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批評不起作用——孩子犯錯,上帝原諒。父母之所以不能原諒孩子,很可能是因為孩子離上帝太遠了!每個人都會犯錯,但在現實中,只有犯錯的孩子可能更容易招來批評。為什麽?因為孩子經常犯錯?不要!因為孩子太小不懂事,容易犯錯?不要!因為我們父母的目光總是跟隨著孩子的身影。是啊!基本上所有孩子的行為都逃不過父母的控制。當她不小心摔倒在地上的時候,她媽媽會說:“真不小心!”如果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會有聲音:“妳看,妳怎麽考得這麽差?”不小心丟了東西,會有聲音說“妳怎麽了?妳總是健忘。”對於剛剛遭受打擊的孩子來說,他們還沒有從悲傷、委屈、痛苦甚至羞恥的情緒中走出來。他們經常被暴風雨般的批評所包圍,這讓他們感到很不開心,但他們又無能為力!我只好默默忍受,膽大的可能會說幾句,但會招來更多的責罵,受了委屈可能會抽泣。哦!這就更慘了,家長會喊“妳哭什麽?沒什麽好哭的!”有沒有想過?為什麽妳總是從早到晚批評?為什麽經常批評同壹個問題?是因為孩子不聽話嗎?不懂事?問題太多?妳有沒有想過為什麽妳的批評不起作用?有人感嘆,做人難!做女人更難!我相信妳還是想說當媽媽更難更累!我每天去接待室拿我訂閱的雜誌和報紙。值班人員中有壹位老太太,她的孫女放學後經常來這裏。壹天,我像往常壹樣去拿報紙。我進去後,看到小女孩躺在桌子上做作業,老太太正在教她的小孫女:“唉!妳怎麽了?妳的字太難看了!這個重寫,那個得重寫!”他壹邊訓斥,壹邊生氣地用手拽小女孩的手,似乎小女孩用橡皮擦太慢了。而小女孩緊緊抿著嘴唇,眼裏含著淚水,不情願地擦掉了剛剛寫下的字。我好奇地向前看。原來是那種練習生詞的作業。每個單詞都被要求寫很多遍,新單詞是在米字格寫的。我看得出這個小女孩剛剛開始上學。有些字還不錯,有些字真的很醜。它們不是斜掛在米字格上,就是幹脆把腿鉆出來。我心想,怪不得寫成這樣,剛開始!我很了解這位老太太,甚至我還知道她小孫女的名字,鸚哥。所以我說,“別擔心,阿姨,我會和鸚哥說的。”老太太高興地說:“是啊,妳是教育家。請和她談談。”我說,“鸚哥,做作業了嗎?讓我看看!”小女孩似乎還是不高興,悶悶不樂地回答:“哦!”我拿起她的練習本說:“哦!是練習寫新單詞。真的很好。”小女孩好像神清氣爽,就伸出頭和我壹起看她的書。我接著問:“對了,讓我看看妳哪個字寫得最好?”小女孩飛快地看了壹眼,迅速用稚嫩的手指按住其中壹個字。我看到字真的很好,然後問:“哦,哪個字最不好看?”我拖長聲音問。我還沒來得及把所有的單詞寫完,小女孩就迅速從我手裏拿過練習本,迅速擦掉了其中壹個不好的單詞。我贊許地點點頭,說:“鸚哥,我想妳肯定能寫出比這更好的詞來!真的嗎?”小女孩使勁點點頭,很快又在書上寫了壹個字,是那種飽滿不屈的好字。我拍拍她的頭說:“太好了!慢慢來,妳是奶奶就別不高興了!”不到三分鐘,小女孩的表現就完全不壹樣了。老太太詫異道:“趙老師,這丫頭怎麽這麽聽妳的話?”我跟她說:“罵不是最好的辦法!鼓勵比批評好得多。”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對孩子也是如此。
批評作為壹種教育手段,目的是讓孩子知道錯誤的原因,並在以後避免或改正錯誤。
但其實很多家長都有這種經歷。和孩子好好說話講道理是不行的,批評也不行。如果他們著急的話還是不行。不管他們怎麽做,效果都不好!反正就是:說了也沒用,罵了也沒用!打它壹頓,管它壹會兒!現在是家長們重新思考的時候了。孩子犯了錯,該怎麽辦?如何教育孩子?錯了該不該批評?6-18歲發展軌跡及教育方法,每句話都是幹貨!趕緊收藏吧!
