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關於學生網絡成癮的論文

關於學生網絡成癮的論文

關於學生網絡成癮的論文

現在常用論文來指在各個學術領域進行研究,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論文。它不僅是學術研究討論問題的手段,也是學術交流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工具。以下是我關於學生網癮的論文,歡迎分享。

學生網絡成癮論文1壹、大學生網絡成癮原因分析

(壹)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自己樹立遠大理想。理想作為壹種信仰,可以支撐人們為這種信仰而奮鬥。如果我們天天反思,馬上調整航向,就不會迷失自我。理想會產生巨大的推動力。沒有明確的理想,學生就會缺乏學習和生活的動力。少部分大學生只是缺乏遠大理想的支撐,人整天顯得昏昏沈沈,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沒有學習的興趣,最後只能發“心”和上網,導致網癮。

學生自身性格因素的影響。網絡只是網癮的外在刺激。那些性格內向、喜歡獨處、孤僻、敏感、自卑的學生更容易上網成癮。同時,那些自我意識太強、理想不切實際或者缺乏強大意誌力和自我約束能力的學生,也容易在網絡空間尋找寄托,沈迷網絡。

還有壹些學生有錯誤的想法,認為他們考上大學後就可以盡情享受了。正是因為這種錯誤觀念,他們在高考後往往過於放松,產生了壹種放松的心態,特別容易沈迷網絡。

也有壹些同學因為學業或者感情上的打擊,產生了自毀的心態。這些學生覺得自己很難在就業競爭中勝出,覺得時間不夠,壓力太大,對自己失去信心。最後只能在網上逃避現實來獲得成就感。

(二)外部因素的影響

網絡本身具有強大的“魔力”。由於網絡的開放性,網絡上的交流可以不受國界、性別、地位的限制自由進行。在網上交流的時候,會讓上網者對正在交談的對方產生極大的好奇心,導致上網者非常想了解對方,尤其是那些想象力過於豐富的同學,更是難以擺脫這種誘惑。同時,網上的底氣很足,學生可以從網上獲取各種信息,最後很難控制自己,甚至上癮。

來自團體的影響。良好的群體氛圍可以正確引導個體行為,反之亦然。過度使用網絡的現象,往往在大學生中呈現出“小群體”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大學生有歸屬感和被群體認可的需求。這種“從眾”現象在壹定程度上削弱了學生的個體判斷能力和自我意識,導致了過度上網的現象。

來自家庭的影響。有很多時候家庭因素也是學生沈迷網絡的壹個重要原因。父母離異或關系緊張,父母壹方或雙方去世,父母的過度溺愛,都可能使學生沈迷網絡而無法自拔。

二、大學生網絡成癮的防治

(壹)大學生自身

對於大學生自身來說,需要形成良好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態度。大學生壹定要在平時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在文中,我們可以通過閱讀課外書、聽音樂、參加社團活動、鍛煉身體等方式來豐富自己的課外生活,主動轉移註意力,從而淡化來自網絡的誘惑。同時也要讓學生養成熱愛和學習所選專業知識的興趣和態度。也要積極與他人溝通,和諧相處,不斷改善自己的人際關系。大學生自己壹定要清楚自己為什麽要上網。上網時壹定要合理規劃,管理好自己的上網時間,學會對會讓自己分心的事情說“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務,提高時間利用效率。大學生要自己培養積極健康向上的情緒。如果遇到心理問題,要積極進行心理咨詢,從心理醫生那裏得到正確的應對方案。

(2)學校。

學校要積極開展各種網絡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網絡觀念,了解網絡的本質,提高對網絡資源的選擇和辨別能力。讓他們明白,網絡不應該成為逃避現實生活問題或負面情緒的消遣工具。同時,學校也要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學校可以成立專門的心理服務中心,加強對已經成癮學生的心理咨詢和幫助,開通與“網癮”相關的心理咨詢熱線。同時,學校也應該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學生可以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預防網癮。

(3)家庭。

學生家屬應積極與學校溝通,及時了解學生在校情況。同時,要加強與學生的精神交流,減少他們之間的隔閡,讓學生從心理上感受到來自家庭的關心。家長要平等地與孩子溝通,給學生創造壹個寬松的環境,主動詢問學生最近的生活學習情況,同時了解壹些網絡知識,然後通過平時潛移默化的關心來影響學生。

