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冬今春,壹場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在這場與死亡的鬥爭中,醫務工作者用生命捍衛了自己的職業尊嚴。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二部28歲的主治醫師李小虹是第壹位在抗擊非典中犧牲的醫務人員。* * *中組部追授她“全國優秀黨員”稱號;人事部、衛生部和總政治部追授她白求恩獎章。武警北京總隊黨委批準她為革命烈士,記壹等功;武警部隊黨委決定,在各單位廣泛開展向李小虹同誌學習的活動。
李小虹,女,1974年7月出生於承德。1997年2月入伍,2001年7月入黨。去世前,她是北京武警總隊醫院二科的主治醫師。在非典病人的治療中,他們連續奮戰了6天。被病毒感染後,她還表示,如果有新的治療方法,可以先在她身上試試,她願意用自己的生命換取更多的生命。2003年4月,16淩晨3: 30光榮犧牲,時年28歲。2003年5月,1被中組部追授“全國優秀黨員”稱號。被武警北京總隊授予壹等功,被批準為革命烈士。
義無反顧地走到反非的最前線
1992高考,主張治病救人的小紅報考了河北醫科大學。五年後的初冬,她離開大學校園,選擇了部隊,成為了北京武警總隊醫院的壹名軍醫。“世界上有兩個最危險的職業,壹個是醫生,壹個是軍人。”父親提到的小紅都被選中了,也正是這兩個危險的職業,註定了她風雨飄搖的壹生。
由於小紅身體不適已有壹段時間,醫院批準她從3月24日開始休假,但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讓小紅毅然放棄休假。這時候,她清楚地意識到,白人士兵是要在壹個特殊的戰場上沖鋒陷陣。3月25日,醫院二部收治了壹名發熱患者小紅。雖然她不是主治醫生,但病人的癥狀像烏雲壹樣掠過她的腦海:非典?!在26日的會診中,小紅提出了自己的疑問和意見,原本收集的SARS數據成為她診療的有力依據。27日中午,患者被確診為非典。小紅未雨綢繆的做法,對醫院及早確診SARS病例,盡早防治,避免更大面積的感染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場原本可能猝不及防的戰鬥就這樣被科學地阻止了。
非典讓內科二科頓時烏雲密布,也給全院帶來了焦慮和不安。然而,最了解非典危害,最有理由悄悄走開的小紅,卻堅定地走上了崗位,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3月29日星期六,有人開始發燒。在家休息的小紅像往常壹樣去醫院給戰友看病。戰友勸阻她,醫生希望她留在家裏休假。小紅說:“我有接觸非典病人的歷史,對非典有壹些了解。我留下來是最合適的。另外,科裏生病的人越來越多。我怎麽能離開?我是這裏的醫生!面對疫情,我怎麽能當逃兵呢?”小紅以最快的速度想出了有理有據的治療方案。就這樣,原本可以躲過這場災難的她,沖到了與疫情肉搏戰的第壹線。
生死抉擇把命留給戰友
3月30日,小紅開始發燒。但人們萬萬沒想到,僅僅18天,她的生命時鐘就開始倒計時了。壹夜高燒的小紅,用了壹整瓶酒精退燒。31早上6點,她把最後壹滴冷酒精抹在額頭上,讓同單元的愛人相信她退燒了。兩個人像往常壹樣出去打工,走的時候小紅再也沒有回來。
酒精掩蓋不了她的病。小紅很快高燒39度,科裏的情況也很嚴重。超過65,438+00人開始發燒。這天下午,小紅第壹次以病人的身份住進了她戰鬥過的地方。4月1日中午,上級經過多方協調,設法拿到了4個指標轉到解放軍309醫院。這是全軍最權威的傳染病治療醫院。搬到那裏接受治療意味著生命的希望。醫院領導在確定轉院人員時首先考慮了小紅。然而,當她的愛人告訴小紅這個消息時,她堅定地說:“我年輕,抵抗力強。我應該先轉給壹個年紀大、病重的同誌!”
4月4日下午,醫院領導宣布第二批5個轉院名額的第壹名是小紅,她執意推脫,再次把生命的希望給了別人。4月5日,已經隨團搬到京郊某隔離點的小紅,再次割讓了寶貴的1轉指標。全院意見壹致,這個指標必須給小紅。而且她說:“郭主任快60歲了,病情比我還重。他不走,我就不走!”4月6日中午,專家組認為小紅病情危重,必須立即轉院治療。當天下午,第四批三個轉院指標到了,院領導決定這次不和小紅本人商量,強行轉院。當她看到郭主任被擡上擔架時,這才讓她的戰友擡上擔架...