1無用的批評我們先來看看父母在批評孩子時的幾個現象和特點。
(1)情緒化的批評
壹旦孩子有過錯,家長壹般會表現出情緒激動,臉色發青,手舞足蹈,喃喃自語,眼睛直勾勾,聲音高分貝,語速快,壹場風波,真是酣暢淋漓!嗯,就是這樣。罵完了,我開心了,平衡了。而妳可能不知道,當妳長大後,費了好大的口舌,大多數孩子都在想:“現在已經壹半了!”“耐心點,很快就結束了!”父母罵孩子的時候,會突然停下來問:“妳懂嗎?”孩子馬上反映:“我懂了!”“記得嗎?”“記住!”“以後會犯罪嗎?”“別鬧了!”這個時候我這麽敷衍只是為了早點結束這場風波。如果有攝像頭,家長可以看看他們的表情和表現,可以說是不忍目睹!而孩子對妳說的話,往往不是背下來的,或者根本不知道妳說了什麽。我只知道壹件事:我錯了,所以妳罵我!就連錯誤帶來的罪惡感和焦慮也隨著批評的轟鳴聲煙消雲散了。因為他們很了解,壹般罵完就沒事了!孩子唯壹做的,唯壹感興趣的,就是等待這種責備的結束!最後的結果是“我口頭上接受不了”,“妳罵妳,我做我的”。妳可以指望這種更個人化的情感宣泄。主觀批評有多大用處?其實很多時候,沈默遠比這樣的批評有效。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理解並接受正確的建議,並在行動中改正。分析和評價壹個斷層應該是非常理性的。在這個過程中,發脾氣是必然的,抱怨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發泄是不成比例的。試想這樣的壹種情感如何贏得孩子的尊重,如何說服他們,如何讓他們服從。
(2)批評甚囂塵上。有時候,我們的父母批評孩子時,聲音慷慨激昂,語速快,大腦活躍,思維跳躍,聯想豐富,上綱上線。比如那是壹件打碗的事情,從中我們可以記起丟了鑰匙,丟了錢,丟了臉(因為考砸了),也可以聊到打架,看電視,打遊戲。總之,只要能記住的東西,都可以像焦平面壹樣回放。可以說,孩子眼皮壹翻,嘴巴壹撇,脖子壹扭,頭壹低,心想:愛怎麽說就怎麽說!不太渴?哼!批評要有針對性,對當前的問題就事論事就好,永遠不要指責這個錯誤,哪怕是舊賬。這種重溫“舊賬”的做法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厭煩、反感和厭惡,而且因為其他事情拖得太多,淡化了當下的主題,主要矛盾也容易被弱化和忽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壹些父母經常在談話時停下來。發生了什麽事?原來我突然忘記說什麽了!我只好自嘲說:“哼,妳看看妳,我都糊塗了!”“試想,這種讓孩子產生厭惡、偏離主題的批評,怎麽可能有利於問題的解決?
(3)批評簡單化。很多時候,孩子犯錯後,家長往往在該批評的時候不批評,在不該批評的時候亂批評。很多家長都遇到過孩子賴床的現象,經常壹邊催促壹邊咒罵,而孩子卻把這當成背景噪音。完全沒有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因為孩子很清楚,如果走路上學遲到,家長壹定會想辦法讓孩子按時到校。有車送,沒車打車。曾經有壹位家長問我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麽辦。我說很簡單。如果妳不在乎他,那就結束了。如果妳遲到了,學校自然會批評他。就是因為妳有各種辦法阻止他遲到,是承擔孩子賴床後果的擋箭牌,所以他才自信從容的賴床。罵他有什麽用?像這樣的案例很多,就是家長只對現象進行批評,而沒有采取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
(4)批評有很多時候是不耐煩的。孩子甚至沒有意識到錯誤正在來臨或者已經來臨,也無法深刻認識到錯誤會帶來什麽後果。我們的父母已經不耐煩了,也不會打,壹般都是用眼,用嘴,甚至用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而且,“不太懂”!犯錯是正常的,第壹次經歷壹件事犯錯就更正常了!但是父母沒有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經歷錯誤,嘗試挫折。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麽錯,批評和指責接踵而至。這種急於求成、急功近利的批評,往往會扼殺孩子的創造力,限制孩子的發展。
