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是教師經常思考的問題。壹個手勢,壹句話,壹句恰如其分的贊美,甚至壹個微笑,都能給學生壹個奇跡。學生的心理世界是豐富的,是可以開發的。我們老師有必要有足夠的信心和耐心來幫助學生度過難關。但要讓學生實現成功,需要不斷傳遞地理思想的滲透,需要學生自己去體驗和感受地理思想的精妙,需要學生不斷開發思維潛能。中老師是支持者,是引導者,是夥伴,是地理思維火花的點火器。教師也可以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來創造地理場景。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滲透地理思想,培養學生的地理興趣和地理思維,不斷發掘和開發各種資源,為學生學好地理打好壹針強心劑。
成功的地理教師非常重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靈活選擇故事、遊戲、猜謎語、舉例、編公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008年汶川地震後,我組織學生在學校討論如何及時預防地震,不僅引起了學生的興趣,也讓他們學到了有用的東西。在教學過程中,我經常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比如在學習“中國的水資源”內容時,我要求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調查自己家鄉的水資源利用情況:(1)當地的水資源類型有哪些?(2)當地使用了多少種水?等壹下。然後把學生分成幾組,每組指定壹名學生作為項目負責人,每組結合自己的項目開展探究活動,最後全班總結。通過探究活動使學生了解家鄉水資源利用的類型,並提出壹些節約用水的建議和措施。如果每壹位地理教師都能巧妙設置問題情境,營造良好氛圍,構建豐富多彩的課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思想,追求導入新課、探究問題、師生互動、激發興趣的有效性,那麽教學效果就會“立竿見影”,高效課堂就會成功。
教學問題在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是貫穿教學過程的主線。問題情境的設計要把握三個原則:壹是設計的問題能否吸引學生的註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二是要註意提問難度適中,讓學生“壹跳而達”;第三,對於難題,設計要呈現梯度,讓學生由易到難解決問題,在探究中感受獲取知識的快樂。比如我在研究世界人口的時候,設計了“世界人口增長的速度對當今社會有什麽影響?”“什麽是正確的人口政策?”讓學生分組討論,互相啟發,集思廣益,開闊思路;也可以抓住中心和重點,全班討論,各抒己見。通過問題的引導,讓學生了解人口增長與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在這個環節中,通過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對話與辯論,促進了學生思想情感的交流,培養了學生團結協作的精神,教師的適時引導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第二,多媒體在地理課堂中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地理課程標準提出:“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對地理課程的影響。在課程內容選擇、教學方法改革和教學評價中,要充分考慮現代信息技術的影響,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創造適宜的環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制作PPT課件、瀏覽網頁、建設專題學習網站、觀看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材,使教學更有成效。
近年來,我們學校配置了電子白板和壹體機後,課堂教學突然變得有趣起來。大量的圖片、動畫、聲音和地理知識結合在壹起,既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數學的興趣,也讓壹些地理知識更容易掌握。課堂不僅可以展示大量的地理信息,還可以進行大量的課堂反饋練習,還可以展示壹些難點問題。很多地理概念都是在自我探究的活動中自然完成的。多媒體為高效課堂提供了平臺。學習、探索、歸納、總結、結果展示壹氣呵成。再加上插畫和圖片的效果,讓學生有了多向立體的感知,教學效果很好,提高了課堂效率。
在閱讀《華東地區雨帶運動示意圖》、《鋒面雨形成示意圖》時,如果看這些靜態圖,學生很難掌握雨帶運動的規律和鋒面雨的形成過程。但用Flash軟件把它們設置成動態的,即顯示雨帶在不同時間移動的區域,動態顯示冷暖氣流相遇和對抗的過程。即使老師不再講解,學生也能理解畫面的意思,在腦海中留下雨帶移動和鋒面雨形成的場景。這樣就把壹個比較抽象的問題形象化了,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第三,教師的情緒總是會影響高效的地理課堂。
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充滿活力,有適當的情緒控制,既不缺乏激情,也能解釋,眼睛,微笑,壹個手勢有時可以給學生無窮的力量,幫助他們建立信心。正如德國教育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能力,而在於啟發、喚醒和鼓勵。因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壹言壹行都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壹個偶然的錯誤答案,如果大聲責罵,可能會終結剛剛開始的人生。微笑的老師站在講臺上的那壹刻,這種和藹可親的教學態度可以把壹些沒有完全集中註意力的學生拉回課堂。全班同學都能看到,無形中被感染。學生的回答和積極思考在課堂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可以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學生的自信心不斷增強,思維也更加積極。學習變成壹個自發的、主動的過程,從而引導大部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效率自然就上去了。
第四,創新能力的培養應成為地理高效課堂的壹部分。
