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壹系列輝煌的成就。還形成了電子信息、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高科技領域和產業,其中電子信息技術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最廣、最大、最久。40多年來,在微電子和數字技術雙輪發展的推動下,電子信息設備壹方面高速提升性能,降低體積能耗,另壹方面又以驚人的速度降低價格,為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創造了良好的技術條件和經濟可能性。隨著互聯網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在全球的迅速興起,對經濟活動和人類生活方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截至2000年底,互聯網已連接了全球超過654.38+000萬個網絡、654.38+000萬臺主機和5億個用戶,形成了信息資源開發和利用的全球信息通道,進入了人類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對政治、經濟、軍事、科技、文化和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拉開了信息經濟時代的序幕。
壹、信息技術的主要發展趨勢
信息技術普及應用的顯著成就促使世界各國致力於信息化建設,對信息化的巨大需求推動了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信息技術發展的總趨勢是註重互聯網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從典型的技術驅動開發模式轉向技術驅動和應用驅動相結合的模式。
微電子技術和軟件技術是信息技術的核心。集成電路的集成度、計算能力和性價比繼續以每18個月翻壹番的速度呈幾何級數增長,支撐著信息技術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現在每個芯片包含上億個元器件,構成了“片上系統”(SOC),模糊了整機和元器件的界限,大大提高了信息設備的功能,推動了整機向輕、小、薄、低功耗方向發展。軟件技術已經從以計算機為中心轉變為以網絡為中心。軟件與集成電路設計的相互滲透,使得芯片成為“固化的軟件”,進壹步鞏固了軟件的核心地位。隨著軟件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功能由軟件實現,“硬件軟化”成為壹種趨勢,出現了“軟件無線電”、“軟交換”等技術領域。嵌入式軟件的發展使軟件走出了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促進了許多工業產品和民用產品的智能化。軟件技術已經成為推動信息化的核心技術。
三網融合和寬帶是網絡技術發展的大方向。電話網、有線電視網和計算機網的融合,意味著它們在數字化的基礎上,在網絡技術上是壹致的,在業務內容上是互相覆蓋的。電話網和電視網在技術上要與互聯網技術接軌,其基本特征是IP協議和分組交換技術;在商業上,有必要從基於語音或單向傳輸發展到交互式多媒體數據服務。三網融合不能簡單理解為三網合壹,但確實打破了原有的行業界限,會引起產業重組和政策調整。隨著互聯網上數據流量的急劇增加,特別是多媒體信息的增加,對網絡帶寬的需求也在增加。增加帶寬是長期以來網絡技術發展的主題。在廣域網和城域網中,以DWDM為代表的全光網絡技術引人註目,推動了光信息技術的發展。寬帶接入網技術的各種方案展開了激烈的競爭,現在還很難知道誰會勝出。基於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無線寬帶接入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正朝著信息個性化的目標發展。
互聯網應用開發也是持續熱點。壹方面,電視機、手機、個人數字助理(PDA)等家用電器和個人信息設備都在向網絡終端設備方向發展,形成了網絡終端設備的多樣性和個性化,打破了電腦在線的局面。另壹方面,電子商務、電子政務、遠程教育、電子媒體和網絡娛樂技術日趨成熟,對用戶專業知識和經濟投入的要求不斷降低;互聯網數據中心(IDC)、門戶服務等技術的提出和服務體系的形成,構成了日益完善的利用互聯網的社會服務體系,使信息技術日益廣泛地進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促進了網絡經濟的形成。
第二,信息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引擎。
隨著世界信息化的快速進步,世界範圍內對信息的需求快速增長,信息產品和服務對所有國家、地區、企業、單位、家庭和個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術已經成為當今經濟活動和社會生活的基石。在這種情況下,信息產業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競相投資、重點發展的戰略性產業部門。在過去的10年間,全球信息設備制造和服務業的增長速度是相應的國民生產總值(GNP)的兩倍,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點產業。其中,美國經濟在過去10年的持續快速增長中,年均GDP增長3.6%,而電子信息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為1.4個百分點。毫不誇張地說,美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得益於信息技術的支撐和信息產業的推動。經過多年的快速增長,信息產業本身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業之壹。90年代中期,壹些發達國家信息經濟的增長超過了GNP的50%,而美國超過了75%。2000年,全球信息產品制造業產值高達654.38+0.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
