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皇帝建德,43年達到鼎盛,可惜沒有統壹,但卻是北朝唯壹的盛世。
如果細分的話,盛世有幾種狀態。第壹種狀態是盛世之前的準備期,如唐代開元盛世之前的貞觀、永輝統治。在這個準盛世下,社會氛圍充滿了蓬勃的生機和活力。第二種狀態是全盛時期。還是以開元盛世為例,經濟、政治、軍事、民生、科技都達到了巔峰,處於國家和人民最好的狀態。第三種狀態是後繁榮時期。文景統治後的漢武衰落,開元盛世後的天寶之災,康乾盛世後半期的嘉慶衰落,王朝從巔峰悄然滑落,各種矛盾和危機開始顯現。但是,整個社會都老了,無力挽救危機。似乎每個人都知道樓會塌,卻沒有勇氣和野心去助危。北周武帝建德盛世,可視為第壹種狀態:準盛世。壹、43年血戰北方統壹周武帝是鮮卑貴族,他的父親宇文泰在北魏末年的534年,幫助魏孝武建立了西魏,也就是北周帝國的前身。宇文泰掌握著西魏的實權,但他生前並沒有篡權奪位,而是在他死後,魏建州被長子宇文玨篡位。西魏誕生之初,天下是東魏、西魏、南梁三足鼎立的局面。西魏居於關中、隴右,實力最弱。東魏依靠自己的力量,壹直壓著西魏打。東魏和西魏之間爆發了五次戰爭,即孝關之戰、沙源之戰、何橋之戰、莽山之戰和禦筆之戰。其中,只有何橋之戰受到了西魏的積極進攻,其他四次都受到了東魏的進攻。小關、沙源兩戰,宇文泰寡不敵眾,使西魏從死亡線上回來,其根本據點關中暫時幸免。但是宇文泰在何橋之戰中被東魏打敗了。何橋戰爭後,西魏接受了東魏叛軍高參,兩國再次爆發了史無前例的邙山戰爭。西魏損失了三萬多士兵,只能維持關中防線。但是東魏在洛陽方向已經疲憊不堪,執著的高歡並不想就此止步。他調整了進攻方向,從河東南下到關中東北。不料西魏天才將領王思政提前在河東方向築起堅固堡壘,高歡兩次圍攻,最後含恨而死。高歡死後,他的兒子高澄和高楊忙於篡奪魏國,兩國暫時沒有大的戰爭。宇文泰死後,他的侄子宇文護繼承了大冢的職位,掌握了實權。他發動了幾次對北齊、南梁、陳楠的戰爭,都因指揮失誤、實力不濟而接連失敗。宇文泰的第四子宇文邕登基後,發動刺殺宇文護的事件,隨後改組國民政府,廢佛倡儒,擴軍備戰,五年間國力驟然提升,並於577年消滅宿敵北齊,統壹北方。所謂建德盛世,是指周武帝建德時期國力鼎盛的時期。第二,北周獨特的政治制度。歷經43年,西魏北周終於達到巔峰,從最弱到最強。周武帝雖然沒有完成統壹中國的大業,但完成了五湖十六國以來中國多民族融合的最後壹步,為鮮卑、羌、氐、羯族最終與漢族融合作出了貢獻。而且隋文帝能夠統壹中國,靠的是政治和軍事實力,這完全是周武帝打下的。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周武帝是假隋文帝之手,最終完成了中國的新統壹。那我們就說鮮卑的宇文部,壹個世代相傳的沒有文化背景,沒有政治基礎的小部落,是如何在短短的43年內從底層壹蹶不振,開始立國之本,走向繁榮昌盛的呢?其中最關鍵的壹點在於宇文泰父子在政治制度上的創新。西魏北周最大的兩個創新是政治層面的六官制和軍事層面的官兵制。我簡單說壹下六大官制。宇文泰采納了隴西名士蘇綽的建議,采用李周的模式對西魏官制進行改革,設計了天府、地方、春府、夏府、秋府、冬府六大中央部門。這六部幾乎相當於後世的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只是天官略有不同。其實部門之間的分工和北齊差不多,都是總結魏晉以來政治制度的成果。唯壹不同的是名字。這六個官員是西周的名字。冠龍集團把西周的制度搬到西魏,不是因為感傷復古,而是有現實的政治考量。前北魏的文化精英大多在北齊,文化優勢非常明顯。南方的梁朝自稱繼承東晉,政治上不理會北方兩國。與兩個敵國相比,西魏幾乎壹無所有。長此以往,西魏民心士氣必將崩潰。此時,西魏的政治法律制度走出了《禮記》,與最古老、最真實的儒家政治思想源頭相連。雖然在敵人眼裏只是掩人耳目,但在西魏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士人在壹定程度上找到了政治避難所,也看到了宇文泰對儒學的認同,觀龍集團的凝聚力大大加強。雖然六官制在後世屢遭鄙視,甚至到了近代,大歷史學家陳寅恪也曾諷刺說,宇文泰的制度不是驢也不是馬,在當時也不是最先進的制度,遠不如北齊、南梁所采用的漢魏舊制度。從學術的角度,從歷史的長遠維度,陳老師說的確實是真理。然而,就北周的情況而言,宇文泰只能這樣做。照原樣照搬漢魏舊制,並非不可取,但如此壹來,他憑什麽在文化和法制上占領高地?