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導演用非專業設備拍攝?妳覺得以後可以用手機拍大片嗎?
沒那麽容易!問題是聲音!
畫面主體是畫面的中心,吸引觀眾的目光。然而聲音似乎沒有重點,分散在觀眾周圍,妳甚至無法在電影結束後在腦海中清晰地回憶和勾畫出來。
聲音的瞬時性和模糊性恰恰證明了它有很大的容忍度,可以容納海量的信息。無論是畫面內還是畫面外,聲音總是存在於攝像機所在的空間。
歸根結底,畫面永遠是二維的(或準三維的),真正讓我們有臨場感的是聲音。
電影不僅是視覺的藝術,也是聽覺的藝術。
早期的默片時代,為了消除沒有聲音的無聊,人們往往在現場加入現場樂隊伴奏;也就是說,在電影會說話之前,大家就開始關註“聲音”在藝術情感表達中的重要作用。
今年是美國著名懸疑電影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誕辰120周年。他是跨越默片到有聲片的大師。
希區柯克創作了《後窗》、《驚魂記》、《西北偏北》等優秀的懸疑片。雖然導演本人在影片中對各種聲音都做了高超的運用,但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粗糙的聲音質感無論是現場感還是真實感都無法與今天的數字音響系統相提並論。
在數字時代到來之前,聲音的制作是以壹個人聲對話音軌、壹個配樂音軌和幾個重要的音效作為音軌。有人說,這還不夠嗎?
不,僅僅這些軌道是不夠的。我們的耳朵其實很敏感。面對嘈雜的世界,他們接收到豐富的聽覺信息。即使我們處在壹個安靜的室內環境,我們仍然可以感受到最輕微的聲音。沒有環境聲音,我們的耳朵似乎處於真空世界。
今年的奧斯卡獲獎外語片,阿方索·卡隆的“羅馬”據說有數百個音軌。雖然這是壹部2D電影,但它需要在杜比專業邏輯放映大廳才能真正體會到它的魅力。
環境聲音為我們構建了空間感和立體感,並且極其復雜,難以處理。
在影視制作行業中,聲音的制作有很多環節,尤其是寫實的要求融入聲音作品後,不同的職業——錄音、模仿聲音、混音...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鮮為人知的模仿聲音的工作者。
先給大家放個短片吧~
/x/page/d09146ilkhu.html
(短片:《擬聲詞》)
影片中,擬聲詞通過各種道具模擬了從主角起床到出門的壹系列充滿生活細節的非常普通的聲音。
看完之後,是不是覺得模仿者的作品很有意思?面條洗頭的聲音,風扇掉衣服的聲音,道具槍開門的聲音...如此巧妙的動作是否立刻引起了妳的興趣?
這只是真人的影視作品,很多聲音信息還是可以從現場輸入的。但是作為壹部從畫面主體、場景環境到畫內外各種聲音都需要虛構創作的動畫作品,聲音的制作不就成了壹個非常龐大的工程了嗎?
當然,在影視聲音的制作中,並不是所有的聲音都需要模仿者來完成。比如前期需要記錄環境的背景噪音,壹些空間要求比較強的聲音也會現場記錄。早在電影時代就有人在嘗試用實際聲音錄音,但是這種方法有壹個巨大的缺點,就是浪費底片。
壹般來說,能現場做的聲音壹定要現場做。現場無法突出的音效就交給聲音模仿者了。舌尖上的中國那些撩撥味蕾的美食音效,大部分都是用擬聲詞來完成的,而現在的錄音設備還很難把這種細微的聲音從環境噪音中分離出來,突出出來。
對於模仿者來說,電閃雷鳴、槍炮聲、炮擊聲、滴水聲、落雪聲,都可以在壹個小小的模仿者工作室裏完成。工作人員憑借他們對聲音和電影情緒的敏感,似乎創造了壹個宏大的世界。
壹般來說,聲音的制作流程大致是這樣的:首先是錄音師做現場實際錄音,然後是擬聲詞做重要音效,最後是調音師為影片鋪設音軌。
要成為壹個優秀的模仿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大自然,深入我們的現實生活,了解每壹種聲音的特點,了解聲音所傳達的情感和色彩。
換句話說,做壹個模仿者並沒有妳想象的那麽有趣和簡單。
大學生張曉晨愛上了影視擬聲詞藝術。她利用寒假來到北京皮春的壹家擬聲詞工作室。
這個擬聲詞工作室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華麗,相反,它更像是大家口中的“小黑屋”。
工作室老板魏俊華早年在北京電影廠工作,在模仿音樂領域被稱為北派領軍人物,而陳凱歌、馮小剛等導演更是視其為國寶。從北影廠出來,她和愛人就成立了這樣壹個擬聲詞工作室,完成了多部著名電影的聲音制作。
張曉晨只有19歲,魏俊華第壹次收徒弟時很擔心。因為模仿者不僅需要豐富的生活經驗,還需要壹份體力活。
很多女生,剛接觸這個行業沒多久,就停了。張曉晨來到錄音室後,為了壹個“馬蹄鐵”音效,他練習了很長時間。
除了了解各種聲音的特點,模仿者還需要知道這種聲音可以由什麽道具發出。妳很驚訝這些模仿者能想出這麽多美妙的聲音,但妳有沒有想過,這其實來自於他頭腦中足夠強大的體驗世界?
我們要致力於生活的每壹個細節,敏銳地理解每壹個聲音,不斷地積累,才能在聲音制作中來去自如,遊刃有余。
然而,這個行業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
現在很多聲音制作人都習慣了數字擬聲詞,不需要像傳統模式那樣用封閉的錄音室來重現聲音。但是,模仿者的觀點是,每壹個聲音都是有感情的,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類的。
電影創作者所傳達的情感會被物化,體現在每壹個畫面和聲音元素中。這是數字擬聲詞無法取代人工擬聲詞的關鍵原因。
模仿者絕對不是壹個速成的職業,需要時間沈澱下來。從來沒有像“面條-洗發水”這樣壹對壹的發聲公式,每壹種聲音都有其特定的情感和時代屬性,這也是它能夠在影視藝術中表現出來的原因。
來自臺灣省的紀錄片《擬聲詞》呈現了非常珍貴的素材。
從配音時代到擬聲詞時代,從錄音光盤到數字設備,聲音創作和影視行業經歷了許多風風雨雨。
影片講述了同步音響師胡的職業生涯,由此開啟了壹部厚重的臺灣電影史。在這部影片中,妳會看到侯孝賢、蔡明亮、陳懷恩等臺灣著名電影人,以及他們與聲音的種種關系。
技術永遠只能作為工具性的存在,而真正讓它充滿生命和情感的,是使用技術的人身上體現的工匠精神。
胡是從電影的“嬰兒期”走過來的。面對如此龐大的電影產業,他似乎有些不知所措。他的身份在新時代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但他對電影《保育為壹》的熱愛和忠誠不會改變。
電影雖然需要資本和技術上的運作,但看起來像是壹個嚴密的工業體系;但是,電影作為壹門當代藝術,仍然需要對胡這個模仿者投入和投入。只有這些人壹直存在,電影才不會成為冷酷的金錢變現工具。
今日互動:#模仿者會被數碼設備取代嗎?#
圖片和視頻來自互聯網。
禮品圖片:萬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