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文化的四大核心價值觀

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四大核心理念:仁者無敵,天人合壹彌足珍貴。

中國代代相傳的傳統價值觀是團結整個民族的載體,也是中國人區別於其他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思維特征,尤其是傳統價值觀的核心理念,是中國從秦到清兩千多年超穩定社會形態的深層結構性因素。

壹、仁者無敵?

"仁者也人"--中國文化中"人"的定義。子曰:“仁者也人,親者大也。”意思是只有有仁義之心的人才能成為人。從象形字的含義來看,“仁”是“人”字旁邊的壹個“二”字,也就是說,只有在“二”字對應的人際關系中,才能定義人。在古代社會,這種“二人”的對應關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這五種關系。這種對“人”的定義在現代已經擴展到了社群和集體關系,但在“深層結構”的意義上,這種在人際關系中作為人的定義基本保持不變。也就是說,傳統文化中對人的定義是比較模糊的,主要是由社會關系中的他人來定義。這就決定了傳統文化中的“個體”是被弱化和隱藏的。中國人常說的“如何做人”,主要是指做壹個符合世俗標準的人,即使這些世俗標準與他個人的思想、理性、意誌、判斷力都不壹樣。否則,在世俗的眼裏,妳就不是人。這個世俗的標準,就是孔子用來定義人的“仁”字。

“仁”的含義——處處互相體諒的壹種方式,用“仁”字來定義,可見“仁”是儒家倫理的核心概念。孔子說:“自上而下的相親叫仁”,“溫良之人是仁的基礎”,孟子說“仁者愛人”,這讓中國人看起來特別有人情味。以至於有些人在人情面前不好意思拒絕對方的過分要求,常常喪失原則,彎曲法律,破壞法規制度。對於壹般人來說,善良是相互的。雙方都感受到對方的“心”和“身”,才能“做人”。壹旦脫離了人體磁場的溫暖,或者雙方撕扯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麽做了,難免失態,比如在公共場所失態。那麽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子曰:“克己為仁。壹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仁,靠自己,靠人?”對於聖人和傳統文人來說,雖然他們把仁作為個體存在的基礎,但這種高層次的原則仍然以人倫關系衍生出的人情為內容,體現了中國文化濃厚的道德倫理色彩。它反映在政治層面,形成了以下思想:

內聖外王,仁者無敵——德政合壹是壹個“內聖外王”,也就是孔子在經典《大學》中提到的,即紀、知、誠、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學科深入研究事物的規律和本質,知道了就會提升為理論,真誠誠懇,思想態度端正。使每個人都成為像自己壹樣的仁者君子,進而以仁政治國,使天下太平,這個過程體現了道德與政治的統壹,成為中國士大夫由內而外的人生學習階梯。內在的神聖是美德的法則;外王是人治,內聖外王是德治、人治的社會治理模式。但是,在高度集權的權力面前,德治總是非常局限於扶正者,充其量是壹塊亮麗的遮羞布。所以,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關系只能是“其身正,無令而行;他的身體不對,雖然他不服從。”德治和人治都要求做國王,同時要做老師和親人。儒家的天、地、君、師五個角色,有統治者三個角色,是老百姓的領袖、老師、家長。這樣壹來,人的思想意誌和國家法律之外的私人領域,自然就成了被管理的對象,個人幾乎沒有什麽可言的空間。

二、安定下來?

身體的含義,中國人用“身體”這個詞來指代自己,比如自己和自己;同時,身體也被用來代表生命。比如終身是指人的壹生;人壹生的事業就是安頓下來,安定下來。除了在視覺上安排身體,還意味著靜態地維持它符合命運。除了用“身體”這個詞來指代自己和生活,在其他文化中也用來形容壹些不屬於“身體”的場合。比如壹個人的背景和出身叫出身;壹個人名下的總資產叫凈資產。被迫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是不自願的;屬於思考和理解範圍的東西,也是用經驗等詞語來表達的。屬於道德範疇的東西,比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也包含在身體的範疇內,用身體語言來表達。所以從身體的意義上來說,為生命而安身立命的身體,不僅僅指身體和肉身,還包括生命和生命。如果這些都解決了,有了溫飽,生活才能生根發芽,傳宗接代。

食物的文化——身體的體現,而中國精湛的烹飪技術可以說是世界上最發達的。中國人特別註重食物的養生功能和社會功能。這說明傳統文化更多地把人看作是壹種物質存在,而忽略了人是壹種具有完整形式的精神主體。當然,文人階層和老百姓對身體的理解是分層次和境界的。古代德政合壹的傳統決定了文人階層天然肩負著“以民為本”的使命,即天下百姓都能安居樂業,有口飯吃。所以他們提出的“拯救倒掛的人民”、“照顧宴席之上的世界”等口號,充滿了身體的想象,但這個身體指的是社會和民生,國家是壹顆照顧這個身體的心。至於人民的庇護,他們壹般只關心自己的家,這個身體必須放在壹個減少了的人情磁場中,讓他們互相取暖才能安心。這種對安全感和安心感的需求,壹方面造成了他們非常現實,非常物質化,連求神拜佛都是壹件很實際很世俗的事情。另壹方面,容易造成精神和情緒上的麻木。