即使在實行六官制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制度性的紊亂,甚至北周地方行政系統根本拒絕實行只在朝鮮實行的六官制,但它在凝聚人心、占領文化高地、與齊梁爭雄等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無論如何稱贊。北周的制度成果雖然沒有被隋朝繼承,但和史學界的普遍看法壹樣,隋文帝實際上繼承了北齊和南梁所繼承的漢魏舊制度。但北周最寶貴的東西,也就是政治革新的精神,卻被隋文帝繼承了。舊法律的弊端,革新。隋文帝生於北周,繼承了這樣的創新思想,建立了封建時代最先進的三省六部制度。我們說北周開啟了隋唐三百年,不僅僅是因為西魏的關龍集團來自北周,更是因為北周所激發的政治精神極大地影響了隋唐統治者。三、強大的軍事機器周武帝完成統壹北方,靠的是政府軍事制度。西魏在大壹統後八年左右開始設置府兵。在軍事組織方面,八大支柱的首領宇文泰是全軍的統帥。元魏宗室除袁信外,其余六個龍頭柱國各有兩個系統將軍,每個將軍又分兩個開福將軍。據北史記載,開府分群,1群下有兩個文書,分別是都督和都督。由於缺乏史料記載,不清楚開府(1)手下有多少個團,但據最少計算,開府(1)有兩個團,朱郭將軍(1)手下有16個團。在人員選拔方面,西魏北周結合全國的行政區域,分設若幹軍政府,軍政府按照“三五”的標準選拔人員。這種選拔制度類似於普遍征兵制。理論上,全國所有成年男性都有當兵的可能,但概率遠低於普遍征兵制。事實上,軍事制度與國家實力密切相關。國力強大的時候,國家征兵制更多的是靠行政強制來保障。國力衰弱,戶籍減少,* * *無法大規模轉移人口,就轉化為征兵制。其實,官兵制度既有強制招募,也有最優招募,具有壹定的制度優勢。官兵制度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幫助帝國在短時間內招募大量的士兵,並保證他們的訓練水平,讓國家擁有強大的常備軍。公元551年至554年,西魏乘南梁內亂之機,不斷南征。其中,進攻漢中、尚勇使用兵力3萬余人,平蜀使用兵力2.2萬人,平江陵使用兵力5萬人,共出動兵力65438+萬余人。北周繼西魏禪宗之後,於563年發動四萬大軍攻河東,564年集結史無前例的二十萬大軍攻洛陽,總兵力超過北齊。這種強大的武力輸出,加上常年訓練的戰鬥力,為以亂為敵提供了堅實的軍事基礎,這在莽山大戰之前是無論如何不可能的。可以說,官兵制度成熟後的北周,在三國對抗中處於優勢地位。隋朝跟隨政府兵完成南北統壹。唐朝平天下英雄壹統天下,突厥人被活捉,高昌、高句麗、吐谷渾被滅,都是靠北周開創的官兵制度。第四,堅如磐石的社會經濟基礎說經濟不可或缺。北周的經濟成就是壹個奇跡。在43年的時間裏,北周幾乎年年打仗。在戰爭的沈重負擔和頻繁的水旱災害下,宇文泰和宇文邕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努力提高關中地區的農業水平,采取了向關中轉移勞動力、開墾農田、興修水利、勸農桑等措施。周武帝在位期間,北周不斷鞏固隴右、西蜀、江漢等新占領或不穩定的地區,並把大量人口遷到關中,充實京畿地區的實力。大量人群聚集,最終產生了規模效應。北魏以來,破敗的關中地區恢復了生機。西魏開國之初,關中經常缺糧,宇文泰不得不分散兵力於各郡。到建德時,關中、河南戰爭前線的百姓已經能有余糧。在這種情況下,北周人口也迅速發展。到周武帝統壹北方前夕,北周統治的關中、隴右河西、鐘書人口總數達到900多萬。這是很高的水平。原因是什麽?壹個是農業生產迅速恢復,人民有地可種,有糧可吃,統治區域相對穩定,國力強大,因此人口自然再生產呈現加速趨勢。其次,周武帝大力推行包戶政策,把有權有勢的人從手中解放出來。在位時,他頒布了幾項法令,釋放奴婢,恢復其平民身份。三是毀佛行動。周武帝滅佛,解放了大批寺院僧俗,把他們趕回編戶,也使國家控制的戶籍人口增加了幾十萬。周武帝滅亡後,加上北齊的2000多萬人口,建德時期其總人口達到3000萬人,僅在北方就相當了不起。可以說為隋朝的人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所以,文帝篡奪北周之後,不費吹灰之力就消滅了陳楠。而且人口在短時間內達到東漢以來的最高峰,基礎在北周就打下來了。隋朝建國後,國力在開國皇帝後的十二年達到頂峰,時間之短是不可想象的。從漢初到文景統治,用了70多年。從唐朝開國到開元盛世,用了近百年的時間。從清朝的建立到康雍的繁榮,有80多年的時間。隋朝是唯壹壹個時間最短的,而且相當可笑。原因是北周打基礎用了40多年,導致了所謂的開皇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