冷靜下來,驅散恐懼的陰霾
在非典疫情肆虐的日子裏,壹些人恐懼、悲觀甚至絕望。但是,小紅沒有害怕,也沒有退縮。她用微笑編織了壹道戰場彩虹,驅散了戰友心中的陰霾。她冷靜、無私、無畏的人格魅力成為戰友間傳遞的精神力量。
小紅得病後從來不把自己當病人。她反復強調自己是醫生。3月31日上午,她發高燒,身體虛弱。她費勁地整理出自己分管的8個病人的詳細病情和治療方案,向同科室的醫生詳細說明,然後給自己掛上了吊瓶。醫生少了,病人多了,小紅采取了嚴格的防護措施,拿著輸液瓶加入了醫護人員的行列。不管大家怎麽勸阻,她只有壹個回答:“我是醫生,我沒事!”“4月2日,醫院決定將五官科劃為隔離病房,分流部分內科患者。因為五官科沒有專業醫師,很多人不願意轉院。小紅站起來,平靜地說:“我是內科醫生。我會照顧好每個人。我們走吧!”“是她提了吊瓶,第壹個去耳鼻喉科的...
疫情在蔓延,病情越來越嚴重。4月4日深夜,為了切斷傳染源,上級決定將武警北京總隊醫院的非典病人全部轉移到京郊某隔離點治療。命令下達後,病房裏出現了很大的波動和恐慌。沒有人下樓,沒有人上車...這時,小紅站出來,堅定地說:“組織上的決定是從抗擊非典的大局出發的。有醫務人員和我們壹起去。妳害怕什麽?!我相信醫院的領導和同誌們絕不會放過我們的!”幾句實話打動了大家的心。看著大家都下樓了,小紅拖著病體下來了。看到大家還是不肯上車,她甩開愛人的攙扶,上了車。看到小紅的舉動,人群頓時安靜下來,人們紛紛跟著她上車。
車外萬家燈火,車內壹片荒涼。同車的患者後來回憶說,在那個漆黑的夜晚,小紅就像壹個燈籠女神,讓喧囂的世界安靜下來,讓驚慌失措的人們安靜下來。和小紅同病相憐的戰友說,那是難忘的壹天。小紅就像壹面不可阻擋的旗幟,在恐懼和絕望中給人力量和勇氣。
相信科學,申請藥物實驗
從“紙上談兵”到與非典“零距離接觸”,從挑戰疾病到直面死亡,小紅越來越相信科學終究會勝利,科學的力量就是生命的希望。但是,作為壹名醫務工作者,她很清楚,壹個真正的白衣戰士,要有付出任何代價甚至生命的勇氣,來換取更多的生命和抗擊非典的勝利。
住進302醫院後,小紅做的第壹件事就是告訴愛人,在這裏寫下劑量和治療方案,寫下服藥後的反應,送回隔離點,幫助那裏的治療。從這壹天到小紅犧牲,她的愛人7次為後方治療方案的修改提供意見和建議——這是小紅用生命寫下的珍貴藥方。
小紅轉院的第四天,呼吸異常困難,醫生給她上了呼吸機。愛人心涼,作為醫生的他明白這是大病的信號,是生命的警示。同樣是醫生的小紅不知道,她與非典的鬥爭已經到了最後壹刻!此時小紅已經無法說話。她在紙上寫道:“有哪些新藥需要測試?有哪些新療法可以先在我身上試用?我願意做壹個實驗品,為早日治愈非典做點貢獻。”愛人含著淚把紙條遞給醫生,醫生含著淚緊緊握著他的手。這本書的片語是小紅的人生承諾。
4月15日是小紅轉院以來最美好的壹天。然而,這壹天的日落,也是她看到的最後壹次日落。她仿佛有了預感,在夕陽的天空中寫下了下面的話:“非典的教訓太深刻了,管理、防護、治療等各個方面都要好好總結……”這是白衣天使在彌留之際對醫院和社會疾病防控機制的痛苦反思,她希望以生命為代價獲得的教訓能喚醒更多的人。
