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低。從出生開始,壹切都由父母操持。當他們遇到壹些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時,他們不知道該怎麽辦。特別是當他們試圖做好壹件事的時候,因為某種原因失敗了,他們覺得上帝是不公平的。為什麽我付出了那麽多卻壹無所獲?為什麽我做任何事只要想做好都失敗?。。。。
2.現在的社會缺乏精神寄托太現實了。真正理解妳,能同甘共苦的朋友太少了。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待在家裏,短信少了,電話也少了,和以前很好的朋友感情也淡了。。。。有人可能會說,他認識很多人,但那些人只是認識而已,擦肩而過就成了陌生人。每個人都需要壹個能活在妳心裏的知己。在妳迷茫無助的時候,他會是妳最好的精神良藥。無論何時何地,妳都會覺得自己不會孤單,因為真的有壹個人會壹直在。。。。在妳身邊。但現實中,妳不能說不,但往往沒有妳想象的那麽完美。
沒有理想,沒有目標,沒有追求的大學,太安逸了,安逸的就像掉進了地獄的19層,慢慢的就麻木了。再好的孩子,每天都在想著逃課,想著明天好好學習。其實他知道,明天,他還是會對自己說同樣的話,還是明天。。。。。但是我永遠不會像我說的那樣努力學習。也許是周圍環境的原因,大家都不學習,沒有壓力。比如說,如果高三是地獄,那麽大學絕對是天堂。同時也是壹個地獄,墮落的目的地。周圍的壹切,似乎都與自己無關。如果出了問題,妳無法適應。但骨子裏想出人頭地,看看現實中的自己,壹事無成。然後再看看身邊那些成功人士,可能是以前的同學,也可能是朋友,就覺得活著真沒意思。。。。?
畢竟還是沒有壹個好的心態去面對各種現實。。。。。有時候我覺得如果每個人都有江希豪(電視劇《學神》裏那個幫助最差的學生重新找到人生方向,和他們壹起沖進重點大學的老師)就好了。。。。。。可惜,這輩子,下輩子,我是不可能遇到的。。。。。
大學生自殺率是萬分之四。
近年來,很多高校都傳出了大學生自殺的消息。據《北京青年報》報道,僅1995壹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學生(包括研究生)自殺。在今年2月20日、22日、27日和3月不到10天的時間裏,某大學連續發生4起自殺事件。除了第二個是員工,其他三個都是學生,包括壹個本科生和兩個研究生。有人驚呼大學生自殺具有暗示性和傳染性。據統計,目前我國大學生自殺率已達萬分之四。雖然這個比例還不如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自殺率是七到八萬分之壹),但足以引起全社會的關註。因為悲劇並沒有就此結束。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系教師陳使用“自殺態度問卷”,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對1,010名大學生的自殺想法和態度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65,438+00.7%的學生有自殺念頭。
北京聯合大學信息學院的學生程小龍在北京的四所大學發放了200份問卷,專門調查大學生自殺的情況。在189份有效問卷中,近三分之壹的受訪者承認自己有過自殺的念頭。
是什麽原因導致這些青年學生選擇了死亡?
有人總結,心理障礙、身體疾病、學習就業壓力、情感挫折、經濟困難、家庭變故是導致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原因。南京大學生心理危機幹預中心的壹項調查顯示,戀愛挫折和學習壓力分別占大學生自殺原因的44.2%和29.8%。強調高校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咨詢和疏導。比如,按照國際慣例,每1000個大學生就應該有壹個輔導員,而在中國,5000個大學生是不能有輔導員的。
具體的激勵措施不是根本原因。
在我看來,心理障礙、身體疾病、學習就業壓力、感情挫折、經濟困難、家庭變故只是大學生自殺的具體原因,而不是最根本的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什麽?坦白說,我們的文化出現了偏差。如果不對我們的文化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有效的調整,那麽即使有再多的心理咨詢師,即使100大學生有壹個心理咨詢師,也是無濟於事的。原因很簡單。當壹種疾病流行時,再多的醫院,再多的醫生也只能起到治療和搶救的作用,而不能控制疾病的發生和傳播。控制疾病發生和傳播的最好方法是建立有效的疾病預防體系。與歐美人不同,中國人不能夠大方、從容地去看心理醫生,接受心理咨詢。壹個人壹旦被發現去了心理咨詢室或心理診所,就可能被周圍的人視為有問題的、不正常的人,對他的就業、升遷、戀愛、交友等都會產生嚴重的影響。這是中國的民族習慣造成的,短時間內無法改變。其實很多大學設立的心理咨詢室都是空的,沒有效果。所以我們提倡心理咨詢,但至少在短期內,不要對其抱太大希望。
東方文化的精髓:善如水
