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急求壹份各省市經濟增長的SPSS統計分析報告!!急!

急求壹份各省市經濟增長的SPSS統計分析報告!!急!

4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增長,西藏經濟發生了壹系列變化,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工農業內部結構日趨合理,經濟建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新時期。回顧歷史,總結我區經濟結構調整的得失,可以更加清醒地面對現實,揭示現階段經濟結構調整的得失,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實現總量增長與結構合理化的同步。本文通過對我區經濟結構調整的統計分析,簡要論述了結構調整與總量增長的相互促進及其政策含義。

壹、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的定量分析

1.傳統的農業經濟已經轉變為以五大支柱產業為主體的具有西藏特色的工業經濟體系。和平解放前,西藏的工業以傳統民族手工業為主,采用家庭作坊生產模式,產品以滿足本地區需要為主。除了西藏地方政府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興辦的藏幣廠、軍械修理廠和拉薩多迪溝小水電站外,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工業生產企業。嚴格來說,到1951和平解放時,我區現代工業基本空白。和平解放後,在經濟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得到了很大的改善。1998年,我區鄉級以上工業企業475家。國有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原值從幾乎為零增長到28.2億元,工業總產值從1959年的4300萬元增長到1660億元,增長了38倍。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

2.擾亂產業結構,促進第三產業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穩步發展第壹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方針指導下,在大力進行生產建設的同時,兼顧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重視輕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了我區產業結構的進壹步優化。從1979到1998,第壹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5.1%,第二產業年均增長7.2%,第三產業年均增長14.8%。在第壹產業穩步發展的同時,第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壹、二、三產業結構從1978年的50: 28: 22變為0999年的65438+32: 24: 44。第三產業大幅增長,產業結構由“123”向“312”轉變。傳統的農牧業經濟模式正在被打破,產業結構的優化得到了促進。1999年GDP突破1000億,比1978年增長15倍。按可比價格計算,從1978+0998平均增長8.8%,其中199654。

據統計分析,GDP與第壹、第二、第三產業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979、0.976、0.995,高度相關。這說明任何壹個產業的發展都壹定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GDP的增長,但是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最大,其次是第壹產業和第二產業。根據統計數據,將GDP作為被解釋變量GDPX,第三產業作為被解釋變量X進行回歸分析,即通過最小二乘法估計兩者之間的關系,並進行相關統計檢驗,得到回歸方程如下:

GDPX=4.41+2.27X

通過f檢驗和T檢驗,當顯著性水平為95%,自由度為20,臨界值T0.025=2.356時,回歸的平方和為16517,決定系數R=0.99,說明回歸方程擬合度高,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解釋程度高,即第三產業對GDP的增長程度高。但是,影響GDP增長的因素很多,比如投資、消費、進出口、勞動生產率等。,所以估計會有些偏差。但我們不能否認,第三產業產值每增加1元,就會促進其GDP增長2.27元。因此,第三產業仍然是影響GDP的重要因素。

3、從“重工業、輕工業”到輕重工業協調發展。民主改革到1978+09時期,由於指導思想的偏差和體制原因,經濟發展過分強調重工業的重要性,使產業結構步入了嚴重的“重化”軌道。1959年,輕重工業比例為4: 96。輕工業長期落後,發展緩慢,導致人民生活長期得不到改善,消費品極度缺醫少藥。當時大部分商品證都是供應的。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積累與消費、生產與生活關系的調整,輕工業發展步伐加快,輕重工業比例逐步協調穩定。從1959到1998,輕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12.37%,重工業年均增長1.8%。輕工業比重工業快10個百分點,輕重工業比例由1959的4: 96變為65438+。輕工業中,醫用材料和食品工業發展迅速,分別占工業總產值的8%、7%和4%。重工業中,采掘業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已發展成為我區兩大工業產業,產值分別占23.4%和19.6%。電力行業和藝術品行業發展較快,產值分別占9.8%和8.5%。同時,木材加工和印刷業也得到了進壹步發展,行業內部結構不斷完善,日益合理。

4.農業內部結構由片面強調“以糧為綱”向農林牧漁全面發展轉變。從和平解放到改革開放的很長壹段時間裏,由於片面強調“以糧為綱”,種植業以外的農業發展極其緩慢。1959年,種植業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高達95.3%,我區農業產值144萬元,僅農業和畜牧業就分別占34%和66%。到1978,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93.6%,林牧產值比重分別為0.4%和59.9%。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多種經營和各種產業得到重視和支持,糧食作物在種植業中的比重明顯下降,林業和漁業在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明顯提高。到1998,農作物總播種面積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占比下降到87%,油料作物從1978的4.7%上升到7.4%,其他經濟作物從1978上升到5.6%。在農業總產值中,林業和漁業產值分別由0.4%和0提高到2.1%和0.1%。在農村社會總產值中,農業產值比重由1985年的90.8%下降到1988年的90.1%,農村非農產值比重由1985年的9.2%上升到9.9%。第壹產業由單壹的農牧業經濟發展到農林牧漁多種經營,以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為主體的農村二、三產業蓬勃發展。農業內部結構和作物布局的不斷優化,促進了農業生產能力的不斷增強。到1998,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42.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1959增長5倍,年均增長4.7%。