“九五”期間,中國信息產業以國民經濟三倍的速度發展,主要產品銷售快速增長,結構調整初見成效,壹些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業規模居世界第四位。到2000年底,信息產品制造業總產值達到6543.8+0億元,銷售收入達到5800億元,成為國民經濟第壹大支柱產業。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全國GDP的4%,電子產品出口額約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5,信息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第三,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的技術升級
信息技術代表了當今先進生產力的發展方向。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信息這壹重要生產要素和戰略資源發揮作用,使人們能夠更高效地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推動傳統產業不斷升級,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和社會運行效率。就傳統工業企業而言,信息技術在以下幾個層面推動企業升級:1。將信息技術嵌入傳統機械儀器產品,促進產品的“智能化”和“網絡化”,是實現產品升級的重要方向。這項工作通常被稱為“機電壹體化”。2.計算機輔助設計技術和網絡設計技術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3.利用計算機輔助制造技術或工業過程控制技術實現產品制造過程的自動控制,可以明顯提高生產效率、產品質量和成品率;4、利用信息系統實現企業的科學管理,統壹整合和調配企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實現整體優化。5.利用互聯網開展電子商務,管理供應鏈和客戶關系,促進經營理念和經營方式的升級,可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經濟效益。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也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和第三產業發展的有力武器。
第四,勞動力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
隨著信息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人們的就業結構正在從農業人口和工業人口向信息相關工作轉變。以美國為例。從65438到0956,美國“白領”人數首次超過“藍領”。到65438年到0980年,美國的就業比例為:農林漁業占總就業人數的3.38%,采礦業和建築業占7.23%,制造業占22.09%,服務業占67.2%。這壹趨勢進壹步發展。到1997,農林漁業從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2.63%,采礦業和建築業占6.88%,制造業占16.08%,服務業擴大到73.34%。在服務業中,除少數傳統服務業外,大部分從事與信息處理和信息服務相關的職業。對於這種趨勢,美國學者總結道:“從農民到工人再到雇員,這是美國的簡史。”“我們現在生產大量信息,就像我們過去生產大量汽車壹樣。”
動詞 (verb的縮寫)信息技術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信息技術在世界範圍內的廣泛應用,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結構和效率,也深刻地影響著作為先進生產力代表的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
信息技術引起了傳統教育方式的深刻變革。計算機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遠程教育技術和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能夠克服時間和空間的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特別是借助於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將開辟壹條全球範圍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域的學習者和指導者之間的相互對話和交流,不僅可以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還可以為學習者提供壹個輕松、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程教育的發展將引發傳統教育領域的壹場革命,促進人類知識的普遍提高。
互聯網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不可或缺的工具。互聯網擁有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1萬個信息源,成為科研人員隨時訪問和獲取最新科技動態的寶庫,大大節省了查閱文獻的時間和成本。互聯網上信息傳遞的快速性和交互性使世界上任何地方的研究人員都可以成為研究夥伴,在線進行實時討論和協作研究,甚至可以使用在線主機和軟件資源來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
信息網絡為各種思想和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信息通過網絡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光盤、磁盤、網絡出版等多種形式的電子出版,打破了過去紙媒壹統天下的局面。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和交互式界面的采用為文化、藝術和技術的普及開辟了廣闊的前景。互聯網等新的信息媒體為各民族優秀文化的傳承與傳播,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提供了新的可能。網絡正在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改變著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這必然對文化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適應網絡時代和信息經濟的新的先進文化將逐步形成。
參考資料:
浙江省信息產業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