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剛畢業的江西大學生王曉卯在常平鎮京九電子城創業區把自己的店鋪打理得井井有條。從9月18開業至今,勉強賺了壹點生活費,但還是堅持了下來。與王曉卯不同的是,大多數滿懷熱情來創業的大學生不到兩個月就紛紛離開了。記者昨天獲悉,今天,全國首個真正的
大學生創業特區意義上,34個裏大學生不到10。針對這壹現象,有業內人士指出,很多大學生創業是帶著壹時的熱情,而沒有毅力。
熱情悄然來去。
據介紹,該創業區於08年8月18在昌平鎮京九國際電子批發廣場創立,是全國第壹個真正意義上的大學生創業區。在這個區域,創始人會免費提供經營場地,並給予壹年的使用權。此外,企業還將免費提供常用辦公設備:安裝網絡、電話等。免費為大學生創業辦理各類證照,協助落實相關財稅優惠政策,提供企業(項目)推薦申報、信息、營銷、培訓咨詢、中介、國際孵化等可提供的服務。
創業區成立時,首批34名大學生入駐。據主辦方介紹,大學生創業區壹經向社會推出,就引來了強烈反響。來自全國各地的200多名大學生參加了報名。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在面試時都充滿了自信和激情,他們中的許多人寫了厚厚的壹疊商業計劃書。
但是開業半個多月,有些大學生就開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經常沒人看店。打電話咨詢,他們說要麽在學習,要麽在找另壹份工作。壹個月後,壹些大學生陸續離開。“我走的時候什麽都沒說,連電費都沒交。我悄悄地離開了。”京九電子城董事長胡誌明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只有不到10家公司仍在創業區運營。
大學生:
第壹次創業很難。
對於大學生來說,創業不到兩個月就離開,很多大學生也有自己的苦衷。王曉卯是大學生創業園區中的“好”區。畢竟他還是有點盈利的。他現在在這家店只投入了6000到7000元左右,壹個月大概能賺到600元左右,只夠他的生活費。
他告訴記者,剛從學校出來,壹切靠自己摸索,沒有強大的資本做後盾,創業只能謹慎。因為京九電子城剛剛成立,現在在場館內的人氣不是很好。另外,大學生普遍經驗不足,沒有熟客。第壹個月,只有幾個大學生能自己掙生活費,很多人都打退堂鼓了。
然而,在過去的兩個月裏,王曉卯和其他大學生也學到了很多。據他介紹,現在壹些大學生已經把創業區作為基地,積極向外拓展業務。如果有人開始在母校附近再開壹家店,以促銷的形式賣給學生,生意很好。現在,他也有了這個走出創業區,開拓市場的打算。
行業:
大學生創業缺乏毅力。
創業不到兩個月,大學生失去熱情。對於這種現象,業內人士表示,有客觀因素,但主要是主觀因素,即大學生無法堅持創業。
胡誌明說,大學生對商場想得太簡單了,以為什麽都不付就可以等著收錢。當初有壹大批大學生就是抱著這樣的心態來的。所以壹開始都是很小規模的試探性投資。壹旦發現沒有想象中那麽簡單,他們就不再做了,而不是繼續堅持,發揚拼搏精神,積極拓展業務。
客觀來說,大學生第壹次創業確實沒有經驗,沒有資金,競爭力不強。另外,京九電子城剛剛開業,市場培育還需要壹段時間。剛開始知名度不是很強,大學生就更不用說了,很多老商人也沒賺多少錢。
從事電子產品多年的商家張先生也表示,這些大學生沒有耐心,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據他觀察,創業區的幾個大學生,看到生意不好,往往很久都不來。而有的,只是在店裏打遊戲,很少出去跑業務。根據他的經驗,很多專業市場並不是壹下子就紅起來的。東莞的樟木頭電子城、賽格電子城都有壹個成長的過程。
主辦方:還是有信心辦好創業區。
在這種情況下,主辦方對辦好大學生創業園區充滿信心。胡誌明表示,這並不十分意外。畢竟這是全國第壹次。沒有可以借鑒的模式和經驗,需要探索和總結經驗。好在還是有大學生在堅持。而且這兩個多月下來,這些大學生學到了很多東西,也向公司提出了壹些建設性的建議。比如他們打算自己成立壹個組織,形成營銷網絡,實現資源共享,這給了他們希望。接下來,公司會逐步招募壹些有強烈創業願望的大學生來擴大這個群體。
此外,公司還將開始免費培訓大學生,通過壹系列活動將大學生創業專區宣傳到工廠、學校等公共場所,讓大家壹起支持大學生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