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墨水!海峽兩岸的故宮博物院有壹萬多錠墨寶。2007年,在中國大陸的壹場拍賣會上,有壹枚錠徑僅8.8厘米的清代乾隆《禦詩墨上》圓墨,成交價高達人民幣654.38+0.288萬元(約新臺幣640萬元),嚇人!
墨水怎麽會這麽高貴值錢?我記得我學生時代用的墨水。它又黑又不起眼,有壹股奇怪的氣味。除了書法課,沒人想接近它。只有在我想捉弄女生或者報復喜歡修理人的老師的時候,我才會想到墨水的好處,偷偷往他們身上潑點墨水。
對墨水的刻板印象其實來源於我當時接觸到的廉價學生墨水。墨店(就是做墨的作坊)早就有了細分市場的概念,知道學生買不起好墨,練字也不需要好墨。當然質量差,聞起來怪怪的。但是,至少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主人,他們也是知識分子。墨水上有壹些勵誌的話,比如“我有計劃”、“龍門”、“黃金不換”。
至於賣給商家記賬的墨水,質量往往更差。它被做成壹根圓桿,上面沒有任何裝飾。最多在壹頭打個洞,讓壹根細繩子從橫梁上掛下來。這樣磨墨的時候拉下來,不用的時候掛起來,真的很方便,不占用桌面,不需要清理。
現在古玩市場上迅速升溫的肯定不是這兩種墨。在3000多年的用墨歷史中(出土的甲骨文文物上有用墨書寫的文字),墨的質量和形式壹直在不斷演變,與用墨者的關系也越來越親切,墨上的文字和雕刻也日益精美。而墨的使用,有了這些變化,更加豐富多彩,增加了墨的收藏價值。只是這壹切往往被墨色的黑暗面紗下的人們所忽略!
雖然現在幾乎沒有人使用墨水,但在鋼筆、圓珠筆、打字機和電腦普及之前,墨水在中國文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字畫,還用來欣賞和把玩,同時具有送禮和教育的功能。有些人甚至在墨水上記錄自己的事件或遊記,這樣墨水就可以用來記憶和紀念。民國初年,媒體還不發達的時候,紀念墨還被視為小眾宣傳工具。很難想象!最神奇的是,墨水被制成了藥,有了療效。如果是妳,妳敢吃嗎?
首先,欣賞這出戲
正如現代人流行帶壹些娃娃和飾品壹樣,古代人也喜歡弄壹些玉佩和牙雕隨時把玩。墨,因其與文人固有的親密關系和制作過程中的可塑性,也被精心制作成萬文,大受歡迎。
看這塊硯臺形狀的墨汁。大約三分之二的名片是大號的。正面雕刻荷葉和竹葉,背面雕刻兩片荷葉。枝葉紋理清晰。小巧玲瓏很討喜。另外,墨身塗得光滑順滑,搓手也不臟。難怪康熙年間,徽州墨家王慈厚理直氣壯地將其命名為“秀才獎”,相信秀才們也會樂此不疲。
王慈侯作秀才* * *賞荷葉形硯墨。兩邊邊框上寫著“秀才獎”、“王慈厚古董”等字樣。長7.6x4x0.8厘米,重28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壹旦開始喜歡的東西,往往就停不下來,類似的人總會想擁有。這種心理古今中外都壹樣。所以王慈侯的《秀才賞》墨與九錠融為壹套(就像現代人玩的娃娃往往是成套的壹樣),所以推測每壹錠所仿的器物都不壹樣。這種套墨被稱為“金驥墨”,興起於明代嘉靖年間的徽墨制作,到清代開始流行。
有壹套收藏墨水,很有名。是清代嘉慶年間胡開文在徽州制作的皇家園林圖(又稱明園圖),有64錠。每壹錠都雕刻有北京故宮、北海、* *和圓明園等皇家宮殿和園林中的建築。因形制不同,有古琴、鐘鼎、銅鏡等。,圖案清晰,雕刻精美,用料考究,給人的感覺很好。
第二,啟蒙
不是每個錠都有不同的形狀。比如另壹位徽派墨家王金生,在乾隆年間就做出了“禦耕織圖詩墨”。除了第壹錠,其他46錠大小相同。取材於康熙關於農耕和紡織工藝的詩詞,各有23錠,並配以相應的圖畫制作而成。比如農耕主題是“耕、插秧、二耕、收割、登場”;以及“蠶蛾、采桑、選繭、絡絲、織造”的紡織題材,充分表現了康熙對培養男女織書的渴望,也讓水墨升華為教育的工具。有意思!