為什麽很多孩子對學習缺乏興趣?正是因為父母在學習活動中過早的幹預、過度的幹預、頻繁的幹預、瑣碎的評價、莫名其妙的批評,才使孩子產生了恐懼、厭倦、逆反的心理。
2什麽時候批評當孩子第壹次犯錯的時候,妳只需要告訴他為什麽錯了,怎麽做才是對的。在引導的時候,對孩子保持尊重的態度,可以讓他尊重妳的意見,耐心細致的解釋讓他明白錯誤的前因後果,體貼入微,讓他不會被失敗的陰影所束縛。如果孩子又犯了類似的錯誤,可能是孩子不熟悉正確的方法,或者教訓不夠深刻,不能讓他忽視。首先要分析他的原因。如果是前者,就要說清楚,把事情說清楚,然後給他機會去做。如果是後者,他應該受到適當的批評。
應該批評的是,孩子在開始或接觸新事物時,由於缺乏了解和準備,出現偏差和錯誤是合理的。這時候需要的是幫助,不是批評!第壹次錯了可以理解,第二次錯了可以理解,再錯就不能容忍了。這個時候批評是有道理的!我喜歡壹句話“態度決定壹切”,經常犯錯更多是因為態度問題。所以,批評是針對態度,而不是針對事情本身;批評是針對屢教不改的,要給孩子第壹次改正錯誤的機會。但是我們的父母往往在孩子第壹次犯罪的時候就批評,會讓孩子覺得委屈!當錯誤和問題再次出現時,比如成績報告單不理想,家長不是和孩子壹起冷靜分析原因,而是自己抱怨結果,把不滿發泄到孩子身上。這種盲目的批評,非常不利於孩子接受和改正。
4如何批評我們舉壹個實際案例來說明,有壹個初中男生,愛打電子遊戲,經常逃課,大大影響了他的作業,他的父母很著急。他該怎麽辦?
(1)初犯應該辯解說,孩子雖然學習成績還可以,但是自制力差,沒有預見到後果,所以想在可能的情況下出去玩遊戲。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要耐心解釋這樣做的後果,表達對孩子的信任和期待。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這種做法有什麽不對!而且不要動不動就大發雷霆打罵!這就是約翰·洛克所說的“講道理才是對待孩子的真正方式”的意思。了解更多育兒V+ilu088。
(2)累犯要有約定,但孩子有出去打遊戲的機會,不能不動心,溜出去打遊戲。父母要嚴厲地告訴他,這是不可以的。鑒於他又犯了這樣的錯誤,應該和孩子做個約定,讓孩子做個保證,說如果再犯會接受什麽樣的懲罰。當然是雙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同樣,不要動不動就大發雷霆,謾罵!這裏我想說明的是,孩子比大人更“忠誠”。有了這樣的信任和尊重,孩子就很難再犯罪了。就算他們想玩,也會提前和父母打招呼。
(3)如果妳再犯,妳將受到懲罰。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又犯了壹個錯誤。但是父母有兩個選擇。壹種是保持沈默,讓他知道妳已經知道發生了什麽,告訴他妳保留采取懲罰的權利,但是妳還不打算實施。或者按照約定,讓孩子遵守諾言,接受懲罰,讓他再說壹遍如果再犯該怎麽辦!同樣,不要動不動就大發雷霆,謾罵!通過以上做法,孩子沒有勇氣再犯錯了!當然,我和這個男生聊了很多,了解到他的父母根本不讓他玩,所以我也和他的父母做了協商,就是每周固定時間讓他玩遊戲。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反復出現這種情況,但過了壹段時間,孩子不再逃學,甚至在規定時間內少玩遊戲。後來這個同學告訴我,他以前打遊戲不僅僅是因為開心,還因為想惹家裏人生氣!我在序言裏說過,孩子的錯誤更多的是因為教養不當造成的。因為錯誤和失敗,孩子受到了懲罰,已經感受到了痛苦和不幸。父母不找自己的原因怎麽會生孩子的氣?所以,出了事,家長的反應和表現很重要。如果更多的是主觀欲望的責備,情緒失控,憤怒和謾罵,那麽這是非常粗魯和無能的,是壹種缺乏禮貌、理解、信任和教育能力的表現。這樣只會讓孩子看不起。所以所謂的批評,主要是以對話和交流為主,但更側重於思考和檢查錯誤的思想和行動。為了解決問題,避免錯誤再次發生,批評也是壹種有約定有要求的對話。
當孩子犯錯的時候,家長首先要想想自己錯在哪裏!妳做得不夠的是什麽?所以我經常建議父母可以先跟孩子說“對不起”。很多家長聽了我的建議,後來告訴我,在對孩子說了“對不起”,表達了自己的愧疚之後,批評教育的效果特別好,甚至母子倆抱著頭哭了。那壹刻,所有的不快和隔閡,都被這些淚水沖走了。
只要父母通情達理,那時候孩子就很難聽妳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