5.從忽視甚至限制部分服務業到大力推動第三產業發展。改革開放前,我區更註重物質生產的發展,對金融保險、房地產、社會服務等所謂“無形生產領域”的活動不僅不聞不問,有時還嚴加限制。直到1978,商業、交通、郵電仍是第三產業中的主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央關於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決定發布後,第三產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和發展。商業、交通、郵電等傳統產業得到鞏固和進壹步發展,金融、保險、房地產、信息咨詢、旅遊和社會服務等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第三產業產值從1.978年的1.44億元增長到1.998年的39.63億元,年均增長1.8%,發展速度繼續超過第壹、第二產業的增長。

我區產業結構的上述變化表明,經過民主改革40周年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的發展探索,我們基本找到了壹條適合我區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道路,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質量在發展中得到調整和提高。但是,我區產業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具體表現為第壹產業極重,第二產業極輕,第三產業不發達。從三次產業增加值結構和從業人員情況來看,我區農業和服務業占據了國民經濟的主體部分,工業只是處於從屬地位。產業結構呈現V型結構,表現出工業化初級階段農業經濟的特征。

產業結構變遷的歷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而寶貴的意見:第壹,產業結構的調整可分為被動調整和主動調整,只註重總量擴張而忽視產業結構的適時微調,往往會導致較大的經濟被動調整,帶來更大的損失;第二,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的演進需要市場經濟體制的配合,高度的計劃體制難以促進資源配置的高效率和產業結構的良性發展;第三,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要堅持全方位的開放政策,不堅持對外開放,不註重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就難以實現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和優化。

二、關於制定西藏產業政策的幾點思考

歷史翻開了新的壹頁,我區工業化進程和產業結構合理化也站在了新世紀的起跑線上。促進產業優化升級是促進經濟發展、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也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點之壹。利用西部大開發的難得機遇,改變我區產業結構失衡的狀況,逐步完成合理化任務,實現總量增長和結構調整促進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的良好局面,是壹項緊迫而艱巨的歷史任務。

首先,要認清我區產業發展的優劣勢,根據自身特殊的內外環境,摒棄壹、二、三產業順勢發展的傳統模式,積極依托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充分發揮西藏的資源優勢和政策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以改革為動力, 以高新技術和科技創新為手段,以“擴大第三產業規模並逐步升級”為核心。 我區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的基本思路應該是:穩定發展第壹產業,重點發展第二產業,加快發展第三產業,適度超前發展基礎產業,加快發展步伐,提高發展起點,逐步改變目前的V型產業結構,采取超常規、大跨度、跨越式的發展模式,實現壹、二、三產業穩定協調發展,經濟結構基本合理,經濟增長方式明顯改善。

在實現跨世紀發展目標的過程中,我區產業結構面臨幾大矛盾和挑戰:壹是生產結構與資源結構的矛盾。資源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從生產結構與自然資源的關系看,我區經濟尚未擺脫粗放經營,高投入低產出,高積累低效率,資源浪費嚴重;從生產結構與社會資源結構的關系來看,我區建設資金基本依賴國家,自身造血能力弱,勞動力過剩與產業結構合理化矛盾突出。二是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的矛盾。我區小工業不全,生產過剩問題比較突出。但是,部分生產行業重復建設、低水平擴張嚴重,導致現有產業結構的低水平、低質量與逐步變化的需求結構之間存在矛盾。再次,我區產業結構技術含量低,產品競爭力不強。第四,優勝劣汰、要素流動、企業重組的機制沒有真正建立起來。優勝劣汰、要素流動、企業結構重組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由之路。但在現階段,由於各方面改革配套不足,難以下馬困難產業,培育新興產業,難以克服企業組織結構中的“大而全”、“小而全”,將嚴重影響產業結構合理化。

展望未來,困難與機遇並存。我區應盡快制定未來的產業政策,並采取相應措施,使我區在經濟增長和結構調整中有更多的主動權。我區跨世紀戰略性產業結構調整應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在科學預測資源環境、區域內外市場需求和各種生產要素變化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原則,規劃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2、產業政策的制定應註意企業、部門、企業與政府之間的協調和初步審查。產業政策應以產業結構合理化為重點,堅持全方位開放政策,以技術升級為主要目標;

3.弱化地區和部門利益,打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之間的要素流動壁壘,實現優勝劣汰和企業結構重組;

4.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信息產業,加快改造傳統產業,著力培育支柱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5.實施資源轉化戰略,積極推進“科教興藏”戰略,把我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提高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

。。。。。。本文未全部展示,約488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