笑對病魔,對親人說再見。
小紅的病傷透了親人和戰友的心。從發病到犧牲18天,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為她哭泣。但是,小紅從來沒有流過壹滴眼淚。
因為人們對非典知之甚少,恐懼壹度讓人們震驚。但是,所有的同誌都記得,小紅每天都是面帶微笑地走近病人,期待著傾聽,無微不至地提問。她用微笑化解了病人心中的冰霜。同誌們還記得,鼠疫突然襲擊的時候,包括小紅在內的很多醫生護士突然發病,病毒在傳播,恐懼和絕望也在蔓延。小紅忍著高燒,依然笑著:“哪個醫生被病魔嚇倒了?相信科學,廣東能治好,北京也能治好!”她用微笑傳遞信心和希望。
怕父母擔心,怕親戚擔心,小紅壹直堅持不讓愛人向家人透露這個消息。父母記得,直到轉學那天,他們像往常壹樣每周通壹次電話,小紅連壹句完整的話都說不出來,氣喘籲籲,咳嗽不止。兩位老人知道女兒病重,哭聲從話筒裏傳來,眼淚順著電話線流下來。小紅像往常壹樣盡力讓父母聽到她的笑聲,雖然笑聲是啞的,斷斷續續的。父母還記得,小紅轉院後很難開口。每次通電話,小紅都用手指輕點聽筒回答:我覺得她是在讓父母放心;兩次,她叫父母保重;三遍,她的意思是:爸爸媽媽,別哭,女兒真的沒事...電話這壹頭的敲門聲讓老人心碎,但電話那頭的淚水讓小紅更加堅強。她想活下去,她想笑著安慰親人。
看著吃了很多苦的小紅,愛人心如刀割,但還是笑了。上呼吸機那天,愛人再也忍不住了。他跑到浴室,突然大哭起來。他給10多位親朋好友打了電話,卻壹句話沒說就哭了。小紅見他從洗手間出來眼睛就紅了,於是她笑著在紙上寫道:“用呼吸機就輕松多了!我很好。我和我最愛的人在壹起很開心。我肯定會好起來的。”接下來的幾天,小紅常常沈浸在幸福的夢境和美好的回憶中。她斷斷續續地寫道:“我們還有那麽多事情要做,還有那麽多理想和願望沒有實現。我不會離開妳。等我準備好了,我們壹起考研,壹起旅行。我們會帶父母壹起去北京看2008年奧運會,我們會壹起變老。”這是小紅笑著寫的留言...
16年4月的壹個淩晨,小紅在愛人的淚水中寫下了最後壹條信息:“我不後悔。我不後悔嫁給我最愛的人,和妳壹起來北京當兵,選擇我喜歡的職業。我治好了那麽多病人,妳應該為我驕傲。”三點半,28歲的小紅永遠地閉上了眼睛,安靜的臉上沒有淚水,仿佛還帶著微笑。
4月16日清晨的太陽在小紅離開後升起,照在她空蕩蕩的病房裏。小紅走了,再也見不到鮮紅的旭日,見不到她熱愛的工作,見不到她熱愛的家。
6月3日,小紅的雕像矗立在她生前工作過的武警北京總隊醫院。
6月20日,小湯山醫院最後壹批非典患者康復出院。
6月23日,從全軍和武警部隊抽調的小湯山醫院千余名醫護人員開始撤離北京。
6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北京“雙解除”,即解除旅行警告,並從非典疫區名單中除名。
暴風雨終將過去,生活還要繼續,明天會更好。
李小虹,壹個白人戰士的永恒雕像,將永遠屹立於天地之間,人們會感到...
