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心理營養

心理營養

壹句話推薦

想要孩子茁壯成長,不僅需要身體營養,更需要充足的心理營養。

作者簡介

本書作者林,是美國心理咨詢與臨床咨詢博士,著名親子專家。從事心理教育咨詢工作25年,接觸了大量兒童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的案例。林蔡文博士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結合自己的工作和育兒經驗,她提出了“心理營養”的概念。通過這壹理念,她還與數十萬家長互動,幫助他們解決育兒問題,受到家長的廣泛好評。

音頻簡介

在《心理營養》壹書中,作者用生動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語言,為我們生動地解釋了心理營養的概念,同時讓我們知道如何更好地幫助不同氣質的孩子,發揮他們的優勢,彌補他們的劣勢;同時也明白了孩子為什麽會有問題行為,發現後應該如何處理。最後,我們知道,要幫助孩子健康成長,不僅要給孩子提供身體上的營養,更要給孩子充足的心理營養。

妳會聽到

1,什麽是先天氣質?孩子的先天氣質類型主要有哪些?

2.如何根據學生與生俱來的氣質,因材施教?

3.孩子問題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什麽?

4.為了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麽心理營養?

這本書裏的金句

1,無條件接納的基礎是信任孩子,無條件接納的渠道是尋找行為背後的原因或情緒。

2.如果壹個孩子從小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他會在以後的生活中不斷尋找,導致各種情況,直到找到曾經缺失的心理營養。

3.好的爸爸媽媽關系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4.孩子安全感的基本來源主要取決於母親或主要照顧者的情緒是否穩定,爸爸媽媽的關系是否和諧、穩定、安全。

推薦閱讀

題目:心理營養

出版社:上海科學院。

1

大家好,本期要為大家講述的書是《心理營養學》。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競爭日益激烈。為了讓孩子長大後在社會上出人頭地,從出生開始,父母就開始為他們規劃未來——做營養餐,買補品,讓孩子擁有健康的身體;報早教,學特長,花很多錢找老師壹對壹輔導。我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多數家長認為,只要孩子身體素質和智力發育好,就會有美好的人生。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孩子,即使考上了名校,卻因為生活不能自理而輟學;有的孩子成績優秀,卻因為壓力太大而患上抑郁癥;還有的孩子因為不服父母管教,甚至離家出走,和父母關系不好。這是怎麽回事?歸根結底,很可能是因為父母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過於註重孩子智力和身體素質的發展,而忽略了對孩子心理素質的關心。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是壹樣的。在不同的階段,孩子需要用不同的配方補充食物營養。同樣,在孩子發展的不同階段,也需要不同階段的心理營養。如果壹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沒有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那麽他可能會出現壹系列的性格、行為、人際關系方面的問題。每個孩子都像不同品種的樹苗。只有采用正確的培養方法,孩子才能茁壯成長,我們也需要關註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當孩子出現行為問題時,我們不應該粗暴地壓制,而應該用科學溫和的方式引導。

那麽,如何才能根據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為其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呢?面對孩子的各種越軌行為,如何幫助孩子改正?為了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麽心理營養?看完《心理營養》這本書,妳會找到答案的。

本書作者林,是美國心理咨詢與臨床咨詢博士,著名親子專家。從事心理教育咨詢工作25年,接觸了大量兒童心理治療和家庭治療的案例。林蔡文博士也是四個孩子的母親。結合自己的工作和育兒經驗,她提出了“心理營養”的概念。在本書中,作者將理論與案例相結合,告訴我們如何根據氣質類型因材施教;怎樣才能在不傷害孩子的情況下,幫助孩子改正越軌行為?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我們應該給孩子哪些心理營養,幫助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說到這裏,妳壹定想知道這本書的具體內容吧?趁還來得及,我們馬上學習吧。

在這本書裏,作者告訴了我們很多解決育兒問題的方法。我們先討論壹下孩子有哪些先天氣質,如何結合孩子的氣質類型因材施教。然後,學習如何更好地幫助孩子調整和糾正行為問題,提高產後護理質量;最後,我們來看看如何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讓他們的生命成長,綻放得淋漓盡致。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隨林博士的腳步,學習如何因材施教,給孩子足夠的心理營養,關愛孩子的健康成長。

