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國網絡信息資源評價研究綜述”論文及提綱

“中國網絡信息資源評價研究綜述”論文及提綱

網絡信息評價研究綜述

【摘要】通過查閱國內外有關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文獻,從內容、原則、模式和措施等方面對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進行了分析,並提出了基於信息生態學理論的研究建議。

[關鍵詞]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信息生態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中國的網站數量急劇增加。目前網民數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網民數量最多的國家。無論是政府、企業還是用戶,對信息資源的利用都有了新的要求。雖然網絡信息資源容量呈幾何級增長,但信息來源分散,質量參差不齊,缺乏必要的組織和控制,嚴重影響了信息資源的獲取和利用,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成為信息管理者關註的問題。

網絡信息資源配置是以人們對網絡信息資源的需求為基礎,以追求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和質量為導向。通過設計信息資源在網絡上的流向,進壹步規劃網絡信息資源在類型、內容、數量、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最終達到為網絡用戶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務和合理有效利用信息資源的目的。

壹,研究的必要性

1.技術變革與互聯網的發展。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技術架構經歷了信息孤島、局域網支持的內部集成和以互聯網為技術平臺的分布式系統。體系結構從單層結構發展到三層甚至多層結構,從C-S結構發展到B-S結構。互聯網的出現是現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產物,它所湧現出的海量、包容的信息資源是其他任何信息媒體都無法比擬的。信息資源管理也有數據管理-信息管理-知識管理-信息生態的不同階段。技術的發展進步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對信息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充分考慮由此帶來的變化。

2.網絡信息資源的特點。從內容上看,網絡信息資源具有分布廣、數量大、類型多、不穩定的特點;從形式上看,網絡信息資源具有非線性、交互性、動態性、積累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從信息資源的質量來看,網絡信息資源具有質量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的特點。目前,網絡信息資源的利用還存在許多問題:壹是網絡信息資源缺乏有效的組織;二是信息準確率低,網上信息資源分散無序現象加劇;三是網絡信息資源缺乏深度開發。只有積極有效地組織和管理網絡信息資源,才能帶來真正有序的信息空間,實現信息資源效用的最大化。

3.企業存在的問題。大多數企業應用系統處於“信息孤島”狀態,單壹應用和部門級應用居多,企業級集成應用較少。應用系統的數據以不同的形式存儲在不同的數據庫中,每個業務系統通常由不同的職能部門管理和維護,分布在不同的區域。再加上網絡和信息安全的保護措施,使得這些系統的功能相互交叉,有重復的信息和數據,但相互之間難以順暢地溝通和共享信息,形成了“信息孤島”。

4.環境的變化。目前,企業的管理者普遍具有企業信息化的戰略構想,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電子商務平臺的建立、企業流程的重組等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然而,決策者在進行信息化改造時,往往會忽略社會、政策、經濟、技術等環境因素對企業信息化建設的影響。尤其是進入21世紀後,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從相對穩定、可預測的線性時代步入了不斷劇烈變化的非線性時代。過去,信息資源管理通過給予企業信息保障,為企業決策提供各種預測方案。但是現在提供的預測跟不上環境的變化,難免信息管理不適用於企業環境。只有適合環境的企業才能生存發展。信息社會,各種事物變化越來越快,“變”成了唯壹不變的因素。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信息環境,有必要了解信息環境。企業的內外部環境會對信息資源管理的有效性和效率產生重要影響。只有正視環境的變化,采取相應的策略,才能解決企業面臨的問題。

二、研究內容

1.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國內學者大多從網絡信息分布的時間、空間和數量特征三個方面來論述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內容。李將網絡信息資源配置概括為四個方面:時間向量配置、空間向量配置、品種類型配置和數量配置。在綜藝類型的配置上,也從媒體類型、內容、時效性、歸屬特性、保密性等方面進行區分。

2.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原則。劉水陽指出,網絡信息資源的配置要在壹定的原則指導下,通過多種模式有序高效地進行,使網絡信息資源發揮最大效用,達到優化配置的目的。他認為應遵循宏觀調控、市場需求導向、質量保證、集成配置與互補合作、效率優先、公平、集權與分權相結合、品種多樣化等原則。

徐恩遠在《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原理和模式》壹書中引入了帕累托最優理論,這是信息資源有效配置的理論基礎。分析了社會福利最大化原則、需求導向原則、公平原則、協調原則、市場手段與政府手段互補原則、合理分工與全面發展相結合原則。

3.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模式。網絡信息資源配置模式包括宏觀配置和微觀配置。宏觀配置是指政府通過宏觀手段對信息資源的配置提供政策指導,是政府層面的行政幹預。總體而言,宏觀配置研究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信息政策法規,設定均衡配置的導向目標,引入競爭機制,規範增量信息資源的規劃建設。

微觀配置是指信息生產和傳播部門在政府宏觀調控的指導下,從時間、空間和數量上對網絡信息資源進行適時配置,是壹種技術性和操作性行為。關鍵需求是網絡信息資源在時間、空間、數量、類型和技術上的配置。

郭東強等人認為應該在企業信息系統中引入生態學和生態平衡的概念,形成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當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發展到成熟階段,各類企業信息的比例和數量趨於平衡,信息的方向和流向趨於穩定,即企業信息生態系統處於平衡狀態。此時整個社會經濟資源得到優化配置,經濟主體不僅實現了經濟社會效益,也實現了生態效益。同時,他還建議正視過度依賴技術和利用技術對企業信息環境的危害,提出“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重視人的因素,充分發揮人的作用。

