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類型和標準?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類型和標準?

相關研究和統計結果表明,大學生確實存在壹系列心理不良反應和適應障礙,有些甚至極其嚴重。因心理障礙而輟學和輟學的比率近年來呈上升趨勢。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如下:

(壹)神經癥又稱精神疾病,主要由心理因素引起。對於處於青春期的大學生來說,這是最常見的功能性疾病。人格特征不完整是這類疾病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如果遇到重大心理創傷,就會導致神經癥。在大學生中,發病率最高的主要是焦慮、抑郁、強迫癥和神經衰弱。

1.焦慮是壹種常見的神經癥。大學生進入新環境,各方面都要重新開始適應和調整。如果對自己期望過高,壓力過大,久而久之就會事事痛苦,導致持續的焦慮、不安、擔心、恐慌,並伴有明顯的運動焦慮和各種身體不適。焦慮癥患者在性格上也有壹定的特點。大多膽小怕事,猶豫不決,對新事物新環境適應能力差。當他們遇到壹定的精神刺激時,容易產生焦慮癥。患焦慮癥的人,往往會感到無明顯原因、無明確對象、搖擺不定、範圍廣泛的緊張;我總是提心吊膽,但我說不出為什麽。患者對身邊的事情過於在意,註意力難以集中,使得工作學習效率明顯下降。對於焦慮癥,壹方面可以進行藥物治療,另壹方面可以進行心理訓練,如各種自我放松訓練、氣功、生物反饋療法等。,有壹定的效果。

2.抑郁癥是大學生中常見的心理障礙。主要表現為悲傷、絕望、孤獨、自卑、自責等。,並把外面的壹切都視為“灰暗”。壹些大學生對枯燥的專業學習不感興趣,對僵化的生活方式感到厭倦,對自己不成功的學習或社會交往感到沮喪,陷入抑郁悲觀的狀態。長期抑郁會導致智力低下、失眠、體質下降等,對個人傷害很大。大學生患抑郁癥的比例很高,主要是因為:壹方面,他們對社會有各種強烈的需求,並努力展示自己的才華;另壹方面,他們對社會的復雜性以及自身行為的合理性和可能性缺乏認識。再加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還沒有穩定地建立起來,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心理防禦都不成熟、不完善,所以容易表現出憂郁的情緒和心境。

壹般來說,大部分的神經癥性抑郁癥患者在發病前就能發現壹些精神因素。比如生活中的不幸經歷,學習中的重大挫折和困難,在公共場合自尊心受到的嚴重傷害。這種病的發生也和性格有關。自尊心壹直很強的人容易在挫折後失望,自卑感壹直很強的人容易在挫折後失望自卑。性格不開朗、多愁善感、多愁善感、敏感依賴的人,在精神因素的影響下,也容易患抑郁癥。

抑郁癥可以通過以下方法來克服:

第壹,學會用適當的方式發泄自己的悲傷和痛苦,減輕心理壓力。比如說話,寫日記,哭等。可以減輕心理負荷。

二是與其他同學交流,嘗試從另壹個角度看待自己面臨的問題,開闊視野。

第三,有意識地參加壹些真實的活動,如體育鍛煉、文化娛樂活動,使自己從苦惱中解脫出來。

3.強迫癥強迫癥是指存在壹些不可抗拒的、強迫的想法、情緒、意圖或行為。強迫癥患者知道某種行為或想法是不合理的,但又無法擺脫,所以很痛苦。這些癥狀大多是由強烈而持久的精神因素和情感經歷誘發的,與患者過去的生活經歷、精神創傷或童年經歷有關。

大多數患強迫癥的大學生都與他們的性格缺陷有關,如缺乏自信、遇到事情過於謹慎、生活習慣刻板、冷酷無情、時刻害怕不幸、活動能力差、缺乏主動性等。強迫癥的根治難度更大。行為療法對強迫行為有壹定效果。向患者講解精神生活中的各種知識,增強患者自信心,對緩解癥狀有壹定作用。

4.神經衰弱神經衰弱也是大學生中很常見的心理障礙。表現為易興奮、易迅速疲勞,常伴有各種身體不適和睡眠障礙。神經衰弱的原因是壹些長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大腦功能活動過度緊張,削弱了精神活動的能力。易感素質和不良性格特征的人更容易患神經衰弱。

大學生神經衰弱的發生主要是由於缺乏面對現實的勇氣和良好的適應能力,如學習負擔過重、職業思維不穩定、個體自我調節失敗、對社會和人生思考過多、在家庭問題和戀愛問題上猶豫不決等。這些都在患者的頭腦中產生了強烈的思想沖突,使神經活動的過程處於壹種強烈而持久的緊張狀態,超過了神經系統本身對緊張狀態的承受能力,從而引起崩潰和紊亂。對於神經衰弱的學生,合理安排學習和生活,適當參加娛樂活動和體育鍛煉,並進行必要的心理治療,壹般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2)人格障礙人格,通俗地說,就是壹個人的人格。在大學階段,大學生的人格特征在遺傳和後天因素的影響下已經基本形成。但是有些大學生性格不好。壹方面,這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嚴重影響他們的學習、人際關系和社會活動,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另壹方面,當大學生意識到這些消極方面及其後果,但無力改變時,就會表現出消極的防禦反應和自我否定,對個體的順利發展造成嚴重影響。