第三,結論

網癮癥已經成為心理學家公認的心理障礙。對大學生的成長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因此,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應高度重視,積極建立和完善壹套行之有效的大學生網絡成癮防治措施。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更健康地成長。

網絡就像壹把雙刃劍,在給人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網絡引發的網癮等壹系列心理問題也隨之而來。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楊(K.S .)提出了網癮的定義:“上網行為是在特定成癮物質的作用下,壹時沖動而失控。表現為過度使用互聯網導致個體的社會心理功能明顯受損[1] ".2011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10月發布的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0 12 365438+。中國網民總數增加到4.57億,青少年比例較高[2]。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上網率差不多是100%,有網癮的城市青少年約占青年網民的14.1%。網絡成癮對學生的學習、身心健康、道德意識和人際交往都有影響[3]。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進行問卷調查。延安大學在校學生,年齡18 ~25歲,非醫學生350人,涉及理文生。回收有效問卷328份(93。7%),其中男生68人,女生260人。研究對象為280名醫學生,回收有效問卷273份(97。5%),其中男生106,女生167。

1.2方法

1.2.1青少年網絡成癮量表,*** 20項,得分1 ~ 5,總分40以上;SCL-90量表有90個條目。量表采用五級評分制評定,1 ~ 5分分別從“無”到“嚴重”。根據全國常模的結果,任何壹個因子得分超過2分就被篩選為陽性,超過3分就被歸為中度。焦慮自評量表(SAS),*** 20個條目。得分為1 ~4,正向得分為1 ~4,反向得分為4 ~ 1,項目總得分為× 1。25,總分大於40,為陽性,標準分為50 ~輕度焦慮,60 ~中度焦慮,69以上重度焦慮。自評抑郁量表(SDS),*** 20項,采用四級評分法,正向分1 ~ 4,反向分4 ~ 1,總分× 1。25為標準分,總分超過41為陽性,標準分53 ~為輕度抑郁。

1.2.2經過統壹培訓的教師為調查者,調查者在現場向被調查者說明調查的目的和意義,發放調查問卷,完成後當場回收。

1.3統計處理

用SPSS 11建立數據庫。並對網絡成癮和非成癮學生的各項評價指標進行了比較。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比率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2結出果實

2.1網癮狀況

非醫學生21 ~ 56(32.97±7.64),醫學生21 ~ 86(34.27±8.28)。非醫學生與醫學生的網絡成癮率無統計學差異(χ2=1。467,P > 0。非醫學生和醫學生的網絡成癮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如表1所示。非醫學專業男生成癮率為23。53% (16/68),而女生為16。15% (42 /260),兩者無差異(χ 2 = 2。0.05) ;男醫學生成癮率為30。19% (32 /106),而女醫學生為16.17%(27/167),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 2 = 7。527,第0頁。01) .

2.2 SCL-90評估結果

2.2.1 SCL-90:非醫學生網絡成癮者與正常使用互聯網者的平均分比較,除恐怖因子外,網絡成癮者其他因子分均高於正常使用互聯網者(t檢驗,t在2.133 ~ 6.942之間,P < 0.01)。05),如表2所示。醫學生網絡成癮者與正常使用者各因子平均分存在差異,均顯示網絡成癮者得分高於正常使用者(t = 2。789-5.207,P < 0。01),如表3所示。

2 . 2 . 2 SCL-90評分≥2的檢出率與非醫學生評分≥2的陽性檢出率比較。網絡成癮者與正常使用者在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敵對、偏執和精神病性上存在顯著差異(經χ2檢驗,均為P

2.3 SAS結果分析

非醫學生的網絡成癮者得分比正常使用者高近5分(t = 4。267,P < 0。01),醫學生網絡成癮者得分高於正常使用者6分以上(t = 5。932頁

2.4 SDS評價結果分析

非醫學生的網絡成癮者得分比正常使用者高5分(t = 3。552,P < 0。01),網絡成癮的醫學生得分高於網絡使用正常的醫學生(t = 4。659,P < 0。01),如表7所示。72名非醫學生中,18人為網絡成癮者,網絡成癮者抑郁檢出率為31。03 (18 /58),即20。00% (54)與經常使用互聯網的人相比。0.8名網絡成癮者存在中度抑郁,占44。4% (8/18),有8名網民存在中度抑郁,占14。81% (8/54);醫學生81人,其中網癮者36人。網絡成癮者的抑郁檢出率為61.02%(36/59),高於正常上網者的抑郁檢出率(19.16%(41/214)。8名網絡成癮者有中度抑郁,占25。0% (8/36),5名正常上網者中度抑郁,占12.2%(5/41)。