李小虹是河北人,但她也是壹名戰士。在與非典肉搏的日子裏,她用自己28歲的生命給世界留下了令人心碎的微笑。
——河北醫科大學王曉
作為壹名護士,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她用自己的血肉詮釋了“白衣天使”的最高榮譽。她善良勇敢的心曾經和社會壹起跳動,她體現了所有醫護人員舍生忘死的精神。
李小虹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中國偉大醫生的“真誠”。
人民日報2003年5月6日
人事部、衛生部和解放軍總政治部作出決定。
鄧聯賢梁世奎陳小紅“白求恩獎章”
人事部、衛生部、解放軍總政治部近日決定,追授白求恩獎章,授予在抗擊非典鬥爭中犧牲的鄧聯賢、、梁世奎、陳、等醫務工作者。
決定指出,在全國人民同心同德抗擊非典的鬥爭中,廣大醫療衛生人員日夜奮戰在壹線,把自己的生命與人民的命運緊緊聯系在壹起,無私無畏,兢兢業業,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鄧聯賢、、梁世奎、陳、等五位同誌就是傑出的代表。他們的英雄事跡感人肺腑,催人奮進,不愧為人民英雄。
鄧聯賢曾任中山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黨委委員、黨支部書記、感染性疾病科副主任、主任醫師。2003年2月1日,連續工作15小時,因搶救病人感染而發病。2003年4月21日,他光榮離世,享年53歲。
葉欣是廣東省中醫院二沙島分院急診科的護士長。直到生病兩個多月,她都沒有離開過崗位,也沒有回過壹次家。她在搶救病人的過程中不幸感染,卻於3月24日光榮犧牲,享年46歲。
梁世奎1970八月份去山西省人民醫院內科工作。在醫院不幸感染非典型肺炎期間,我與病魔進行了頑強的鬥爭。在身體極度虛弱的情況下,他的腦子裏還在想著別人。2003年4月24日上午,經醫務人員全力搶救治療無效,梁世奎同誌光榮逝世,享年57歲。
陳1987畢業於廣東醫學院,在廣州胸科醫院工作。他親自組建了醫院的重癥監護室,並擔任主任。在壹線搶救病人的70多個日日夜夜裏,他親自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呼吸機,臉上經常被病人噴出的痰液和分泌物汙染。4月16日,陳同誌被確診為非典型肺炎。雖經全力救治,仍因病情嚴重,於5月7日淩晨不幸去世,享年39歲。
李小虹生前是武警北京總隊醫院二部的主治醫師。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她連續奮戰了六天,不幸被感染。16年4月淩晨,因搶救無效去世,年僅29歲。
會議決定,號召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廣大幹部群眾向鄧聯賢、、梁世奎、學習。學習他們認真實踐“三個代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思想;學習他們視病人為親人、對人民極度負責、滿腔熱忱、無私奉獻的服務精神;學習他們把安全給別人,把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格;學習他們臨危不懼、樂觀堅強的革命精神。我們要以他們為榜樣,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忠於職守,愛崗敬業,努力工作,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奪取抗擊非典鬥爭的全面勝利。
北方網2003-05-15
有壹種摔倒叫站起來——鄧聯賢
名為非典型肺炎的疾病突然降臨。在抗擊這場自然災害的戰鬥中,醫療戰線上的英雄們奮勇向前,用汗水和生命築起了壹座又壹座血肉之堤。他們以不計利益的大智慧、生死的大勇氣、慈悲的大愛,捍衛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健康安全。然而,當病人們健康地站起來時,壹些醫務人員卻病倒了,有的甚至獻出了生命。
這些都牽動著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心。胡錦濤總書記近日到廣東看望慰問奮戰在壹線的醫務工作者。近日,他作出重要批示,對鄧聯賢這位黨員好醫生和在抗擊非典過程中犧牲的人民表示沈痛哀悼,對其家屬表示親切慰問。他堅信,有醫務工作者的奮鬥和貢獻,有全國人民的團結,我們壹定能夠戰勝這場流行病。今天,我們講述流傳在羊城人民中的英雄故事和精神。我們相信,他們的英雄事跡和崇高精神將激勵廣大醫務工作者和人民群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最終戰勝疫情。
面對不明原因肺炎的突然襲擊,鄧聯賢作為感染性疾病科黨支部書記、副主任,挑起了組織協調的重擔,沖在了第壹線。
鄧蓮仙的妻子朱秀娟很期待羊年春節,因為難得的是,沒有安排節日值班的丈夫向她許了壹個願,“今年我可以陪妳,妳說去哪兒我們就去哪兒。”然而,剛吃完年夜飯,電話就在春晚的兩個節目前響了:醫院來了壹個特殊肺炎患者,馬上回醫院準備搶救...