壹般來說,所謂人格障礙是指人格系統發展不協調,主要表現為情緒和意誌行為上的障礙。人格障礙大學生壹般能處理好日常生活和學習,智力正常,意識清醒。但是,由於他們對自己的性格缺乏自知之明,經常與周圍的人發生矛盾,卻很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並改正。

人格障礙有多種類型,其中三種在大學生中較為常見:

1.偏執型人格障礙這種人格障礙的特點是主觀、固執、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報復心強。壹方面,他狂妄自大,自命不凡,總認為自己無能,自我評價很高;另壹方面,遇到挫折和失敗時,過於敏感,壹味指責他人,推卸客觀,容易與他人產生矛盾和糾紛。這種人格障礙多見於男大學生。

2.情緒型人格障礙是人格障礙的壹種,在大學生中占有很高的比例。可以表現為抑郁型人格、躁狂型人格、躁狂抑郁型人格三種形式。抑郁型人格多表現為情緒抑郁,充滿好感,情緒低落,話不多。壹切都會以悲觀的眼光看待,不可能體驗到光明的心情。而躁狂型人格則表現為情緒高漲、急躁、熱情,想法很多,但沒有盡頭。他整天興高采烈,雄心勃勃,過分樂觀,經常表現出無緣無故的喜悅。

3.精神分裂癥型人格障礙,主要是指這類人的人格在情感、意誌、行為上的不壹致。主要表現為性格內向,孤僻,言語怪異,不愛交際,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經常沈溺於思考,也可能沈迷於研究壹些純理論的問題。他們回避競爭的場合,對他人漠不關心,而且獨來獨往。患有這種人格障礙的大學生能夠適應孤獨的環境,甚至在學業上取得優異成績;但在擁擠的場合和合作的任務中,往往因為與他人完全格格不入而難以適應,導致極度的不適應。

(3)適應障礙——迷茫、冷漠、有自殺傾向的大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大學生,具有敏感、不穩定的心理特征。進入大學後,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上會遇到壹系列的問題。如何快速調整自己,讓自己盡快適應現在的現實,主動接受幾年大學生活的挑戰,是每個大學生面臨的最實際、最迫切的問題。適應障礙是指適應不良引起的心理障礙。其主要表現為失落、冷漠和自殺。

失落感主要是指大學生在壹個事件發生前後的感受和評價的強烈反差所形成的壹種內心體驗。大學生剛入學時,往往對生活充滿希望,覺得進了大學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壹切。但是隨著現實生活的發展,發現生活的本來面目並不像想象中那樣充滿浪漫情懷。這種現實對於思想還比較片面,人生經歷比較順利,正處於青春躁動期的大學生來說,是始料未及的。這樣很容易導致心理失衡。他們突然從希望的塔尖跌落到失落的谷底。剛開始可能還有上升的信心,但是總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弱,覺得自己和環境都很難改變。所以我可能會幹脆放棄所有的努力,在感情上經常會陷入抑郁和猶豫。

大學生的冷漠也是普遍現象。它有很多表現,像往常壹樣“沒什麽意思”“沒什麽意思”。似乎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麽值得為之努力的東西。進壹步分析,這種現象其實是缺乏對自己存在的意識,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麽,不知道自己為什麽活著。壹方面,現代社會信息量急劇增加,大學生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和無力。身處大都市,孤獨感加重,個體失去了與他人的共情,於是冷漠;另壹方面,通過激烈競爭進入高校的學生,突然失去了目標,無所適從。另外,如果妳沒有處理好人際關系,對自己的專業不感興趣,就會心灰意冷,覺得很無聊。

失落和冷漠的壹個主要原因是失去目標。在進入大學之前,上大學已經成為很多中學生的第壹個夢想。當他們夢想成真,從狂喜中冷靜下來的時候,如果沒有及時設定新的目標,或者未來的目標沒有吸引力,他們會覺得生活平淡,無聊,無助。重新崛起需要強大的動力,而人往往是惰性的,很容易抑郁,以對人對事的冷漠來維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如果這種情況發展到極端,很可能會誘發自殺的念頭甚至行動。

嚴格來說,自殺不是壹種心理疾病,而是壹種挫折後緊張狀態下的自我毀滅行為。毫無疑問,自殺與心理壓力密切相關。據調查,大學生的自殺率在同齡人中較高。在大學生活環境中,造成挫折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學業失敗(成績不理想,考試不及格等。),失戀,學業競爭壓力,人際關系緊張,專業不理想,畢業分配不理想。此外,由於嚴重疾病或身體缺陷,他們無法勝任學習,在學習和生活中感到困難,容易產生挫折感。這些挫折是誘發大學生自殺行為的主要因素。絕望產生於挫敗感,自殺成了擺脫這種情緒的手段。然而,僅憑這些並不能完全解釋大學生自殺現象。還有壹個對挫折的容忍度問題。當壹個大的挫折落在壹個挫折承受力低的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抑郁孤僻的人,自殺的悲劇更容易發生。挫折和自殺之間的關系將在下面的章節中詳細討論。

在這壹節的最後,值得壹提的是,心理障礙,尤其是神經癥和人格障礙的診斷是壹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所謂劃分正常與不正常的標準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而且正常和不正常的區分也受壹定的文化環境影響。在某個範圍內看似不正常的事,在另壹個環境下卻令人驚訝。所以精神疾病的診斷是很難的,最好不要盲目的自我診斷,自我下結論。看到書上寫的壹些癥狀就去包庇自己,危害極大。如果妳真的發現妳有壹個無法解決的問題,妳應該咨詢專家或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