2

在很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中,我們會看到這樣的情況。老大聰明懂事,學習成績也很好,而老二調皮搗蛋,教育他也沒用。為什麽會這樣?其實問題不出在孩子身上,出在父母身上。因為我們默認所有的孩子都是壹樣的,我們用同樣的方式教育兩個不同的孩子,恰好符合老大的性格特征,所以老大成長的很好。但是同樣的方法不適合老二,老二不如老大。

其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與生俱來的氣質。如果孩子們想要茁壯成長,我們不能用同樣的方式教育所有的孩子。在選擇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之前,首先要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

什麽是先天氣質?是孩子從出生就有的壹種人格傾向。

著名心理學家傑羅姆?卡根教授曾經做過這樣壹個實驗。他把嬰兒單獨留在椅子上,然後讓他們做壹些新的事情,比如聽氣球爆炸的聲音或者聞酒精棉簽的味道,這些嬰兒以前從未接觸過,然後觀察嬰兒的反應。

他發現壹些嬰兒反應激烈,哭鬧、踢腿或用力揮舞手臂;有的反應很安靜,偶爾會動壹下,但完全沒有反應過度;其余嬰兒的表現介於這兩種情況之間。這個時候父母的教養對寶寶的影響還是很小的,所以對新鮮刺激的反應幾乎都是先天氣質帶來的自動反應。如果想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可以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每次看到新玩具或陌生人時的表現,或者孩子與其他孩子的互動等等,從而做出判斷。

孩子有哪些氣質類型?主要有四種類型,即樂觀型、憂郁型、激進型和冷靜型,每種類型都有不同的典型表現。

快樂的孩子最在乎關系,有人際交往的優勢。他們感情豐富,富有同情心,最在意人際關系。同時,他們愛自得其樂,渴望別人的肯定、贊美和認可。他們性格最大的特點就是習慣用樂觀的眼光看待事物。缺點是自律能力差,有時候會因為壹些突發情況而忘記對別人的承諾。

憂郁的孩子,感情細膩深刻,是天生的完美主義者。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敏感脆弱,感情細膩深刻。這種類型的孩子會比其他孩子產生和感受到更多的情緒,然後陷進去。

激進的孩子勇敢執著,容易成就。這類孩子最明顯的性格特征就是目的性強,意誌力強。只要他們定下目標,就會全力以赴,有時甚至會不擇手段去實現,所以他們也非常容易成功。但是,壹旦是非觀念出現偏差,它們的破壞力將是巨大的。

沈穩的孩子謹慎,思維能力強。他們天生謹慎,溫柔穩重,善於思考,情緒穩定,不易受外界幹擾。但也正是因為謹慎,他們做事比較慢,比別人需要更多的時間準備和思考。

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我通過觀察了解孩子的先天氣質,我該如何根據孩子的先天氣質來調整自己的育兒方式?”

首先要讓孩子在優勢中發展,在劣勢中學習。

先天氣質是孩子生活的自然背景,沒有好壞之分。要註意每個孩子的特殊優缺點,因材施教。很多父母總是習慣於關註孩子的缺點,以為只要孩子彌補了自己的缺點,就會成為壹個完美的人。但是,壹味的關註缺點,忽視優點,不僅不會讓孩子成長,反而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所以家長要鼓勵孩子發展自己的優點,讓孩子獲得更多的價值感和自我肯定,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讓孩子在以後的生活和工作中運用這些優點。同時,對於孩子的不利,也要保持壹種接納、平和的態度。孩子就像不同種類的樹,各有各的特點,人無完人。正是因為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孩子才成長為有自己獨特個性和魅力的人。

其次,不要隨便給孩子貼標簽。我們了解了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之後,再相應的調整養育方式就好了。沒必要告訴孩子爸爸媽媽覺得妳是什麽品質,也沒必要用固定的眼光看著他。

因為壹旦妳告訴孩子這些,就相當於給他貼上了壹個標簽。父母如何對待孩子,會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所以給育兒貼標簽是本末倒置,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最後,家長要根據孩子的氣質類型,給孩子最合適的教育方法。這也是壹個錯誤。面對家長的批評,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反應。比如樂觀的孩子可能不會有太大的反應,因為他們對壹切都更樂觀,更看重自己優秀的壹面;而憂郁的孩子會在心裏,久久不能過去;激進的孩子會自我反省,直到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頭腦冷靜的孩子會把自己收拾幹凈,不會讓自己被批評所困擾。