每種文化都有其調節機制。尤其是中國文化,作為世界上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化,有著完善的調節機制。中國文化的調節機制是什麽?簡而言之,就是剛柔並濟,陰陽互補,張弛有度,進退有度。這種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它的韌性和靈活性。比如儒家文化是壹種“進取”的文化,是壹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文化,是壹種非常功利的文化。這種文化培養出來的人,往往具有壹種剛性,強烈的進取精神,堅強的意誌,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也有壹種不可抗拒的出人頭地的想法,或者說成名的想法。這種文化的缺點是剛性大於柔性,有緊張沒有放松,不知道退縮。它的特點就像壹座山。它的險峻、堅定和堅韌令人尊敬,但它過於堅實,缺乏靈性和不妥協,難以避免被傷害和毀滅的命運。儒家文化的這種先天不足,由道家文化來彌補。道家主張“無為”。當然,這種“無為”不是什麽都不做,不是永遠什麽都不做,而是有所為,有所不為,量力而行,有所不為。這是壹種靈活的文化。其特點如水。水的最終目的是流向大海,其進取性毋庸置疑。但如果前面有峰,沖不過去,就會拐個彎,迂回前進。它不會咬緊牙關往前撞。不會受傷的。所以古人說:“善如水。”水文化培養出來的人,往往具有進取精神,懂得適當的妥協、迂回和退讓;它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儒道互補的中國文化是壹種非常成熟的文化,世界上沒有其他文化能夠達到這樣剛柔相濟的境界。所以有學者非常有信心,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最終會向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靠攏。以“西部牛仔精神”為核心的美國文化,是壹種“進取”的文化,往往只知道不放棄。這種文化有利於工業化和現代化,但對於後工業化和後現代化的諸多問題,卻很難拿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中國的醫學、氣功、武術、書法、繪畫、文學、語言、戲曲、烹飪、茶道、哲學、禪宗等。是剛柔並濟、陰陽互補、有弛有進有退的壹系列精神文化,越來越受到美國人的喜愛甚至崇拜,就是最好的證明。
“剛性文化”讓人疲憊不堪。
不可否認,中國傳統文化有其固有的缺點。儒家文化對個體需要、自然科學和物質利益的漠視,道家文化的被動和懶惰,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工業化和現代性的建設。所以改革開放30年來,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總體上是負面多於正面,摒棄多於弘揚。甚至有人把中國的傳統文化歸咎於中國百年來落後挨打的歷史。30年來,中國城市裏大受追捧的不是我們所擁有的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而是被港臺文化篩選過的美國文化。這種文化與儒家“剛性大於柔性,張力不放松,知而後不退”的文化形成了壹種怪誕的結合,其不成熟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永不放棄”、“永不言棄”、“永不服輸”成了使用頻率最高、最受推崇的流行詞匯,而“妥協”、“退讓”、“等待”、“放棄”往往成了保守、落後、平庸、無能的代名詞。只知道有進步,不知道有後退;只知道有贏,不知道有輸;我只知道拿,不知道放棄。我只知道堅定,不知道柔軟。這是壹種高度競爭、功利、尊貴的文化。在這樣的文化環境下,壹個城裏人的人生目標往往鎖定在最好的幼兒園,最好的小學,最好的中學,最好的大學,然後找壹份最體面,收入最高的工作,找壹個最合適的伴侶,建立最富有的家庭,過最幸福的生活,然後生下最聰明的孩子,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兒園...很多人都在努力尋找這壹系列的“最”字。
現在很多大學生很大程度上都是被這種文化熏陶、灌輸、培養的。我把這種文化稱為“剛性文化”。這是壹種不知疲勞的文化,但本質上,這是壹種最容易疲勞的文化。過度疲勞意味著骨折和死亡。大學生自殺,就是這種不懂得退縮,不懂得迂回,不肯妥協的“僵化文化”的結果。如上所述,選擇自殺的大學生中,有44.2%是因為愛情受挫。他們不明白,愛情可以等待,可以選擇,甚至可以放棄。他們接受的“僵化文化”告訴他們,壹定要得到他(她),得不到就寧願去死。
“指標文化”迫使欺詐成為壹種普遍做法
“剛性文化”是壹種高度競爭的文化。競爭必須有目標,目標的量化就成了“指標文化”。我們現在評價壹個人,大多是通過壹些人為的指標。比如什麽是最好的學生?最常用的指標是考試的分數;什麽是最好的老師?最常用的指標是學歷、職稱、論文、科研項目、獲獎水平和數量等等。今天的大學校園,其實就是被這種“指數文化”所籠罩和控制的。其實有指標就有造假。因為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目標。如果人人都能達標,會制定什麽指標?但很多人都想獲得最大的利益和榮譽,所以養成了造假的習慣,媒體披露的造假只是冰山壹角。造假的結果是,真正有才華、有能力、有貢獻的人,沒有真正的才華和實質性的貢獻,往往無法與擅長公關賄賂的人競爭。這樣壹種真假難辨、良莠不齊的“指標文化”環境,即使是那些有壹定人生閱歷的老教師也難以承受,更何況是那些單純脆弱的大學生。在選擇自殺的大學生中,有29.8%是因為所謂的“學習壓力”。其實學習不應該有壓力,學習應該是壹件快樂的事情。如果我自由地吸收人類的知識和智慧,並用於自己的享受,我能不快樂嗎?其實真正的壓力不是來自學習本身,而是來自考試成績。很多大學生自殺是因為考研失敗,也是因為四六級考試不及格。歸根結底,是“指標文化”害了他們。難道妳考上研究生,過了四六級,連做人的資格都沒有?這個道理很簡單,但是“剛性文化”和由此衍生的“指標文化”讓他(她)無法回想,也不願意回想。他(她)只有壹條通往黑暗的路。
“剛性文化”和“指標文化”已經滲透到我們的大學校園。所以,審視大學生自殺,必須反思和調整我們的文化。要協調好“剛性文化”和“柔性文化”,“指標文化”和“非指標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