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海(1937八月13 -2020四月11)出生於上海。中國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原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原中國音樂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65438-0950開始學習琵琶等樂器,加入上海廣播電臺業余民族樂隊。1954年師從琵琶演奏家、浦東派傳人林石城。1957,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琵琶專業。1960,提前畢業留校任教;同年《馬蘭花開》被改編,從此開啟了他的音樂創作之路。65438-0970在中央樂團擔任琵琶獨奏。1972年參與創作中國第壹首琵琶協奏曲《草原上的小姐妹》。1975第壹次表演了他改編的琵琶獨奏《十面埋伏》。1976在新聞紀錄片《中國訪美》中飾演十面埋伏。
1979,與指揮小澤征爾和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出。1981年與柏林愛樂樂團合作演出,成為第壹位與該團合作的中國音樂人。1983至今,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副院長。1984年創作琵琶獨奏系列《人生》中的《天鵝》《老男孩》等作品。1989年以琵琶《十面埋伏》獲得國內首個金唱片獎。2004年,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在海南召開。2007年獲第三屆高校名師獎。2019年獲得第八屆華樂論壇優秀民樂教育家。
2020年4月11日,劉德海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中文名:劉德海。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上海
出生日期:1937八月13。
死亡日期:2020年4月11。
職業:琵琶演奏家、教育家、作曲家
畢業院校:中央音樂學院
主要成果:1989中國首屆金唱片獎。
2007年,高校教學碩士三等獎。
2019第八屆華樂論壇暨新藝杯優秀民族音樂教育家。
代表作品:《十面埋伏》《草原小姐姐》《天鵝》《老男孩》。
人物體驗
1937年8月13日,劉德海出生於上海,祖籍河北滄縣。65438-0950開始學習琵琶、二胡、三弦、長笛等樂器;同年加入上海廣播電臺業余民族樂隊。
65438-0954師從琵琶演奏家、浦東派傳人林石城。1957考入中央音樂學院琵琶專業。除繼續師從外,還師從無錫學派曹安和、王學派、平湖學派楊大軍,並師從古琴演奏家學習古箏、班卓琴和低音大提琴。
1960,提前壹年畢業留校做琵琶老師;同年,在上海第壹屆全國二胡與琵琶教學交流會上,首次演奏了作曲家盧紹恩作曲的琵琶樂曲《瑯琊山五壯士》,在傳統音樂的內容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促進了現代琵琶演奏藝術的發展;同年,改編歌曲《馬蘭花開》後,開始音樂創作。1964年,馬丁作曲的《遠方的客人請留步》被改編成琵琶曲。
65438-0970,中央樂團琵琶獨奏。1972年與吳祖強、王雁橋合作創作了中國第壹首琵琶協奏曲《草原上的小姐妹》。1975第壹次表演他改編的琵琶《十面埋伏》。
1976參加中央新聞電影制片廠制作的新聞紀錄片《中國藝術團訪美》,演奏改編的琵琶《十面埋伏》5分鐘。
1979年,劉德海與指揮家小澤征爾、美國人波士頓交響樂團合作演奏了《草原上的小姐妹》。2月3日至5日,1981,與指揮家黃怡君、柏林愛樂舉行音樂會,演奏了其中兩首琵琶協奏曲《小姐妹》。劉德海也成為第壹個與該組合合作的中國音樂人。
1983至今,中國音樂學院教授、副院長。1984年創作琵琶獨奏系列《人生》中的《天鵝》《老男孩》《春蠶》。1985年,他創造了秦武士和童年生活。