所以,面對不同氣質的孩子,家長要采取不同的方法。這和種花是壹樣的。不同種類的花對水有不同的需求。如果我們用同樣多的水澆灌每壹朵花,壹些花可能會開花,而另壹些則會枯萎。和快樂的孩子打交道,父母遇到問題要學會打溫暖牌。與其直接批評孩子,不如告訴他們:“妳這樣做,媽媽會感到很欣慰的。”這樣,用積極的情緒引導孩子會更容易、更有效;而憂郁的孩子,因為他們非常容易陷入負面情緒,所以即使他們犯了錯誤,我們也不要過多地批評他,而是反復告訴他,“妳是個好孩子,但這件事就是不對。”

但是對於激進的孩子,家長要學會放棄控制欲,因為這種類型的孩子非常固執己見,不喜歡別人控制自己。如果父母管教過嚴,會導致孩子產生抵觸和抵觸情緒,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性格問題;冷靜的孩子做事比較慢,所以建議家長不要因為孩子慢就批評孩子,因為孩子會覺得自己沒有得到尊重和理解,反而會變得更加拖拉。

好了,從上面的研究中我們知道,家長要想讓孩子健康成長,就不能用死板的教育方法來對待孩子。而是要通過觀察來識別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了解孩子的優缺點,有針對性地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讓孩子在愉快的氛圍中健康成長,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要讓孩子茁壯成長,不僅要關註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更要關註孩子的後天培養,兩者對孩子的成長影響巨大,缺壹不可。

接下來,為了更好地解決產後護理中遇到的問題,我們將重點關註孩子的問題行為,學習如何從源頭入手,有效地幫助孩子糾正不恰當的行為,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壹些問題行為,比如稍有不開心就會罵人、摔東西;我在幼兒園經常搶小朋友的玩具,也會咬人打架。壹遇到這樣的情況,我們就會很頭疼,擔心孩子以後會走上歧途。所以我們壹發現孩子有這些問題,就想馬上處理,訓斥,打罵,然後看到孩子主要是伺候,就覺得問題已經解決了。

當孩子有越軌的行為時,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制止孩子的行為,讓孩子知道這種行為是不提倡的,但是要溫柔堅定。比如孩子在1歲半到2歲半之間,會逐漸養成獨立意識。他在探索世界的時候會有壹些“不給糖就搗蛋”的行為,比如把食物撒得到處都是,出於好奇把東西往嘴裏塞。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溫和而堅決地制止他。謙虛是指我們的語氣,不喊不兇,堅定則代表我們的原則和底線。我們可以盡可能的滿足孩子的好奇心,但是壹定要對壹些危險的、越界的行為堅決說不。

另外,作者告訴我們,僅僅停止剛才的問題行為是不夠的。就像孩子發燒了,我們馬上給孩子吃退燒藥,卻不去醫院診斷發燒的原因。問題行為也是如此。如果只是抑制表面的行為,而沒有找到行為背後的原因,是不可能真正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的。

家長要重視孩子行為問題的來源,然後從源頭入手解決問題。孩子問題行為的基本成因是什麽?壹般來說,壹種情況是孩子渴望得到父母更多的關註,另壹種情況是孩子內心有太多無法解決的負面情緒,導致他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

首先我們來看第壹個原因,孩子渴望得到父母的關註。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個體的行為偏差往往是對讓自己感到無能為力的情境的反應。這種反應是向周圍人發出的壹種變相的求助信號,以引起別人的註意。比如有的孩子要讓父母盯著寫作業。壹旦父母離開,孩子就會分心,在作業本上亂塗亂畫,或者直接離開座位。有愛和父母對著幹的孩子。父母越是說不,孩子就越是不得不去做...

這種情況看起來是孩子調皮不聽話,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在尋求父母更多的關註。他調皮行為的潛臺詞是“妳應該多陪陪我”。

如果孩子的行為問題隨著父母的陪伴越來越多而明顯減少,那壹定與缺乏關註有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盡量減少在外面的時間,多陪陪孩子。而陪伴不僅要註重時間,更要註重陪伴的質量。多和孩子互動,比如和他們壹起玩壹些親子遊戲,或者和他們壹起做壹些家務。當孩子感到被關註時,他們不會依靠不恰當的行為來尋求關註。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原因。孩子的行為問題是因為心裏負面情緒太多,無法解決。有的家長可能會想,“孩子每天睡覺玩耍能有什麽煩惱?他哪來的負面情緒?”

