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說了,想從心底說說養豬,說說木圓,因為和壹些朋友聊的時候,大家對木圓表示了很多質疑。其中壹個疑問是。在2020年嘉興養豬業大會上,的秦先生曾在發言中表示,美國養豬業利潤很低,中國以前的行業景氣周期大多是各種疾病疊加。由此我們推斷,中國養豬業不可能靠行業自律完成產能出清,並由此推斷,中國養豬業未來也將如此。
我也聽了那個演講。當時豬價很高,幾乎所有人都看好未來。正邦的林老師演講的時候說要規模化,要規模化。在這種情況下,我很高興聽到秦老師還能保持戰略定力,對未來始終保持謹慎。還對秦老師說,這個行業很大,沒有競爭。希望同行業的頭腦聯手,合作共贏。
當時真的沒有太在意美國的養豬業,因為之前看了壹些資料,美國養豬業的生態環境和中國還是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覺得中國可以借鑒,但是不會走美國養豬業發展的道路。
既然這次想豐富壹些基礎知識,那就說說中美養豬業的異同,看看能給我們什麽啟示。
美國養豬業的發展歷史以及相對於中國的優勢在各種資料中都有詳細的描述,多是贊美之詞,這個我就簡單說壹下,不贅述。我發現美國養豬業的問題和現狀很少有人談,這裏就詳細說壹下。
壹、美國養豬業的發展歷程和優勢
1.發展過程簡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國的生豬養殖業開始形成規模,隨後在接下來的二十年裏迅速推廣,養豬場從65萬個減少到7萬個左右。在此期間,年出欄量增加了35%,平均田間存欄量增加了近10倍,經營效率顯著提高,平均psy由9.75提高到19.05。生豬養殖經營逐步專業化,養殖綜合種豬場被專業種豬場、仔豬飼養場、育肥場取代。進入21世紀後,規模化進程相對放緩,平均田塊存量趨於穩定,但規模化養殖場的數量和存量比例仍在穩步上升。
2、優勢明顯:
美國原豬土地成本低、飼料成本低、智能化高、養殖效率高、健康度高的優勢,使得美國生產的豬成本很低,豬肉價格也低。
二、美國養豬業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既然美國的養豬業有很多優勢,為什麽還是利潤微薄,很多養殖場倒閉?
在參考了很多文獻,以及美國養豬業咨詢公司托德·瑟曼撰寫的公開信《美國養豬業的困境》之後,也許就能找到答案了。我可以總結以下四點:
1.從美國豬肉產業鏈的分銷關系來看,屠宰和食品端率先完成了行業整合,並開始向上遊擴張,以合同生產推動了養殖端的規模化發展。
這帶來了兩個影響。壹方面,以銷定產的生產方式減少了豬價的波動;另壹方面,產業鏈下遊處於強勢地位,買方壟斷使得養殖端失去議價能力,稀釋了養殖利潤。
從1994到2009年,豬肉的公開交易量從60%以上下降到10%以下,封閉市場合約交易模式更多地取代了公開市場交易。
從1980到2018,美國生豬養殖產值從50億美元增長到83億美元,但生豬零售消費產值從19億美元增長到624億美元,產業鏈下遊賺取了行業的大部分利潤。
(以上數據收集自鼎立行業研究網、飼料行業信息網、豬多多網等行業網站。)
2.美國養豬業的產能遠遠超過國內需求,每年生產的豬肉有30%依靠出口到其他國家。這種出口依賴的關系顯然是極不穩定的,這也帶來了利潤的不穩定。
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各種進出口貿易受阻,美國很多肉類企業停產,肉類企業無法正常向豬企買豬,導致美國第十壹家豬企麥斯威爾破產。
3.美國人通常通過烤和炸來烹飪。除了自身的文化習慣,豬頭、豬尾、內臟、豬血等。都是不必要的,剩下的只是處理掉或者出口。
這個沒必要解釋太多。對比我國的飲食習慣,很明顯美國豬企和肉企對豬的價值挖掘遠不如我們。
4.美國很多養豬企業其實更像是專業的育肥公司。由於行業分工高度專業化,飼料、種豬、仔豬等環節大多由專業公司完成。每個專業公司都應該得到行業利潤的壹份。
第三,參考美國養豬業的啟示。
通過以上的討論和上壹篇文章列舉的壹些行業數據,我想中美兩國養豬業的異同應該是清楚的。
1,美豬產業鏈是下遊的食品實力,而上遊的養殖環節卻變成了和代工廠壹樣的局面,缺乏行業話語權和定價權。中國的生豬市場是壹個充分競爭的市場,價格完全由供求關系決定。
2.美國人把牛肉和雞肉作為肉類的主要來源。雖然也有豬肉消費,但總量遠低於前兩者。中國豬肉消費量占肉類食品總消費量的60%左右,吃豬肉的習慣來源於幾千年的飲食傳統和中國人多地少的地理環境限制。
3.美國是壹個高度專業化的農業模式。在中國,尤其是非鼠疫之後,行業越來越傾向於養殖壹體化的養殖模式。
4.美國的產業規模化之路,來自於食品端率先完成整合後的產品標準化需求,倒逼上遊整合以滿足市場需求。中國以鮮肉消費為主,整個產業鏈分散在上下遊,缺乏強大的實力。
5.美國生豬產業整合初期,生產水平落後,散養戶多,通過不斷淘汰整合和智能化技術升級完成產業升級。中國和美國在整合初期非常相似,散養戶多,提升空間不足,而大型企業在生產技術、養殖能力、環保處理等方面明顯優於散養戶。
借鑒美國工業的發展,結合中國國情,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中國的養豬業規模遠大於美國,中國的豬肉生產主要用於滿足國人的肉類需求,每年需要從國外進口部分凍肉。雖然會出現階段性供需失衡導致的價格波動,但短期內很難出現供大於求的局面。因為中國人多地少,顯然不適合大規模放牧牛羊,很難改變未來豬肉將是中國人主要肉類來源的局面。
2.美國十大養豬企業的市場份額達到了50%。與美國養豬業的集中化相比,中國養豬業的規模化進程仍處於初級階段。2020年,全國前五大企業將出欄生豬4859萬頭,占全國生豬總出欄量的9.22%。未來中國優秀豬企進壹步提升市場份額是大概率事件。
3.縱觀中國的生豬產業鏈,雖然在獸藥、飼料、養殖、配種屠宰、食品等各個環節都湧現出了壹些優秀的企業,但與中國龐大的生豬產業規模相比,還是小企業,還沒有人有足夠的能力去整合這個產業。但我們可以想象,在這樣壹個充分競爭的市場中,壹旦有壹家或幾家企業占有了壹定的市場份額,必然會大大提升其在整個行業中的話語權,其產業價值是巨大的。
4.工業產能的出清不是靠自律,而是靠技術進步。我認為行業集中度提高的本質是生產技術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是先進產能替代落後產能的過程。那麽誰能在技術上始終保持領先,誰就有望率先完成產業規模化的進程,而規模化能否增加經濟效益是我們判斷其成敗的唯壹標準。
5.與單壹的生豬養殖經營模式相比,全產業鏈整合應該是生豬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既能有效平抑豬周期帶來的利潤波動,又能通過打通產業鏈上下遊,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利潤。
我不敢說以上對未來的推測壹定正確,這需要持續的跟蹤觀察。
我只想說,當我們得出結論的時候,還是要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才能盡可能的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