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大連有幾處古代人類遺址。

大連有幾處古代人類遺址。

金牛山遺址是最古老的。

遼東半島發現的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址是營口地區的金牛山遺址,屬於約28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金牛山遺址發現了人骨化石和手工制作的石器。雖然其年代晚於距今1.7萬年前的雲南元謀人和距今50萬年前的北京人,但它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東北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遺址,證明在人類由直立人(直立人)向早期智人進化的舊石器時代早期,遼東半島就有古人類居住。遼東地區發現的其他古人類遺址有:今本溪地區的廟後山遺址,屬於距今24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今天海城地區的仙人洞遺址,屬於距今約2 ~ 4萬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今天丹東的千陽遺址,屬於距今18000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大連沒有發現舊石器時代早期的遺址,但在1981年前,在瓦房店市古龍山開發了壹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遺址。古龍山遺址是大連發現的最古老的古人類遺址。在原始人居住的洞穴中發現了手工制作的石器和大量的動物骨骼,並有人工生火的痕跡。動物骨骼中有馬骨、鹿骨、猛獁象骨、棕熊骨、野豬骨、羊骨等,其中馬骨數量驚人,僅馬牙就有六七千顆,所以古龍山人也被稱為“獵馬人”,證明在17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大連所在的遼南地區就有以狩獵為生的古人。

金牛山、仙人洞、廟後山、千陽山、古龍山的發現,證明舊石器時代遼東、遼南地區有古人類繁盛。就其生活環境和石器而言,與5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遺址有很大的壹致性和繼承性。很多學者認為,他們是中國猿人遷徙到中國東南地區形成的古老土著種族,那裏靠近大海,氣候適宜。

最初的源頭始於古龍山人。

文化是與生俱來的,文化的本義是“人化”和“人化”。有了人,文化才開始存在。原始文化雖然是最初的文化,但它從根本上區分了人和動物,從而成為人類文化的起源和最初的源頭。因此,根據目前的發現,大連文化的原始源頭始於17000年前的古龍山人,大連古文化起源於舊石器時代晚期。

壹個國家、壹個民族、壹個地區的文化從萌芽到形成是壹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瓦房店古龍山遺址的開發證明了大連的古文化起源於舊石器時代。但古龍山遺址提供的信息非常有限,只提供了非常簡單的起點和萌芽時期的實物證據。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先民是如何代代相傳的,古文化萌芽後是如何演變的,先民在這壹時期屬於哪個古種族,屬於什麽類型的文化,都需要我們深入細致的研究。

現有資料和考古發現證明,起源於古代的大連古文化,也經歷了比較長的歷史時期,從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開始,最終形成於3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青銅時代,歷時約4000年。

中華民族的祖先大約在12000年前進入新石器時代。根據考古發現,大連進入新石器時代也比較早,是東北地區新石器文化比較發達的地區。早在六七千年前,大連的先民就已經走出洞穴,走近大海。他們巧妙地發現了這片黃渤海沿岸的風水寶地,冬暖夏涼,海產豐富,適宜生存,並開始以漁獵為農耕主體定居下來。

大連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多分布在黃、渤海沿岸及沿海島嶼,其中長海縣光祿島小珠山遺址最為典型。它完整地堆積了7000 ~ 3000年前的古人遺物,年代層次清晰,像壹幅連續的畫卷展示了千年來古人的生活軌跡,從而成為大連史前時期的歷史分期坐標,被考古學家稱為大連“第壹縷煙升起的地方”。

小珠山文化詳解

小珠山下層文化距今約7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大連和朱曉山同時期的遺址很多,如大長山島上馬石(下層)、獐子島沙堡子、莊河黑島北屯、普蘭店碧流河石屯、旅順北海王家屯等這壹時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過渡,房屋也從窯洞變為方圓角的半窯洞。除了大量人類食用後遺棄的貝殼外,還有動物骨骼、石器、陶器、骨器和玉器。出土的石器仍以制作為主,如利器、刮刀、石網掛件等。磨制石器包括石斧、石刀、石鋤、石磨和用於糧食加工的石碾桿等。出土陶器胚厚,種類少,有裝飾席紋和曲折紋,玉器有於夫,獸骨有鹿骨和少量。這些發現所揭示的信息表明,大連的先民已經學會了耕作,過著漁獵兼農耕的定居生活。

小珠山中層文化距今約5000年,同期遺址有旅順郭家村(下層)、北海王家村(下層)、長海縣光祿島吳家村(上層)、莊河黑島北部五屯(上層)。這壹時期的文化較前壹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第壹,生產工具在不斷發展,制作的石器數量在減少,打磨的石器數量在增加。二是農業生產工具的品種日益增多,發現了相當數量的豬骨,表明農業生產比重增加,牲畜養殖開始普及;三是陶器品種增多,制作技術有新的進步。雖然大部分是手工制作,但是已經出現了制輪技術,陶器的紋飾也從早期簡單的浮雕花紋發展到復雜的線條。第四,這壹時期大連與隔海相望的山東半島關系密切,開始接受山東半島文化的影響。因為當時的古人已經學會了造船,掌握了航海技術,大連和山東半島之間已經形成了壹條古老的航道。旅順郭家村下層出土的陶器形似壺形鼎,與同時期山東蓬萊紫荊山、煙臺白石村、長島縣大黑山島北莊的同類器物相似。山東半島上述遺址中還發現了從遼東半島傳入的直口圓柱罐和刻紋玉器。特別是在這壹時期的大連地區遺址中,發現了最早的紅黑兩色、紅紅兩色的藝術彩陶和作為大汶口文化標誌的陶器,表明大連文化開始接受大汶口文化的影響,壹股由南向北的文化源頭開始湧入大連地區,使當地的土著文化發生了新的變化,開始顯現出與東北其他地區的差異。

小珠山上層文化距今約4000年,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同期遺址有瓦房店長興島唐三村、旅順郭家村(上層)、老鐵山積石墓、甘井子區四平山積石墓、長海縣大長山島上馬石(中層)。這壹時期的特點是:壹是遺址多,說明古人在大連繁衍生息已久,人口不斷增加;二是房屋比較密集,墓葬規模較大,說明當時已經形成氏族部落;第三,出土的石器基本都是磨過的,打過的石器很少,並且發現了儲存糧食的坑、碳化的小米和大量的豬骨,說明當時的經濟類型以農業為主,有余糧儲存,牲畜飼養相當普遍;第四,發現大型漁具和大型魚骨,說明當時有比較發達的漁業,已經從近海捕撈發展到深海捕撈;第五,在旅順郭家村(上層)也發現了船形陶器,類似於現代的木船,說明當時有先進的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第六,在這些遺址中發現了許多與山東龍山文化相似的陶器,特別是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制作精美的蛋殼黑陶。蛋殼黑陶制作工藝高超,胎盤薄,只有1mm ~ 2mm。它閃閃發光,敲擊時會發出金屬般的聲音。它是山東龍山文化創造的中國古代最精美的陶器,許多專家認為它可以與宋代最精美的瓷器相媲美。這些發現表明,到新石器時代末期,大連的經濟和文化有了很大的發展,形成了以農業為主、農漁並重的格局,有了比較發達的制陶業、漁業和航海業,成為中國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由於山東半島古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它不同於仍保持狩獵和遊牧習俗的東北古代人種,也不同於以農業為主的沈陽新樂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