其實孩子是很敏感的。生活中很多在大人看來不起眼的瑣事,都會導致孩子產生負面情緒,比如被老師批評,或者和朋友發生矛盾。但是,導致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兩個主要因素是父母之間的情緒狀態和父母對孩子的態度。父母關系不好,經常吵架或者冷戰都會讓孩子缺乏安全感,導致他情緒不穩定。因為孩子很愛父母,所以看到父母吵架,也會受到父母負面情緒的影響,感到無能為力。另外,他自己遇到感情問題,也不敢主動找父母傾訴。相反,他把它放在心裏。時間長了,就會出現情緒導致的行為問題。另外,父母對待孩子的方式簡單粗暴,比如,亂批評孩子,控制欲太強等。,這也會導致他們內心產生太多的負面情緒。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這些情緒,所以當他們承受不了的時候,就會跟著本能走,用最原始的方式發泄,比如哭鬧、摔東西,甚至可能會傷害到自己或他人。

處理情緒引發的問題行為,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多玩耍。因為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會蹦蹦跳跳,大喊大叫,有助於發泄情緒。但是,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註意家庭氛圍。壹方面與伴侶建立和諧的關系,另壹方面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讓他在充滿愛的環境中感受到關心、接納和重視。

好了,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知道,為了幫助孩子處理問題行為,我們需要表明態度,在行為發生時,溫和而堅定地對孩子說不。之後,我們要尋找行為背後的深層次原因,看看孩子是想要我們的關註,還是有太多的情緒要發泄。只有從源頭上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才能真正幫助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如果把孩子比作樹苗,解決孩子的行為問題,就像給小樹修剪、除草、殺蟲。另外,家長要註意給小樹“施肥”,這也是我們之前提到的。孩子必須從父母那裏獲得足夠的心理營養,才能真正茁壯成長。

最後,我們來看看,我們需要給孩子什麽樣的心理營養,才能讓他們的人生成長,綻放最大的光彩。

孩子就像種子。種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陽光、土壤和空氣,孩子不僅需要身體營養,更需要心理營養。而且心理營養和身體營養是壹樣的。在孩子成長的不同階段,最渴望的心理營養是不壹樣的,所以在孩子的不同階段,要註重給孩子最需要的心理營養。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孩子在其他時間不需要這些營養呢?當然不是。對於壹個孩子來說,這些心理營養物質隨時都可以幫助他成長,但是在壹個特定的孩子成長周期中,如果這些營養物質能夠得到適當的補充,孩子會更有效地發展出穩定的性格和能力。

應該給孩子什麽心理營養?主要有五個方面,即無條件接受;讓孩子確認“此時此刻,我是妳生命中最重要的”;安全感;肯定,表揚,認可,還有學習,認知,榜樣,也就是說要做孩子學習的榜樣。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孩子在不同成長階段最渴望的心理營養。

第壹個心理營養是無條件接受。所謂無條件接受,就是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根據孩子的發展階段,接受他目前的狀態。尤其是對於剛出生的孩子,無條件的接納更是重要。是我們給孩子人生的第壹份心理營養。這是為什麽呢?剛出生的孩子,他們不會說話,也沒有生活能力,只能靠哭來表達需求,只能依靠父母。所以,如果我們不能接受孩子,看到孩子哭,我們會覺得很煩,甚至拒絕關註孩子的需求。孩子會覺得不被愛,甚至被拋棄,這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傷害。在孩子後期的成長階段,家長也要註意給孩子更多的接納和愛。接受孩子並不意味著接受他的行為,而是告訴孩子,“不管怎樣,妳都是爸爸媽媽的孩子,我們會愛妳,我們會和妳共度難關。”

第二種心理營養是讓孩子確認“此時此刻,我是妳生命中最重要的”。對於0到3個月的孩子來說,從照顧者那裏得到這樣的確認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需要確定世界上有這樣壹個人,“不管多忙,只要需要,隨時可以出現”,這個人就叫“重要的人”。孩子希望重要的人能給他們無條件的接納,他們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從而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有了這種感覺,孩子長大後就有能力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的人際關系。如果孩子在0-3個月的關鍵階段被放在養育者“最重要”的位置,在其他階段,他對父母把他放在最重要位置的要求就不會那麽迫切。否則孩子可能會繼續對父母的愛不滿,無論父母怎麽做,都會覺得父母對自己不夠重視。