4.優化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措施。大多數學者從宏觀角度進行了研究,高丹從宏觀角度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分層配置信息資源,積極參與信息資源開發,提高信息人員素質,培育高效的信息市場。火星認為,需要研究用戶需求,建立全國性的網絡信息資源管理協調機構,建立高質量的數據庫和法律保障機制。陳德敏從技術角度研究了網絡信息資源的管理,包括MARC格式、DC元數據格式、應用分類和應用主題法。

在《論協同電子商務下的信息資源優化配置》中,王宇表示,協同電子商務的建立必須從全行業出發,研究市場環境下各企業信息和資源的享受和整合,以及企業之間的合作協調機制,建立壹個能夠提供企業到行業到區域企業的壹體化信息支撐平臺。這些都符合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要求及其動態演化特征。當企業信息生態系統建立並發展到成熟階段,各類企業信息的比例和數量以及企業群體的比例趨於平衡,信息的流量和流向趨於穩定,即實現了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這種平衡是社會經濟中市場平衡的真實反映,此時各種社會資源的配置趨於優化。

通過調查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研究現狀,發現網絡環境下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有效開發利用是當前信息資源管理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許多學者分析了網絡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內涵、原則和措施。他們都認同基於網絡環境的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必要性,但缺乏具體的案例分析和模型建立。此外,對網絡信息環境的變化和信息資源優化配置的模式缺乏相應的研究。

三。研究建議

網絡的廣泛應用和發展使得信息資源的交流和共享更加方便,同時也對傳統的信息組織和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網絡信息的爆炸、無序、良莠不齊以及缺乏統壹的組織和控制,嚴重阻礙了信息資源的利用,因此基於信息生態學理論研究網絡信息資源的優化配置顯得尤為必要。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隨著生態學理論的引入,信息生態學成為壹個重要的分支,信息生態學成為現代信息管理的研究熱點。與以往片面強調技術的作用不同,信息生態學綜合考察人、技術、信息和環境。

65438-0997年,美國管理學家Thomas H.Davenport在其著作《信息生態學:掌握信息和知識環境》中首次提出了信息生態學的概念,並將生態學的概念引入到企業的信息管理中,從而開辟了信息管理的新領域。

從65438到0999邦妮。a·納爾迪和維姬·l·歐戴合寫了《信息生態:有意圖地使用技術》,將信息生態定義為“特定環境中由人、實踐、價值和技術組成的系統”,認為技術不是信息生態系統中的核心,但它就是技術。

國內學者對信息生態研究的代表是蔣祿權在2003年出版的《信息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對信息生態進行了系統研究。他認為信息生態涉及三個要素:信息、人和環境。信息生態學就是研究信息、人和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進而推導出其整個生態系統的產生和發展。而張認為信息生態只是壹個比喻性的概念,意在用“生態”這個比喻來培育新的思想和理論。

信息生態理論的壹個重要研究內容是信息生態環境。蔣祿權博士將信息生態環境因素定義為:信息環境中對人類和社會組織的生長、行為、發展、流動和分布以及社會進化和發展產生直接或間接影響的環境因素。信息環境因素可分為人的因素、信息因素、信息技術因素、信息政策、法律和信息倫理因素、信息文化因素等。網絡環境下壹個不可回避的事實是信息生態的失衡。

信息生態平衡是指信息、人和環境之間的平衡狀態。信息生態失衡是指上述要素處於失衡狀態,即信息生態系統內外的信息交換受阻或自身要素與子系統之間的比例失衡。謝在《網絡空間的信息生態》中指出,其主要現象是信息過載、信息汙染、信息壟斷和信息侵權。李認為,信息生態的失衡主要表現在信息資源分布的失衡和信息爆炸。

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解決信息生態失衡的措施。田認為,調整信息生態失衡的方法包括從系統的角度進行整體規劃和布局,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維護信息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加大研發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調整人員結構,提高信息素養;加強網絡信息生態系統的管理。孟從制定信息政策法規、加強信息門戶和信息地圖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解決方案。此外,應等人提出了實施信息分類制度凈化信息環境、整合傳統理論優勢、開展信息倫理研究、加強信息倫理道德建設、加強信息市場管理等具體措施。

借鑒信息生態學的思想,為解決企業信息化和信息資源優化配置提供了壹個很好的思路。以往企業往往片面強調某壹方面的重要性,而不是從生態系統的角度綜合考慮,導致與預期結果相差甚遠。從信息生態的角度分析和評價企業信息資源管理是現代環境下企業必須重視的問題。

劉文艷等人在《從信息生態學角度談企業信息化》中提到,信息時代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理想狀態是為員工建立良好的信息生態環境,使企業成為信息生態企業。企業信息生態化是企業信息管理的新範式。從生態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新範式是壹種以人為本的信息管理方法,明顯不同於以技術為導向的信息管理方法,為企業解決信息問題指明了新的方向。李佳陽認為,技術本身並不能解決企業組織的信息化問題。管理者只有轉變“技術第壹”的觀念,開始關註企業信息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才能改變現狀,建立合理穩定的企業信息生態系統,為企業的發展創造平衡和諧的環境。

國內學術界對信息生態學的研究歷史雖然不長,但已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和分析,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和對策,將有助於信息生態學這壹新興學科的理論建設,對解決信息生態失衡和信息資源管理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隨著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技術的變革、環境的變化、信息的多樣性、需求的復雜性和個性化,對信息資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這就需要我們從整體上從信息生態學的理論來解決。通過信息、人、環境的協調發展,強調網絡信息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實現信息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最佳效率,是優化網絡資源配置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