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紹興跟什麽樣的文化知識有關系?

紹興跟什麽樣的文化知識有關系?

1.紹興傳統文化初探

紹興傳統文化

越劇

越劇中的紹興地方戲。起源於嵊縣(今嵊州市)農村,因嵊縣屬紹興府,早期稱越劇。源於“唱地書”的農村民間曲調,稱為“小哥班”。它們只配有尺板和鼓,然後逐漸加入絲弦和打擊樂器。它們由鼓板指揮,演奏時“嘟嘟”聲不絕於耳,俗稱“嘟嘟班”。20世紀20年代,越劇進入上海,30年代末更名為越劇。在唱腔、表演、音樂、劇目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成為壹部重大的國劇。它善於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它的劇多是關於愛情和家庭的。許多著名越劇演員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自創流派,並被青年演員繼承發揚。胡琴有多種板,有柔板、中板、快板、清板、反板、橫調、念調、哭調等。其唱腔優美柔和,委婉抒情。

2.紹興的文化特色是什麽?

紹興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經濟發達,人文豐富。在新石器時代,境內就有人類。春秋戰國時期,勾踐立國,稱霸。秦縣,初屬縣。在南朝,它被分為殷珊和會稽縣,由同壹座城市管理,直到清朝結束。民國建立元朝,從府設縣,合而為壹,統壹名紹興。1983年,國務院批準實行市管縣體制,市縣合設,駐越城。2001紹興縣新建,遷柯橋。1982年,國務院公布紹興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之壹。

改革開放以來,在自然資源和國家投入上沒有優勢的紹興縣,經濟社會事業實現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經濟社會綜合實力始終走在全國前列。分析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深層原因,我們認為紹興獨特的地域文化以及由此產生的地域精神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這種地域文化包括:

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治水文化。紹興的地勢南高北低。幾千年前,南方有山洪,北方有潮汐。為了生存,幾千年來人們壹直在為控制水而鬥爭。古代治水英雄大禹憂國憂民,以治水為己任。十三春秋,在戴嶽為星,“過府三不入”。東漢永和五年知府馬謖帶領紹興人圍堤築鑒湖,鑒湖水利工程成為中國南方最古老的灌溉工程。東晉南朝時期,何遜主持疏通了西興運河,不僅有利於灌溉,也有利於物資的集散。唐代會稽縣令李君之主持修建海堤,長達百余裏;後來,唐紹恩主持修建三江水閘,抵禦潮汐,擴大耕地。到70年代的大規模圍墾,90年代的標準海堤建設,到本世紀初的圍墾,譜寫了艱苦奮鬥的新篇章。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紹興人民歷經千辛萬苦治理河流,抗擊潮汐,抗擊山洪,改造沼澤,圍墾灘塗,不斷探索實踐,使遠古時期的蠻荒之地逐漸變成了山川秀美的魚米之鄉。在改造自然的生產實踐中,他們不僅創造了豐富的物質文明,而且形成了艱苦奮鬥、勇於創新的創業精神。

與時俱進,勵精圖治的名人文化。* * *詩《鑒湖嶽泰名人鄉》點出了紹興地域特色文化最重要的標誌,那就是名人文化。大禹、勾踐、範蠡、馬謖、王羲之、陸遊、王陽明、徐文長、蔡元培、魯迅、秋瑾等。,是歷代各個領域的眾多代表。這種文化的精髓是歷代名人復興民族,使國家強大,敢於上下探索,成為政治、經濟、文化的思想先驅。他們壹生追求真理和光明,追求民族和社會的文明與進步。他們留下的思想文化遺產,引導和激勵著後人去實現新的理想。這種特色文化還包括“大師文化”。“紹興大師”作為壹個具有強烈地域特色的歷史群體,也以其主持正義、明智用典的精神,閃耀著名人文化的思想光芒。在名人文化的熏陶下,與時俱進、奮發圖強的精神是壹代又壹代紹興人的重要精神動力,也是紹興縣區域形象的重要標誌。