1989年獲中國首個金唱片獎,獲獎作品為琵琶獨奏《十面埋伏》。1996至2000年創作了琵琶獨奏作品《田園篇》的“鄉土風情”系列,包括《郊遊》、《磨坊》、《紡車》、《紡車》、《雜耍》、《不倒翁》、《木鴨》、《風鈴》等。
2004年6月5438日+2月65438日+7月,劉德海琵琶藝術國際研討會在海南召開,這也是第壹次由當代個人舉辦的琵琶國際研討會。2007年獲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碩士三等獎。201110 10月12日,壹場關於琵琶的講座在南京大學舉行。
2016 65438+10月10,劉德海琵琶藝術講座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舉行,現場表演了作品《螳螂與雪人》。2017年4月29日至30日,“劉德海琵琶師生研討會暨音樂會”在鄭州舉行。
2065438+2008年7月,在上海民樂壹廠60周年慶典音樂會上演奏並演唱《瀏陽河》。2019年入選第八屆華樂論壇暨新藝杯優秀民樂教育家,並在頒獎儀式上演奏作品《聽茶》。
劉德海於2020年4月0日114: 25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
主要工作
音樂創作
琵琶創作
傳統音樂的改編
中外歌曲改編
外國音樂的移植
出版音樂集
上述主要著作的來源
踢球風格
播放類型
劉德海最早的音樂教育受到了江南絲竹音樂和江南民間戲曲的影響,進而繼承了他的第壹位專業琵琶老師——浦東學校林石城優美靈巧的琵琶演奏風格。後師從楊大軍、曹安和、孫玉德等人。這些人中,楊大鈞屬於平湖派,曹安和屬於無錫派,屬於王派,而曹安和是劉天華的嫡傳,劉天華又是崇明派的沈兆洲親自教導的。所以江南琵琶的無錫派、平湖派、浦東派、崇明派、王派、劉德海等都有過認真的學習,所以他們的琵琶演奏風格融合了江南派的特點。在他身上,我們看到了王派的莊嚴,平湖派的詩情,崇明派的淳樸,的嬌美,魏中樂的渾厚發音,李的剛勁手形,的渾圓姿態。正是這些特點,集合了眾多家之所長,使劉德海的琵琶演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脫離了流派的刻板印象,摒棄了“壹軌”的演奏方法,與新世紀的現代化、社會化氛圍相銜接,與時俱進。
演奏技巧
劉德海在演奏琵琶方面發展了新的技巧和技術。總結壹下,主要分為左手技巧、右手技巧、雙手配合技巧、特殊聲音四個方面:壹、左手技巧是指按音、繞音、脫音、按音撚、高低音撚弦;二是右手技能,包括反打(大指正反彈、食指正反彈、中指正反彈、無名指正反彈、反輪、輪內弦挑外線)、掃肉、環指抖、山口撥弦、雙劃;三、手配合的手法是泛音(人工泛音、相移高音泛音、復合泛音)、假泛音、相角柔弦、弱奏;四是特殊的發聲技巧,如松弦、打面板、拍手、刺弦、鐵蹄聲、木魚聲等。
軌道範圍
作品中有《青蓮樂府四首》、《瀛洲古曲八首》、《瀛洲古曲快板八首》、《平沙雁》、《漢宮秋月》等。根據資深演奏家範、曹安和、李、楊大軍的傳記改編而成;而《百鳥歸巢》則是根據範的傳記改編而成。
創造性特征
工程概述
從1960開始,劉德海開始了他的音樂創作。壹些六七十年代首演的創作曲目,如《瑯琊山五壯士》、《為黨唱壹首民歌》、《協奏曲《草原上的小姐妹》,都是自己演奏的。他進壹步認識到其在傳統音樂中的文化價值,其中老歌新劇,如《隋晨》、《霸王卸甲》,對傳統音樂進行了重新編排;在宗教音樂方面,劉德海改編創作了《白馬馱經》、《快樂羅漢》、《滴水觀音》等九首寺廟音樂以及地方風土人情。20世紀80年代以來,劉德海的創作進入成熟期,在琵琶獨奏系列生活小品——《秦勇士》、《童年》、《天鵝》、《老男孩》、《春蠶》中,音樂的哲理性得到進壹步強化。田園篇——金夢、壹指禪、天池以開放的心態和對自然的美好遐想,突破了民族音樂的傳統寫法。此外,劉德海還移植了大量西方樂器的練習曲和音樂片段用於琵琶訓練。例如,他移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