹步都離不開家長和學校老師的指導。
我們既不能把孩子丟給老師,單純讓老師管教,也不能幹涉老師的教育。只有學校和家庭的引導,才能讓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誤入歧途。有些家長可能覺得孩子比較聽老師的話,送去學校就萬事大吉了。他們認為管教孩子是老師的責任。實際上,情況並非如此。孩子在學校和同學老師相處,很多生活方式來自家庭。父母是他們的啟蒙老師。我們需要照顧好孩子的性格習慣。進入高三,我會更加關註孩子的心理健康。有時候會和孩子的班主任溝通,了解孩子在學校的狀態。畢竟孩子沒有大人那麽完美的是非觀。如果他們有不良習慣,我會請班主任指導我,引導孩子的思想,讓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更重要的是,要相信班主任。說實話,在很多方面,老師比我們家長更能理解孩子的行為動機,所以我選擇完全信任他們。我相信學校教育壹定是朝著我們家長希望的目標前進的。
四年來,我看到了孩子的成長,也看到了學校老師的努力。學校老師和家長及時溝通,家長盡力配合學校教育,讓我們的孩子了解更多。家校* * *教育,順勢而為,順勢而為,我們需要* * *培養優秀的下壹代,培養國家的人才!
家校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講座點評第二部分:通過學習教師心理健康與自我調節,深有感觸。擁有健康的身心是教師從事教育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響其教育教學的效果,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師應該具備的素質,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保證和有力支撐。它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社會往往關註教師的教育質量,卻很少關註教師的生活質量;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責任,卻忽視教師對自己和家庭的責任;強調教師的“犧牲”和“奉獻”精神,而忽視維護教師自身利益和身心健康的願望。社會對教師的評價往往只看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升學率,迫使教師不斷給自己施壓,延長工作時間參與生存競爭,最終導致心理健康問題。壹個老師要負責幾十個學生,家長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切美好願望,轉化為對教師的高期望和高要求,無形中給教師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如果妳有健全的教師人格,妳會修復自己的心理不適和缺陷,努力成為壹名受歡迎的教師。當然,不僅如此,塑造健全的教師人格,還必須具備高尚而堅強的人格品質、淵博的知識、卓越的才華、高超的技能、良好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並不斷調整自己。教師高尚的人格品質依賴於豐富的文化知識。沒有廣博的知識水平和不斷更新、探索新知識的能力,就會影響良好人格品質的形成。揚長避短,培養自己良好的性格,培養多種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努力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讓他們相信自己的老師,親近自己的方式,用良好的師德和陽光的心態教育每壹個學生。是融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人際關系,成為講臺上常青樹取之不盡的資源。
壹個優秀教師的魅力不僅在於淵博的知識、卓越的才華和精湛的技能,還在於良好的人格和完善的心理。它不僅可以作為學生的心理調節器,還可以維護學生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只有學習有關心理健康的知識,掌握心理咨詢的理論和方法,加強心理健康的綜合訓練,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健康成長,促進教育教學的順利實施,更有利於教師自身健康心理的維護和發展。
家校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3.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如何配合家長用有效的方式教育孩子,幫助學生健康成長?我覺得可以從家校和諧和教育入手。要做到這壹點,就要善於和家長溝通合作。要知道,教育不僅是給老師的,也是給學生的。不同的家庭教育環境會讓學生有不同的性格和習慣,那麽如何讓學生在家裏有壹個好的環境教育呢?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多和家長溝通,把好的教育經驗介紹給家長,和家長壹起找出自己的教育問題和缺陷,共同進步。家長要了解孩子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也要讓家長把孩子在家的情況告訴老師。當學生做了壹件好事,家校可以鼓勵他,表揚他,欣賞他;如果學生做了錯事,家校可以對他進行教育和勸導。這加強了孩子的習慣養成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不知道誰說過這麽壹句名言: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因此,我們應該通過家校教育來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和健康人格。
無論如何,我們的教育不能只靠老師,還需要家長和我們壹起完成。學校家庭教育如何更有效?這是壹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無論在實踐中總結和完善,我們都需要讓自己的教育更加有效,提升自己。
家校教育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第四部分教育是壹個非常深遠和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家校教育是家庭和學校相互溝通和合作的平臺,教育每壹個學生健康成長。
很多人認為,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獲得父母理想的分數,給孩子兩點壹線的空間去思考如何獲得滿意的分數。這種教育觀其實是有誤區的。孩子總有壹天會長大,會進入社會,會參加社會的各種活動。在此之前,家庭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壹個分數。我們必須教會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自學的能力。要學會壹定的溝通技巧,最重要的是要有健康的人格。這些與考試成績無關的教育,是關心孩子幸福生活的籌碼。