第三個心理營養是安全感。孩子最初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於嬰兒期,餓了可以吃奶,不舒服可以得到媽媽的擁抱和安慰。這期間,孩子覺得自己和媽媽是壹體的。隨著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需要和媽媽分開。但是在分離階段,給人安全感也是很重要的。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媽媽需要心平氣和,關註孩子的需求,給孩子壹個充滿愛的家庭環境,對事情積極樂觀,讓孩子感到輕松。當孩子做出壹些挑戰,表達自己的觀點,犯錯誤的時候,要盡量保持寬容、理解、接納的積極心態,這樣孩子才會有足夠的安全感,認為自己可以從容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在最初的幾個階段,孩子需要從與父母的互動中吸收營養。隨著孩子慢慢進入四五歲的階段,開始更加關註外界與自己的互動。所以,這個時候,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心理營養,父母給予孩子的肯定、表揚和認可,是孩子這個時候最需要的。這個時候,來自父親的表揚往往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因為父親是力量的象征,父親的肯定會讓孩子對自己充滿信心。所以,如果父親願意欣賞孩子,用言語和行動表達出來,“妳很棒,爸爸很愛妳”,“爸爸以妳為榮”,孩子也會覺得自己是壹個值得被愛的人,從而建立自信和自我認同。

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五個心理營養,就是在學習行為和獲得認知的過程中,給孩子樹立榜樣。對於壹個六七歲的孩子來說,隨著生活圈子的不斷擴大,他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問題。如何處理與其他孩子的意見分歧,如何與人溝通,如何看待世界,這些都會出現在他的生活中。這個時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榜樣。兒童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來學習和獲得認知。孩子最直觀的榜樣就是父母。父母用什麽樣的態度待人接物,那麽孩子往往就是這樣。所以家長壹定要註意自己的壹言壹行,以身作則。如果妳想讓孩子在家看書學習,那麽妳就不要老是玩手機。如果妳想讓孩子成為壹個積極樂觀的人,那麽妳首先要學會樂觀面對生活。簡而言之,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麽樣的人,那麽我們就必須先做到,這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俗話說,三歲看妳老,七歲看妳老。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孩子三歲時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征,看到孩子未來發展的雛形,從孩子七歲開始,就可以看到孩子成年後的發展狀況和成就。雖然這種說法可能有些誇張,但足以說明我們應該重視孩子在七歲之前的培養和教育。這個年齡階段是為孩子未來發展奠定基礎的重要時期。如果這個時候孩子能得到足夠的心理營養,隨著他的成長,他就能勇敢地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開發自己的潛能,自由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

看到這裏,有的家長可能會問“我的孩子已經長大了,錯過了發育的關鍵期,就沒有辦法補救了?”當然不是。對於壹個孩子來說,心理營養是他壹生都需要的。尤其是那些小時候沒有得到足夠心理營養的孩子,他們會在情緒、行為等方面出現問題,無法發展他原本充沛的生命力。而且,他們會壹直尋找心理營養的缺失,也許是從老師那裏,也許是從他們的伴侶那裏。當然,他們最想要的是從父母那裏獲得心理營養。所以,給孩子心理營養,隨時都可以,亡羊補牢。

接納、肯定、認同、安全感、價值感,都是孩子成長需要的心理養分。有了充足的心理營養,孩子就會變得獨立,敢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同時,他們也會有愛的能力,接受別人的愛,去愛別人,他們自身的活力也會被激活,去過幸福的生活。

好了,今天就到這裏。我們簡單回顧壹下。

面對性格迥異的孩子,如何才能因材施教?怎樣才能幫助孩子糾正問題行為,提高育兒質量?應該給孩子什麽心理營養,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在《心理營養》壹書中,作者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系統地回答了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我們知道,想要孩子健康成長,就要了解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幫助孩子在優點中發展,在缺點中學習,不要給孩子貼標簽,結合氣質類型給孩子合適的。

好了,《心理營養學》這本書就講到這裏。如果有興趣,可以選擇閱讀原著,獲得更多新的體驗。感謝您的聆聽。下次見。

作者:余

錨: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