王金生制造了耕織詩和墨的禦制。(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既然墨水可以做成任何形狀,上面的雕刻也可以是五彩繽紛的,於是有人想,為什麽不從禮品的角度去思考,擴大墨水的應用市場呢?
第三,送禮
這招很成功!中國人自古以來就重視禮儀,表達禮儀的最佳方式顯然是送壹份禮物。如果能把墨水做成應時禮品,既不俗氣,也能放很久。只要價格合理,肯定有市場。
於是各種禮品墨水相繼出現。其中,“生日墨水”廣受市場歡迎。墨上的主題有壽桃、南極仙翁、福祿犀首等。變化之多,不輸現代生日蛋糕上的奇思妙想。再比如婚禮用的“百子”“鳳九雛”墨,還有祝賀學生科舉成功的手卷墨,都很受歡迎。生日和婚禮的墨汁往往塗上金色,鮮艷美麗,人物和文字也簡單可愛吉祥。但是因為不是用來寫字的,所以用的原材料會差壹些。
王傑安讓福祿壽如墨。長寬為23×4.7×4.5厘米,重量為804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不僅普通百姓,官員也喜歡用墨汁送禮,尤其是在徽州做官的。壹方面是因為制墨者歸他管轄,他能以成本價拿到好墨;另壹方面又能凸顯他的優雅和清高。再來,可以順便賣土特產。為什麽不呢?送禮的對象自然主要是官僚集團成員,甚至是巡撫級別的高官,也給皇帝送墨(稱貢墨),其用意不言而喻。天皇也有在大分制作的禦墨供自己使用或作為對官員的獎勵。給上級軍官的墨有個特點:墨面有對方官銜。如墨“唐琦方伯研究獎”為瓦當形式,頒給道光年間任皖政使(俗稱方伯,相當於副省長)的程(飾)。
方伯學墨,樂在其中。覆瓦形,正面著墨,背面飾祥雲五蝙蝠,上寫“龔燕”,下印“十萬杵”,側寫“徽州胡開文制造”。長寬13.7×4.2×1.3厘米,重90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上級軍官要巴結他們,同級軍官也不能怠慢他們。尤其是經過他們的領地,不得不禮節性拜訪的時候,牽手儀式是絕對不能少的!對於壹些廉潔自律的官員來說,送不起重禮。這個附贈的往往是他們自己的詩詞,然後再配上自己定制的墨汁。以文字交朋友,以筆墨交朋友,好處不花。這種墨水不會有接受者的名字,而是寫著“某人的禮物”。同治年間蘇州狀元洪鈞(原籍徽州)就點了這種墨。
紅鋪滿瓦灑金,圈內紅字“黃山”用藍字書寫,背面草書“燒松煙仿中國瓦無價,鴻鈞賜”字樣,“同治六年冬,徽州謹記仿陸五交超級松煙加杵十萬”字樣。長8.5×2.6×0.8厘米,重28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說起狀元洪鈞,就算妳不太了解他,也應該聽說過他的妃子。因為這個小老婆比他名氣大,是他死後進入特種行業的名妓賽金花。據說八國聯軍因為義和團進京的時候,慈禧太後逃往西方,城內無主。幸虧曾經隨洪軍去過德國的賽金花和八國聯軍總司令德國將軍瓦德西是老朋友,有壹點交情,從而施加了壹些影響,減少了盟軍的暴行。
四。筆記和紀念
當然,妳對別人好也不能對自己不好。有些人擅長閱讀和寫作。他們從使用和欣賞中訂購墨水,質量很好。上面的字大部分是自己的書法,也經常順便簡述自己的心意。即使這些墨水沒有豪華的裝飾,但它們顯示了謙虛,禮貌和慷慨的感覺。如乾隆年間的柳永(羅國),道光年間的陶澍,抗擊太平天國的湘軍儒將彭玉麟(字雪芹)所制的墨。在研究彭玉麟的墨跡時,妳能感受到它透露出的自戀嗎?