我們不是要培養壹臺考試機器。要通過各種渠道和教育方法,把孩子培養成健康的成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強,處理事務和生存能力強,全面發展。不壹定要精通琴棋書畫,但是所有的孩子都要會。這對每個孩子以後的生活都是壹種鼓勵。在這麽大的社會群體中,我們的孩子不會自卑,不會沒有自信。
在所有這些教育中,素質教育尤為重要,這是壹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作為父母要壹點壹點的灌輸,久而久之就會逐漸體現出來。如果壹個人連素質都談不上,剩下的只能是壹張白紙。
同時也慶幸自己給兒子選擇了市五中。學校不僅有素質教育,還實行學生課後服務。豐富多彩的課後服務不同程度地豐富了孩子們的校園生活,使孩子們成為德才兼備的人才。這樣的課後服務在不同程度上為孩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讓每壹個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我相信在這種環境下,每個學生都能找到自己理想的起點。
在深入思考人生“希望取得什麽成就,做什麽準備,如何壹步壹步行動”之後,要對自己有壹個好的規劃,讓沒有夢想的日子遠離!時代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擁有健康的心理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從素質教育的角度來看,健康的心理是培養良好素質的保證。然而,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由於社會、學校、家庭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部分教師和部分學生厭學,嚴重影響了教與學的工作。所以,我壹直對心理健康這個問題很感興趣。下面我就這個心理健康研究談談我的粗淺體會。
第壹,通過學習,我認識到了教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認為,教師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動者和具體實施者。壹個成功的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和高超的教學技能,還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教師的言行對學生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低年級學生。在他們的心目中,老師是明智的——他們什麽都知道;是全能的——壹切都將是;是聖人——不能犯錯;是權威——擁有比父母更高的權威。老師的儀態、舉止、風度,以及為人處事,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的影響。人格健全的老師能在課堂上營造和諧溫馨的氣氛,讓學生感到輕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老師只能在課堂上營造緊張或恐怖的氣氛,讓學生如坐針氈,忐忑不安。因此,教師完善的心理素質和人格是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發點和首要原則。新的教育實踐要求每壹位教師從自身心理健康的角度出發,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通過學習,我也知道了教師要善於自己的心理調節和保健,了解自己,辯證地看待自己的優缺點;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心理健康知識,掌握心理調節方法,學會緩解心理壓力,改善不良性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調節情緒,保持心理平衡;善於選擇自己快樂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願意為工作做出貢獻,並合理安排時間,放松身心;培養多種興趣愛好,陶冶情操。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以積極健康的工作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
第二,通過對教師心理健康的研究,我也知道了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國,壹個古老的文化,有這樣壹句格言:三歲看不起少年,七歲看不起老人。這充分說明,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其壹生有著重要的影響。結合我的實踐經驗和周圍的條件,我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了認真的分析。在我看來,我們目前正處於社會轉型時期。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多元化的價值觀、升學、就業和競爭的壓力以及各種不可預測的變量引發了學生心理疾病的上升,也對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盡管過去和現在都做了大量的探索性工作,但面對層出不窮的新現象、新問題,目前我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明顯存在著種種不足。為什麽不足?要追根溯源,做到“對癥下藥”。
總之,教書的目的是教書育人。為了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師要不斷完善學生的人格,增強學生的人格魅力。良好的人格,優雅的氣質,優秀的才華,高尚的道德品質,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真正做到為人師表。只有形成學校、家庭、社會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並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水平壹定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