地理課要註意設置壹些有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話題。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造性思維的本質是求新、求異、求變。創新是教與學的靈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從而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善於多角度、多渠道、多方向思考,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同壹問題。在反饋中,多問幾個問題,能不能這樣想,或者那樣做,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等等。,讓學生不僅能完成問題,還能考慮更多問題之外的事情,培養學生全方位立體思維。壹節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運用這節課的內容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讓地理課堂真正鍛煉學生的地理思維,實現高效課堂。
在教授“地圖”課程中“不同山形”的知識時,我要求學生伸出壹只手,拇指放在掌心,握拳。假設是山模型,然後找出山模型有什麽地形。手背的關節突起相當於山頂,手與手之間的關節相當於馬鞍,從根部算起的四個手指第壹個關節的背面相當於山脊,手指之間的縫相當於山谷。在手背上灑些水,水順著手指流下,說明山谷是水匯集的地方,往往成為河流的發源地。手小指外側相當於懸崖,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懸崖。在形象示範的同時,師生* * *參與,積極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
五、高效課堂要註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地理教學中,我經常發現有些學生老師給什麽,他們就做什麽,他們沒有自主閱讀和學習的習慣,因此他們非常依賴。每當遇到問題,我都不專心思考,總想問別人。這樣壹來,時間長了,不獨立思考的習慣就形成了,學習的質量自然就失效了。這種學生正常學習可能會給老師很好的感覺,但是到了考試的時候,很多題就不能獨立完成了。有效的地理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和探究性學習,教師只扮演“引導者”和“幫助者”的角色,為學生創造有利於有效地理教學活動的情境和途徑。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學習過程的主人。(1)選題的自主性:有效的地理教學尊重學生自由選擇研究課題或項目,鼓勵和引導學生從自己的學習生活和熟悉的社會生活中選擇課題或項目並做出最終決定。學生只有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內容,才能投入全部的熱情,認真學習,有效的教學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2)課題組成員組成自由:興趣相同的同學可以自由組成課題組,有利於充分參與和研究。(3)學習過程中的自覺性:由於有效教學不是教師強迫學生去做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學習的積極性必然會提高,使學生能夠積極探索,努力尋求個人創造潛能的充分發揮,使學生能夠積極接觸社會生活的現實,關心社會和他人,培養對社會的責任感。
分析地理原理,指導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不同於自學。自學就是在沒有老師指導的情況下自主學習。自主學習有賴於教與學的良性互動,教師需要組織、啟發、指導、引導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只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高中地理中關於地理規律的內容很多,比如正午太陽高度角的緯度分布規律,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中國氣溫和降水的日、季、年際變化,中國降水的空間分布規律,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分布規律,洋流的分布規律,陸地自然地帶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規律,地質演化規律,城市演化規律。如果能引導學生提煉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間分布或演化規律,將有助於學生提高歸納能力和思維水平。
其次,要善於對習題進行分類分析,認真揣摩答題方式,認真總結解題規律,認真解剖思維障礙,從而得出每壹類題型的思維方法和解題方法,學生的思維方法由此得以超越。
比如日照圖,圖形多變,情境變化大,知識跨度廣,學生學習難度大。其實,如果能引導學生提煉和運用解題方法,日照圖並不難。因此,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通過能力本位練習題的回答和反思進行思考和討論:自己使用的解題方法是否科學,與其他同學的解法相比,誰的解法更靈活、更有創造性,哪些解法更簡潔、更有技巧;如果習題的情境和解題條件發生變化,如何解決;日照圖的解讀是否有規律可尋。通過學生討論,最終總結出用日照圖解題時應把握的規律。
七、教師要了解部分學生的認知規律。
上好地理課不容易,學生學會思考也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盡力而為,還要持之以恒,要有耐心,不能操之過急。我們是在教學生學會學習,我們的想法和學生的想法不能壹下溝通很正常。我們應該沈住氣,給學生壹個放松的時間。我們的方法和做法要合理。不要總說學生那麽笨,做不到那麽容易。這樣不僅達不到好的效果,反而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總之,不要把我們的思維強加給學生,而要時刻為學生著想,這樣我們的課堂才能達到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八、師生和諧互動,獲取生成性知識。
芝加哥大學教授Ryan Esquires認為,教學應該是真正的雙邊活動,不僅要看結果,還要看過程。課堂教學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形成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人際關系,使學生在滿意、快樂、合作、互動、互助的積極情感狀態中學習。壹旦學生主動學習,老師的職責就從教和問變成了聽。學生覺得老師在等待,在傾聽,他們的聲音轉化為有效的教學資源。比如在講授“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時,教材只提到青藏高原上的湖泊主要是鹹水湖,而為什麽是鹹水湖卻沒有涉及,所以我鼓勵學生去探究這個問題。有同學說是因為當地氣候問題;有人說這個湖是鹹的,因為青藏高原富含鉀鹽。有人認為是因為當地雨水少,蒸發量大。大家可以對學生提出的每壹個答案進行爭論,發表不同意見,同時我給予客觀積極的評價,學生們受到鼓舞,士氣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