3討論

趙延慶等人於2065,438+00年對陜西省65,438+00個城市的青少年進行了互聯網使用和成癮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陜西省青少年網絡成癮率為12.5%[5]。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延安市大學生互聯網使用率為100%,網絡成癮率為19.47%。現在是8點。比李誌堅等人報道的高35%。本研究醫學生網絡成癮率為265,438+0.665,438+0%,高於戴勤和5所研究的軍醫院校醫學生網絡成癮率。大連某大學醫學生7%。延安的大學生網癮率比較高。

在手機網絡開放、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學生使用網絡非常方便。此外,學生自制力差,自我保護意識弱。大多數學生選擇虛擬網絡來緩解壓力,而醫學生比其他專業的學生壓力更大。

網癮對大學生身心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視[3]。延安地區大學生SCL -90量表測評顯示,網絡成癮者各因子分均高於正常網民,各因子陽性檢出率也高於正常網民,與相關研究報告壹致[9]。醫學生更顯著,說明延安市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較低。陽性案例前五位分別是強迫癥、人際敏感、偏執、精神病、敵對,這可能是因為網癮者壹方面受到網絡的誘惑,另壹方面又想學習專業知識,所以處於矛盾之中,遭受雙重煎熬,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長期生活在虛擬空間中,會減少與現實生活的交流,最終會在交流中產生障礙、沖動甚至敵意。

延安市大學生SAS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成癮者得分比正常使用網絡者高5分以上,平均45分以上。網絡成癮者焦慮陽性率為27。57%(非醫學生)和30。51%(醫學生),既高於正常使用互聯網的人,也遠高於16。3%[10]胡存明《大學生網絡行為抑郁焦慮研究》。這些學生可能會緊張,並伴有焦慮。

延安市大學生SDS測評顯示,非醫學和醫學生中,網絡成癮者得分高於正常上網者。非醫學專業的網絡成癮學生與網絡使用正常的學生的抑郁檢出率無差異(P > 0)。05),大多數網絡成癮者有中度抑郁(44。4%);醫學生中網絡成癮者抑郁檢出率為61。02%,遠高於正常網民(19。16%).結果與相關報道壹致。但低於14。1%[10],這表明這些沈迷於網絡的學生可能會感到抑郁、自卑、悲觀、孤獨、擔憂,對事物失去興趣,精力喪失,情緒低落,對周圍環境漠不關心,缺乏積極社交活動的興趣,不願意主動與他人交往。

評估結果顯示,延安市網絡成癮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尤其是醫學生,存在諸多心理隱患,會影響其學業發展和人格完善。學校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與和諧發展的最重要場所。在學校,首先要豐富校園生活,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我約束能力,減輕學生的各種壓力。其次,加強網絡知識教育,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第三,教育和幹預沈迷於網絡的學生,幫助他們擺脫對網絡的依賴,過上正常的生活,讓他們有壹個健康和光明的未來。

參考

楊凱生.網絡成癮:壹種新的臨床疾病的出現[J].網絡心理與行為,1996,1( 3) : 237-244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2011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第27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北京: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1

[3]李進。大學生網絡成癮的危害分析[J].黑河日報,2011,5: 147-148

姚,孫。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73-97

[5]趙延慶,王雲霞,陳清平。陜西省青少年網絡使用和網絡成癮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1,19(2):209-211。

[6]李誌堅,李慶林,李紅,等.大學生網絡成癮調查及預防幹預[J].經濟研究指南,2014,9:300-303。

[7]戴勤,戴,馮,等.軍醫大學生網絡成癮與心理健康和人格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醫學生網絡成癮狀況調查[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誌,2012,20( 3) :433-434。

[9]陳,,李莉,,等.石家莊市大學生網絡成癮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14,35 (9): 1349-1352。

[10]李長進胡存明。大學生網絡行為與抑郁焦慮的關系[J].醫學與社會,2010,23 (11): 89-9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