紡織文化的堅持與卓越。據有關專家考證,紹興的紡織歷史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時代。到了四五千年前的大禹時代,用絲綢作為貢品已經很普遍了;2500年前的越王勾踐時代,蠶桑業是國家事業,第壹次繁榮起來。隋朝時,珍寶脫穎而出,其名在朝野舉足輕重。唐宋時期,保質保量繁榮,產品以羅月之名風靡天下。新中國成立後,經歷了恢復期、發展期和徘徊期。改革開放後,紹興紡織業開始走上復興之路:織機之聲遍布城鄉,紡織品市場稱霸亞洲,五大洲客商雲集全國,交易信息輻射全球。在紹興人的努力下,被稱為“夕陽產業”的紡織工業做大做強,精益求精,在設計、生產、染整、營銷乃至整個紡織工業上實現了新的飛躍,成為推動紹興縣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建設國際紡織品制造中心和國際紡織品貿易中心已成為跨越式發展邁上新臺階的戰略目標。從紡織工業的發展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紹興人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人格和精神。

外柔內剛的釀酒文化。紹興是中國黃酒之鄉,釀造歷史悠久。據說大禹古越有米酒,春秋末期喝米酒很流行。到了唐代,紹興被稱為“醉鄉”。宋代的紹興曾被形容為“城中千酒樓之地”。到了清朝,已經是“酒的天下”了。在紹興,無論山川平原、城鎮鄉村,在舊社會,無論官家、士紳、百姓、貧民,都與酒結緣,與酒為友。酒已成為紹興人生產活動的重要內容和生活必需品,由此產生了紹興特有的酒對聯、酒謎、酒舞、酒歌、酒樂,以及無數的酒傳說、酒詩,形成了豐富而濃厚的酒文化。紹興黃酒最大的特點就是酒越老越香,入口綿軟潤澤,但又香醇,後勁十足,很像紹興人外柔內剛的性格。

3.紹興相關知識

江南很美,紹興是九分九分!另外,下面這個故事是關於紹興黃酒的:黃酒是我國的特產,有四千多年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飲料酒之壹。歷代勞動人民豐富的釀酒經驗,使黃酒的質量達到了壹個較高的水平。紹興酒是中國最古老的黃酒品種。春秋時期,周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滅後,越王勾踐帶著妻子和醫生去吳國做人質,忍辱負重三年後,用奸計逃脫。回越後,遷都會稽(紹興)。他任勞任怨,勵精圖治,任命範蠡、文子等軍事將領整頓國家事務。積累了恢復國家的力量,最終使人民富裕,國家強大。吳王夫差好戰荒淫,致使國庫匱乏,鄉野貧瘠,百姓苦不堪言,水患蟲災此起彼伏。荒年之後,吳國對日作戰,民怨沸騰。周三十八年,夫差赴黃池(河南封丘西南)、準備與晉國爭霸。得知吳國都城姑蘇(蘇州)空虛,勾踐決定報仇,全國上下都在摩拳擦掌。開戰前夕,吳國鎮守越國的軍隊將被消滅在會稽(紹興首府)的河岸上。第二天,陽光明媚,萬裏無雲。出征的士兵在惠濟河畔列隊,旗幟飄揚,鑼鼓喧天,軍威浩蕩。勾踐對送行的鄉親們說:“這壹次,我們壹定要消滅吳,否則我們就活不成了。”壹位老人說:“妳們的國王固步自封,自強不息,報國之恩,這是全國人民的心願。我們現在提供幾壇糯米(也就是紹興酒)。請喝下去,祝早日凱旋!”勾踐為了讓出征的將士和全國人民心心相印,命令幾個軍士把酒擡到惠濟河上遊,倒進河裏。突然,惠濟河中散發出壹股酒香。勾踐敬天地之後,與眾將士共飲河水。所有士兵大聲歡呼:“為國報仇!”滅吳!越王辭別鄉親,引兵五萬,戰船三千,戰車壹萬,水陸夾攻吳。勾踐親自持槍擊鼓。眾將士心中積怨已久,猶如火山爆發,個個奮勇殺敵,直退姑蘇城下。在周元王的第三年(公元前473年),李澤在最後壹次戰役中被擊敗。福查自殺了。勾踐凱旋回越,民與民共慶,* * *飲糯米。

