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壹:寶寶長大了,還是喜歡吮手指。
表現:壹些大壹點的寶寶經常吮吸手指或腳趾,尤其是大拇指。嚴重時,他們的拇指會變形,有些孩子不吮吸手指就睡不著覺。
主要原因:1歲以下的寶寶吮吸手指是正常的。這是因為嬰兒是通過嘴巴認識世界的,手對於大腦還沒有發育完全的嬰兒來說只是壹個外在的東西,而不是自己身體的壹個器官,這叫自我分化。
隨著大腦發育的改善,大部分寶寶會逐漸改變吮吸手指的行為,但大壹點的寶寶還在吮吸是心理問題。如果他們受到了很大的心理創傷,吮吸手指可以起到撫慰的作用。查蔡慧舉了壹個案例:壹位母親為了給6個月大的嬰兒斷奶,把嬰兒留在老家,孩子哭了幾天。後來孩子有了嚴重的吸吮行為。
幹預技巧:分散寶寶的註意力
家長要多和孩子溝通,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另外,可以采取轉移註意力的方法,多和孩子玩,用有趣的玩具逗孩子開心,或者讓孩子幫自己做壹些小事,增加手部活動,逐漸糾正吃手指的習慣。
行為二:寶寶喜歡咬指甲,撕手。
表現:有的孩子非常喜歡咬指甲,以至於把甲床撕裂或者從指尖咬出血來,並且知道咬指甲是不對的或者控制不了。有的孩子還喜歡撕手,只要看到壹點皮就會撕。
主要原因:孩子愛咬指甲,可能是微量元素缺乏等生理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父母缺乏關愛、家庭關系不和諧、孩子抑郁情緒緊張、父母期望過高或學習壓力大等。
幹預技巧:找到心理焦慮的原因,轉移註意力。對於愛咬指甲的孩子,家長要多加註意。他們可以和孩子壹起玩遊戲或出去玩,這對減少孩子的焦慮和糾正咬指甲有好處。另外,要註意正面引導孩子糾正咬指甲行為。比如可以訂立親子契約,避免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而訓斥孩子,否則可能會加重心理問題。
除了心理治療,對於愛撕手的孩子,家長可以讓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補充維生素,減少脫皮現象,有利於減少孩子撕手的機會。
行為三:寶寶易怒,愛發脾氣。
表現:有的孩子很沖動,易怒,稍有不高興就發脾氣,很有攻擊性。有些家長認為這是天生的性格或者情商低的表現,但實際上往往是心理問題。
主要原因:雖然有些寶寶由於先天的神經系統反應,容易沖動,容易發怒,但大部分脾氣大的孩子還是與後天的教育和環境有關。查蔡慧博士舉了壹個案例:1個7歲的孩子,因為脾氣大,進行了心理咨詢。結果查醫生發現,孩子的母親非常固執,獨斷專行,總是打斷父親的講話,甚至故意找借口不讓孩子見鄉下的爺爺奶奶。
幹預技巧:暫時隔離+家長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發脾氣,可以在保證環境安全的前提下,在單調的地方隔離幾分鐘,同時避免任何人安撫。這種冷處理方法對生氣的孩子更有效。另外,家長壹定要反思自己,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樹立壞榜樣,尤其是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註意控制自己的脾氣。
行為四:幼兒園的寶寶過度依賴家人。
表現:3歲以上的孩子對父母或家人還是很依賴的。其中壹個咨詢醫生的患者是壹個3歲的孩子,他壹直像考拉壹樣趴在父親的肩膀上。哪怕是玩最有趣的玩具,也要有爸爸陪著。
主要原因:壹般來說,2歲以下的寶寶依戀家人是很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適應與大人的分離。有些大壹點的孩子有嚴重的依賴性,可能與他們從小就離不開大人有關,比如對孩子的照顧和保護太多,讓孩子覺得壹切都需要大人來完成。此外,幼年(尤其是3個月到1歲之間)失去母親照顧的孩子,可能更容易產生依戀問題。
幹預技巧:讓孩子獨立完成壹件事。
對於依賴型的孩子,家長要逐步培養孩子獨立做壹件事,特別是要讓孩子感受到獨立完成壹件事的成就感。慢慢的,孩子會發現,沒有父母,也有很多有趣的事情。其次,父母離開孩子的時候,不要壹句話不說就偷偷溜走。他們壹定要告訴孩子,說壹定會回來。