彭玉麟墨水。正面“印相·秦雪作品集”,背面畫梅花,題寫“我的終身知己是梅花”。長寬為16.2×3.7×1.5厘米,重量為122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有些人進壹步延伸他們的故事,與朋友社交,旅行等。,並把它們寫在墨水上。讓墨水成為記憶甚至紀念的功能。與畢加索齊名於世界畫壇的中國畫家張大千,有壹錠《雲海歸來》記錄了他在民國二十年秋與師兄師徒遊覽黃山的情景。
張大千墨跡。正面寫著“大聖從雲海歸來的故事”,背面寫著“張數山雲和他哥哥大千的侄子徐明、伍茲牧婧聖泉壹同遊覽黃山時,韋辛九月未落。”長寬高9.7×2.4×0.85厘米,重量30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清末,隨著文人訂購墨的風潮,墨思也敞開胸懷,開始與著名書畫家合作,以他們的創作為墨的題材。其實這是壹種對傳統的回歸,因為在明末,徽派水墨大師和方曾與畫家合作,畫出許多精彩的墨樣。但進入清代後,也許是受文字獄的影響,墨店趨於保守,墨作題材多局限於園林風光、古物、民俗,與現實脫節。
直到清末太平天國運動,部分墨家公司在上海建立據點,在繁榮的工商業環境影響下,思想趨於開放。再加上* * *省長影響力大增,墨店的顧忌變小了。此後,他們與吳昌碩、任伯年、錢惠安等上海畫家合作,創作了許多題材新穎的水墨,被稱為“上海徽墨”。妳看這個光緒四年(1878)的元寶,是清代最有名的墨店曹素功做的,主題是任伯年畫的螺精。大螺絲裏有個美女,壹手拿著壹顆大珍珠,後面還附了壹首奇幻的詩,有趣又顛覆傳統。
任伯年用細墨畫螺絲釘。正面他畫了壹幅螺絲釘的精圖,背面他寫了壹句詩“桃花臉猶變如龍,全身不願看曹素功姚謙香煙精選。”長寬為10×2.4×1 cm,重量為38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動詞 (verb的縮寫)治療疾病
墨水還有壹個超乎常人想象的功能,就是治病。古人認為墨是居家過日子和外出趕考、訪友、遊山玩水時的必備物品,人生難免有風霜雨露、疾病痛苦,於是鼓勵墨業去探索另壹個功能,就是入藥,甚至夢想成真。
清末民初,市面上出現了很多聲稱可以治療無名腫毒、流鼻血、腸胃潰瘍、小兒驚風、頭暈目眩等不同功效的藥墨。除了在北京同仁堂的制作系統,鹹豐九年在蘇州的曹素功摩司分館有壹個“八寶龍香”,光緒年間在北京宇寧堂有壹個“八寶五膽藥墨”。八珍含有牛黃、沈香、犀牛角、麝香、琥珀、珍珠、冰片、金箔等成分;五膽是豬膽、熊膽、蛇膽、魚膽和虎膽。使用時,先將墨水研磨成汁,再將墨水塗於傷口處,或用溫水沖服。
八寶龍香,八寶五膽藥墨。左墨長寬8.4x2x0.85,重52克。右墨長8.1x2x0.9厘米,重54克。(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出版)
從現代的角度來看,有些原料是不可思議的,但這些藥用墨水在當年真的有很多市場!只是藥墨的主要原料,應該是幹松樹燃燒後得到的煙粉(叫松煙)。上圖中以朱砂為主要原料的八寶五倍子藥墨,應該是後人用原始墨模和廉價行為制作的。不知道裏面是不是真的有八寶五膽。
墨水的黑幕被壹層壹層揭開。第二次浮現出來:水墨雕刻技術、書法繪畫、人文情緣、名人軼事、奇幻創意、實用變化等等。尤其是從許多文人的自墨中,可以追溯到他們當時的經歷和心境,可以欣賞,可以惋惜,可以聯想,甚至可以啟發。陌陌沈默,但並不妨礙其深層內涵的展示。
要知道,古代知識分子面臨的壓力,絕不比現代人低。試想,如果現代知識分子從政,失敗了就被免職,甚至連退休金都不壹定沒了;但是看看林則徐。他在鴉片戰爭中被流放到新疆,並沒有輸給廣東的英軍。誰更糟糕?所以在當時,墨作為文人的必需品,自然成為抒情的對象之壹,這也造就了許多墨的傳說。
透過墨的故事,我們可以窺見前人的優雅與浪漫;了解他們的理想和抱負;看他們的得意與失落,和他們的千年壹樣。想看古代的制墨,臺灣省僅存的制墨藝人陳家德,在新北市三重,還在用幾十年到上百年的老墨模制作壹錠手工墨。他的墨跡值得肯定,值得鼓勵,值得珍惜。
——摘自《墨水的故事》?系列壹:墨客傳/時代文化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