居安思危,則得人心——民生觀,居安思危的傾向,讓老百姓的訴求基本局限於“有口飯吃”,不會有反抗。所以,照顧好自己,才會安心。妳解決了民生問題,妳就統治了世界,世界就太平了。中國人最高的政治和社會理想是“李雲?“大同”中的大同境界,就是供養天下所有的人。《孟子》這本書大部分都在討論如何仁政,仁政的中心是民生;上至孫中山的民生主義,民生理念貫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思想。《漢書》裏說“民以食為天”,食物確實是壹個同心軸,把中國的文化、人民的生活、政治理想緊密地聯系在壹起。老子甚至把治國比作烹飪。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周禮》百官中,津澤既是宰相,又是大廚師。總之,要想安身立命,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吃飯問題。即使到了現代,我們生存發展的範圍更廣了,要求更高了,但有飯吃始終是中國人“安身立命”觀念的首要標準。

三、和諧最重要?

中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的起源是太極中的陰陽調和。陰陽是同壹事物的兩個方面,陰陽和諧基本排除了“邪”的因素。因為在這個本體中,所謂的惡的因素並不是必須由善來克服的惡,而是陰陽失衡,所以如果有運動,那也是動蕩,也是壹種變態,最後必然會恢復結構的平衡,以和諧的方式回到原來的狀態。同樣,傳統文化對自然的態度是和諧而不是對抗。人際關系中,妳中有我,我中有妳的“人情味”。人際關系的最高目的是維持和諧。禮義廉恥,斤斤計較,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提倡訴訟,所以公開為自己爭取利益的言行是被人所不齒的。正如孔子所說,“禮以和為貴。”?

穩定的政治局面,以和諧為重,是壹種放棄對抗的態度,容易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穩定的局面。即使是已經在國外生活的中國人,也大多只是為了謀生,對政治漠不關心,很少組織壓力團體來維護自己的利益。所以在90年代,華人是東南亞排華和洛杉磯黑人騷亂最慘重的受害者。中國人雖然人數眾多,但懦弱和冷漠使他們不善於組織和團結,壹盤散沙,毫無還手之力。根據辯證法和歷史經驗,傳統價值觀的核心思想,即重視和諧,也可能帶來壹種可能性,這就是它的對立面——混亂。習慣了逆來順受的人,壹旦不忍心發泄,很容易壹發不可收拾。而且,由於他平時不善於利用合理的渠道發泄自己的攻擊性,當這種攻擊性最終爆發時,是非理性的、盲目的、極具破壞性的,沒有遊戲規則的,是壹場殊死搏鬥。

第四,天人合壹

天人合壹的哲學思想發端於春秋時期的莊子,經孟子、董仲舒發展,最終成熟於宋代的張載、二程。天人合壹就是天人合壹,天道是人倫外推,依附於人倫。顯然,中國的這壹天不同於世界上任何先進宗教的“天堂”。“天”不是超越世界的神,而是“天、地、人”世界系統的內在組成部分。

世界上其他先進的宗教都認為天人之間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人雖然可以立誌超越界限,但永遠達不到神的地位。只有中國的天道觀主張天人合壹。而且這種天人合壹就是把天道拉下來順應人性。還有那句“天道遠,人道近”。子曰:“不能服人,何以服鬼?”“不知道生,怎麽會知道死?”也就是完全專註於這個世界。

中國人的天道是人性,是人與人之間理想化的和諧關系的反映。換句話說,如果人能保持和諧,那就是符合天道,否則,就會讓天道不正常。所以,人有高聳入雲的教育力量。那麽,如何“參與”呢?宋代理學家朱認為,“存義滅人欲”之道可以將自己的世俗欲望引入公式化的人情通道,達到中和的效果,從而永遠保持“和”的狀態。就像天地陰陽和諧是為了化生壹樣,在人際關系中被疏導的世俗欲望,也必須服務於養育和延續肉體的存在——養育父母,養育妻兒。這樣才真正做到了天人合壹,人達到了天人合壹的境界。

上述四種傳統價值觀的核心理念,作為中國文化深層結構中保持社會形態超穩定的深層因素,對民族心理和民族社會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現代世界,如何有意識地反思它、引導它、改造它,是當代中國人需要肩負的文化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