行為五:寶寶膽小過度害怕。
表現:孩子有恐懼心理是很正常的,但超出正常範圍的就需要註意了,比如怕黑,看病就以為要打針,或者“學校恐懼癥”。
主要原因:人的恐懼幾乎與身體技能的發展和個人成長經歷成正比。隨著事情和活動越來越多,寶寶經歷的恐懼也會相應增加。壹般來說,對疾病、死亡、孤獨、黑暗和想象中的怪物的恐懼在4歲時達到高峰,6歲後開始下降。能否及時克服恐懼,與孩子從父母那裏獲得的安全感密切相關。
幹預技巧:理解孩子的恐懼,安撫+說明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經常把想象和現實混為壹談。大人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和安慰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嚇唬孩子。對於不會表達的孩子,可以摟抱、輕拍、輕聲安慰,減少恐懼;對於能表達自己的孩子,家長要鼓勵他們說出來,在安慰他們的同時適當向他們解釋道理,比如為什麽會黑。
行為六:寶寶有退縮行為。
表現:有些孩子顯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兒園後,經常壹個人坐著,不跟其他孩子玩,甚至不參加做操等集體活動,不跟人說話,不回答老師的問題。
主要原因:退縮行為壹般出現在孩子面對陌生環境的時候。心理學表明,他們認為自己無法克服所面臨的艱難險阻,擔心在同齡人、老師或父母面前出醜,是壹種自我保護行為。退縮行為可能是先天適應能力差造成的,但也與教養方式不當有關。有些家長從小就拒絕讓孩子和其他孩子交往,或者過分照顧和遷就,會造成孩子適應能力差。
幹預技巧:多帶孩子參加社交活動。
家長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和其他孩子壹起玩耍、做遊戲,多和孩子壹起參加社交活動,讓孩子適應公共場所的活動。家長和老師要幫助退縮的孩子克服孤獨感,適應外部環境,在朋友之間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行為7:寶寶挑食或厭食。
表現:有的孩子長期食欲不佳,或者嚴重挑食、偏食。這樣的孩子通常比較瘦,容易感冒、腹瀉、營養不良。
主要原因: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厭食主要是疾病和身體原因造成的。其實心理也是導致孩子厭食的三大因素之壹。挑食、偏食是兒童心理障礙的典型表現。如果孩子在飯前或飯中出現緊張、焦慮、抑郁、睡眠不足或疲倦,以及食物感官性狀的不良刺激,也會產生厭食心理。
幹預技巧:營造愉快的就餐氛圍
除了帶孩子做全面檢查,治療身體疾病,還要註意幹預孩子的心理。當孩子不想吃飯時,壹定不能打罵、強迫、懲罰或哄騙。他們要認真分析兒童厭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誘導、暗示、鼓勵的方法,壹定要創造愉快的飲食環境。
行為八:寶寶愛拔自己的頭發。
表現:有的孩子喜歡自己拔頭發,比如眉毛、睫毛、頭發等。,而且經過大人反復勸說也無法改善。
主要原因:兒童拔毛癖多是由於兒童與家庭或在學校的心理沖突引起的,如親子關系不好、教育方法不佳、人際交往不暢、學習壓力大等。,產生情緒上的焦慮和抑郁。
幹預技巧:找出焦慮的原因並加以改善。
首先要搞清楚孩子焦慮緊張的問題。父母要多和孩子溝通,改善親子關系,改變造成孩子問題的教育方式,像朋友壹樣和孩子聊天,鼓勵孩子和父母說話,多組織親子活動,在促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分散孩子的註意力。
行為9:兒童夾腿綜合征
表現:兒童可將雙腿並攏或相互交叉內收或用桌椅角摩擦外陰,而女孩經常上下摩擦雙腿,導致臉紅、瞪著眼睛、額頭或全身出汗。孩子經常睡覺,剛睡醒或者壹個人玩。每次持續幾分鐘,發作次數不等,可以壹天幾次,也可以幾天壹次。
主要原因是:有些孩子因為家庭關系緊張、母愛缺失、歧視等,在情感上得不到滿足。,又沒有玩具可玩,於是通過自身的刺激尋求發泄,產生夾腿動作;還有的是偶然摩擦產生快感後形成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