“來得這麽快!”鄧蓮仙放下電話,去了醫院。就在今天下午,中山三院獲悉廣東出現不明原因肺炎,是定點接收患者的四家醫院之壹。在醫院的安排下,鄧聯賢以感染性疾病科書記、副主任的身份,主動挑起了人員調配、組織協調、物資落實的重擔。壹方面要保證救援隊伍的力量,另壹方面要保證近百名患者的治療不受影響。在他的精神鼓舞下,全體員工主動放棄休假,堅守崗位。他知道這份工作非常危險。讓別人冒險,借口自己50多歲了推脫,不是他的風格。他身先士卒,帶領科室的醫護人員參與到這場“遭遇戰”中。
第壹例患者是11歲兒童。鄧聯賢等專家對患者進行了緊急會診,做了各種檢查,確定了治療方案。這個除夕夜,中山三院感染性疾病科燈火通明。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鄧聯賢,直觀地認識到這種突發疾病的巨大危險性,其防治正處於探索階段。他親自布置病房,叮囑參加會診的醫護人員做好消毒隔離工作,搶救緊張有序進行。23時50分左右,又送來壹名女患者。此時,鄧聯賢的手機不斷收到關於拜年的消息,但他沒時間看,壹直忙到大年初壹淩晨3點。壹切準備就緒後,鄧蓮仙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對愛人說:“我好累。”之後,他倒在床上睡著了——就這樣,他度過了人生的最後壹個除夕。
大年初壹,鄧蓮仙壹大早就趕到醫院查房。淩晨11: 30左右,壹名周姓危重患者被送往醫院。這位被稱為“毒王”的病人,已經使壹個又壹個醫務人員感染了非典,他的20多位親友也受到了感染。當時患者發熱,煩躁不安,咳嗽頻繁劇烈,呼吸極其困難,神誌模糊,隨時有死亡的危險。
形勢危急而緊迫。鄧連賢和同事們立即投入緊張的搶救、消炎、吸氧、鎮靜、應用激素,但病人的病情仍在惡化。專家組迅速做出決定,為患者插管,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這個病人很強壯,體重80公斤。因為極度缺氧,他情緒極不穩定,做氣管插管時更是煩躁不安,不配合。“幫助”他並不容易。
“快,快!”此時,患者的生命在分秒之間。鄧蓮仙拼命扶住病人的身體,在場的醫護人員也上前攙扶。有的扶著病人的頭,有的按著手,有的按著腳,讓麻醉師盡快插入導管。在這個過程中,患者劇烈的咳嗽導致大量痰液從插管中噴出,帶血,在場的醫護人員從頭到腳都被汙染了,空氣中充滿了病毒。
和傳染病打了30多年交道的鄧聯賢,明明知道自己有危險,但此時此刻,怎麽能放下病人,半途而廢呢?他和同事來不及換衣服,繼續救援。病人呼吸不暢,要不斷拔插管吸痰。在現場3個小時的搶救過程中,換了幾個罐子給病人痰液。鄧聯賢和專家密切監測病情變化,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病人的病情終於慢慢穩定下來,從“死亡線上”被拉了回來。
搶救病人時時間是以分鐘計算的,但對於鄧聯賢本人來說,這幾天時間的概念已經變得模糊了。什麽時候吃飯,什麽時候休息,要看病人的情況。他胃潰瘍嚴重,消化道大出血,但面對危重病人,羊年春節只能在辦公室吃幾頓冷午飯。接下來的幾天,又有幾名重癥患者被送到中山三院。鄧聯賢每天要連續工作10小時以上,工作強度大,體力消耗大,即使是壹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也難以支撐。回到家裏,搶救病人的過程在腦海裏回放,讓他難以入睡:經驗教訓需要總結,下壹步工作如何做,亟待思考...第四天早上,鄧蓮仙突然覺得很累,全身肌肉酸痛,乏力,頭痛,高燒。他感染了病毒,肺部出現炎癥陰影,住進了他工作的醫院。
就像壹場戰爭,誰先沖鋒,誰就可能先倒下。鄧聯賢之後,醫院20名壹線醫護人員也相繼病倒。中山三院收治的SARS病例,前期都很嚴重,傳染性很強,但當時對疾病的認識還很模糊。面對未知的巨大危險,鄧聯賢和他的同事們成了第壹批“掃雷兵”。
這時,人們發現,鄧聯賢早期治療病人的四人專家組中,有三人來自各個科室的黨支部書記,四名專家後來都染上了“非典”;參與搶救“毒王”的9名醫護人員中,有6名是黨員。
平時的“鄧書記”稱號,現在變成了含淚的交代和無限的敬意,雖然在人們口中是小事
中山三院感染SARS的醫護人員,經過治療,已陸續出院,而第壹個病倒並帶領負責同誌的鄧聯賢,卻再也沒有回來...