惠濟河又名高老河,在河流上遊有源頭,長年奔流。早些年,河流幹涸,只有這條河泛濫。糯米也叫“月酒”,壹直到清朝還叫這個名字。

4.紹興相關知識

紹興是著名的水鄉和橋鎮。小時候經常聽大人說,城市裏有十座橋的名字是按照1-10: 1的數字排列的。——大木橋(大為老大。也就是第壹個)2。——黃泥橋(紹興(紹興人五次錯過魚)六。-

5.紹興有哪些急需的文化?

紹興橋文化橋文化是越文化的壹部分。紹興是聞名中外的橋鎮、橋都。“古往今來名橋穿州過”“山川湖泊遍地都是”這是壹個明白無誤的事實。他們繼續穿越這個州”。橋梁是最基本的交通設施。有了橋,紹興水鄉被河流分割的區域形成了壹個整體,使深谷中的山村因湍急的溪水而相通。它促進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和歡樂。所以,造橋修橋是人民的呼聲,是繁榮經濟,發展生產力的必要條件。另壹方面,橋梁又像歷史古跡,展示了紹興各個時期的經濟、文化、科技實力。作為壹種建築,它不僅作為生產生活的必需品出現在社會中,而且體現了橋梁科學技術、橋梁美學、各種贊美橋梁的文學風格以及各地的民俗和倫理道德。這種橋梁的物質外殼與豐富的文化內涵的結合,構成了紹興的橋文化。

紹興橋文化的特點非常鮮明。是大眾的文化。橋梁是由大眾建造、維護和使用的。橋文化也是群眾創造、欣賞、發展的。沒有大眾,就沒有橋,也就沒有橋文化。這是壹種實用的文化。橋梁是實實在在的客觀建築,所以以它為載體的文化也是看得見、聽得見、用得著的文化,不僅造福當代人,也造福子孫後代。造福子孫後代。橋梁文化是壹種不斷創造和發展的文化。橋是靜止的,但使用它、歌唱它、觀賞它的人卻在不斷地隨處可見,有人用詩畫來形容;有人用電影來表達,有人用橋飾來美化,有人用故事來傳播,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橋文化的積澱越來越豐富,這也是橋文化的無限生命力所在。橋梁文化是壹種多功能的綜合文化。它是物質和抽象觀念相結合的產物。在橋梁的實體上產生了壹定的文化觀念,這種文化觀念豐富和提高了橋梁的實體價值。而且紹興的橋與酒、茶、蘭相比,具有實體存在時間長、歷史印記明顯的特點,由此產生的價值走向不僅僅是橋本身,還有壹些社會效益。因此,許多橋梁成為歷史研究的標本,愛國主義教育的場所和實用材料,這是當初橋梁建設始料未及的。紹興橋文化具有功能多樣、形式多樣的特點。它不是壹種內容單壹的文化,但它的豐富性和全面性是驚人的。

6.關於紹興的傳統文化

紹興傳統文化越劇越劇越劇紹興地方戲

起源於嵊縣(今嵊州市)農村,因嵊縣屬紹興府,早期稱越劇。源於“唱地書”的農村民間曲調,稱為“小哥班”。它們只配有尺板和鼓,然後逐漸加入絲弦和打擊樂器。它們由鼓板指揮,演奏時“嘟嘟”聲不絕於耳,俗稱“嘟嘟班”。