4月21日下午5點45分,鄧蓮仙因多器官衰竭,永遠閉上了眼睛。
我們采訪的每壹個認識鄧聯賢的人都說他是個好人,是個好醫生,是個好支部書記,從壹個白發蒼蒼的老師,壹個和他朝夕相處的同事,到壹個覺得對不起對方的妻子。鄧聯賢仿佛重獲新生,在壹件小事上慈祥地站在我們面前。
“鄧書記”,同事們總是這樣親切地稱呼鄧連賢。在傳染科,大大小小的事情大家都習慣找“鄧書記”,不僅因為他是支部書記,還因為他特別有耐心,不怕麻煩。
姚陸機教授是鄧聯賢30年的同事和老師,滿頭白發,是壹個堅強而富有哲理的人,說起鄧聯賢的離去,不禁潸然淚下。他對這個戀人的評價是什麽?quot他是壹個誠實的人。就勤奮工作和誠實而言,他是我的學生中最好的。我不是黨員,但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是什麽?我從他那裏看到了。"
就在鄧聯賢生病的前壹天,同事們看到他在為壹個非典病人的家屬工作。事實上,每次病人或其家屬感到不安和有抱怨時,大家都會說給鄧部長打電話。過壹會兒,鄧部長就會笑著出來說:“搞定了。”為什麽患者和家屬這麽聽鄧書記的話?因為鄧書記心裏永遠裝著壹個病人,他能理解病人的想法,也能理解家屬的想法。他的每壹句話,往往都到了別人的心裏,聽得特別有思想,當然也是上氣不接下氣。這些年來,感染性疾病科的醫患關系還是比較融洽的,對醫院沒有任何投訴。
大年初壹中午搶救完壹個11歲的患病兒童後,細心的鄧書記已經為醫生護士訂好了盒飯。護士長王流著淚說了這些事:按理說這些事不應該由壹個老領導、老專家來做。更讓王尷尬的是,精疲力盡的鄧書記還專門給生病孩子的家長買了盒飯。
對病人好,是在鄧聯賢身邊工作的醫生護士最深的感受。在大家的記憶中,鄧聯賢壹直是壹視同仁的。在他眼裏,病人既是病人,也是親人,沒有貧富貴賤、遠近貴賤之分。以前大家經濟都不寬裕,有的病人沒錢吃飯。鄧連賢經常自費給病人買飯。看到鄧書記這樣做,他身邊的很多年輕醫生護士也漸漸養成了這種幫助困難患者的習慣。有壹段時間,醫院病人不付賬的情況很多。有些同誌在接診病人時很擔心。每當這種事情發生時,鄧蓮仙總是壹副?quot第壹次救援”,從來沒有兩個字。
鄧聯賢待人和善,但也很有原則,講究方法。以前醫院裏有個年紀比較大的進修醫生,個人問題比較多,很難留在其他科室。鄧蓮仙主動提出來找我。為了幫助他,鄧蓮仙和病房負責人商量了壹個巧妙的“幫教”方案,壹個當好警察,壹個當壞警察。鄧聯賢叫來壹個進修醫生,連續問了很多問題,進修醫生都答不上來。鄧書記批評了他,然後請別人安慰和幫助他。很快,高級醫生的工作態度改善了,醫療水平也提高了,於是鄧聯賢真的當了醫生?quot醫生"
鄧聯賢吃苦耐勞、豁達開朗的性格,是他擔任黨支部副書記、書記26年形成的。從1977擔任傳染科黨支部副書記開始,他壹直沒有忘記壹個基層黨務工作者的責任。在他的用心帶領下,傳染病醫院黨支部成為醫院最具活力的基層黨組織。在鄧書記的親自示範下,支部獲得了13年度全院先進黨支部,他本人也獲得了13年度先進黨員稱號。
作為基層黨支部書記,鄧聯賢在醫院最大的分院默默承擔了大量的行政工作。同事遇到業務問題找他;年輕人工作上受了委屈,找他;夫妻吵架離婚,找他。他總是鼓勵年輕同事積極向黨組織靠攏,用更高的標準要求自己。科裏是搞裝修的,比自己家裝修還用心,什麽都考慮到了。多年來,他養成了每天上班前到病人病房巡視的習慣。quot婆婆“還得仔細檢查水電安全。”還以傳染病科的名義牽頭贊助了韶關仁化14貧困兒童的學業。
鄧聯賢倒下了,但在抗擊非典的戰鬥中,壹座座不朽的精神豐碑豎立起來,他的奮鬥和犧牲成為戰友們前進的路標,避免了更大的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