20世紀20年代,越劇進入上海,30年代末更名為越劇。在唱腔、表演、音樂、劇目等方面進行探索和改革,成為壹部重大的國劇。

它善於表達細膩的思想感情,它的劇多是關於愛情和家庭的。許多著名越劇演員根據自己的聲音特點自創流派,並被青年演員繼承發揚。

胡琴有多種板,有柔板、中板、快板、清板、反板、橫調、念調、哭調等。其唱腔優美柔和,委婉抒情。

7.紹興文化

吳鵬船,黑色氈帽;社戲、邵戲、越劇;水鄉、橋鎮、酒鎮、書法鎮,都是紹興古城的文化元素。

2010紹興成功舉辦第六屆世界合唱運動會、“經濟轉型與城市互動”上海世博會論壇暨建市2500周年慶典,成功申辦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截至2010年底,紹興共有21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紹興現有藝術表演團體6個,美術館、文化(博物館)站125個,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236.6萬冊。社戲是流行於紹興的傳統民間娛樂習俗。是舊時紹興春秋時期祭祀社稷以犒賞社稷、祈福的戲劇。

社戲起源於春秋農村祭祀社神(土地神)的習俗。起初,春社祈求豐收,秋社慶祝豐收壹年。後來發展成酬神祈福的表演,再沿著傳統成為民間文化娛樂活動。紹興表演社戲的習俗早在南宋時期就已流行,到清末仍在流行。大禹風箏節墓,時間:3月22日-4月15,地點:會稽山。

會稽山櫻花節,時間:3月25日至4月15,地點:會稽山櫻花林。

蘭亭國際書法節,時間:每年農歷三月至四月,地點:蘭亭。

紹興黃酒節,時間:每年10月。

公祭大禹,時間:清明節,地點:會稽山。

魯迅故裏過年。時間:農歷新年。地點:魯迅故裏景區。

惠濟山美食嘉年華,時間:農歷新年,地點:惠濟山大禹墓景區。

後山桃花節,時間:每年3-4月,地點:後山。

柯巖祥林桂花節,時間:金秋時節,地點:祥林紹興話,屬吳語,屬於吳語太湖邵琳小片。

紹興方言是紹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8.紹興歷史文化、越劇文化、紹興茶文化、紹興橋文化、紹興水文化。

宗教文化:先秦時期,紹興以越人為主。

秦漢以後,隨著中原漢族的大量南遷和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漢族在紹興占據了主導地位。同時,少數少數民族居民生活在紹興。

1978以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多,紹興少數民族居民也大量增加。紹興是壹個多宗教並存的地方,人們有著多樣的宗教信仰。

道教是最先傳播的。東漢上虞方士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壹書,參考了“大義”、“黃老”、“活絡”三說,首次系統論述了道教煉丹術,被後人譽為“千古丹王”。東晉建武元年(317),著有《抱樸子》的著名道教理論家葛洪,前往建宅收集記載,修煉煉丹。

後來印度佛教傳入會稽。東漢鐘平年間(184~189),壹個利益國(今伊朗)的和尚安世高來此采風傳佛。

此後紹興僧人輩出,名剎眾多。在高僧中,以梁代佛史家慧覺、隋唐三辯創始人吉藏、唐代華嚴宗第四祖涼法師程觀、五代曹洞宗始祖梁山良友最為著名。各種門派,如華嚴宗、法家宗、凈土宗、密宗、三論宗、禪宗等。,都在國內流通。

唐代,越州成為江南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和對外交流的驛站。日本“入唐八派”中的四家,最誠、圓仁、圓寶、空海,都曾來越州求法,回國後開創了佛教的大傳播,在日本佛教界影響深遠。1982年,日本海空代表團來到紹興尋根尋祖,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佳話。

新中國成立後,境內許多著名佛寺得到修繕,壹些著名法師被提拔講學,重大佛事活動相繼舉行;道教幾乎全軍覆沒;基督教和天主教擺脫了外國教會的控制,通過愛國愛教的改革運動,獲得了健康發展。全市信教群眾5萬多人,占總人口的1。

2%,其中基督徒4。43萬,天主教徒365人,佛教僧尼252人,皈依者約1人。

250,000;全市有各級愛國組織18個,宗教活動場所218個。基督徒在各個領域工作、生活和參與宗教活動,熱愛自己的國家和宗教,感到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