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李安的新片口碑不錯:科技為內容錦上添花。

李安的新片口碑不錯:科技為內容錦上添花。

4D,3K,120幀/秒,這三組數字是隨著李安電影《比利·林恩漫長的中場休息》即將上映而進入大眾耳朵的。當壹個全新的事物出現時,參照系的缺失往往會導致判斷的兩極分化。李安引領世界電影界20年的這壹全新技術,也遭遇了同樣的遭遇。影片在北美首映後,出現了截然相反的兩種聲音,壹些尖銳的質疑格外引人註目。然而,在11.6的北京首映當天,國內絕大多數的第壹場觀眾都選擇了堅定支持李安的技術創新,看完電影後在微博裏刷爆了朋友圈,打出了大量的高分。不過也有壹些觀眾直言劇情有點平淡,或者需要壹段時間來適應新的觀影效果。

為了真實呈現中國第壹批觀眾的觀影體驗,蕭郎特地走訪了博納影城擁有3D、4K、120幀/秒放映廳的悠唐店,詢問了前來觀影的導演、演員、影評人和普通影迷的感受,收集了第壹批網絡口碑。如果不吹不黑,可以相應調整預期。正如幾位影迷向蕭郎表示的那樣,我們不知道李安是否在探索未來的正確方向,但畢竟這樣的觀影體驗很少見,所以試壹試總是對的。

[總體好評]

屏幕仿佛變成了壹個窗口,技術為內容錦上添花。

電影制片人程青松(觀影前現場采訪):我坐在第二排。我壹點也不頭暈。我當時在場。屏幕就像是壹個我需要尋找庇護的地方。這場戰爭的場景與眾不同。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李安是壹個非常有耐心和冷靜的導演。他耐心地完成了壹部需要耐心才能看完的電影。之前對美國的評價不是很好,但是目前大家的朋友圈評價都很高。如果好看,過幾天再去臺灣省。個人認為李安導演是目前最有成就的華人。他獲得過兩次金獅獎,兩次金熊獎和壹次奧斯卡最佳導演獎。在這樣的位置上,他並沒有放棄借助新技術的探索。我覺得他很有勇氣,我會用這種勇氣支持他。

青年導演蘭博(觀影前現場采訪):我是來學習新語法的。不知道現在有沒有新的語法,主要看新的形式。我讀過原著小說。對比美國的保守主義,我想看看李安能不能出點新意。因為伊斯特伍德之前拍過《美國狙擊手》,對美國的主流價值觀也有壹定影響,但中國的觀眾對這個背景並不熟悉。電影永遠是藝術形式和技術手段的結合。特效提高了,應該肯定,但不壹定好,也不壹定不好。總之要有先試的可能。

演員露露(觀影後現場采訪):有內容也有技術。技術擺在大家面前,內容很棒,很感人。

微博@方俊推薦電影:高速運動流暢準確,視覺元素極其豐富。屏幕似乎變成了壹扇窗戶而不是投影設備,它像任何壹扇門壹樣通向另壹個世界。太華麗太驚艷了!

微博@電影預告:120幀4K 3D的效果真的很驚艷。片子很細膩,慢慢深入妳的內心。鏡頭代入感很強。伊拉克平民家庭小男孩的眼神讓我印象特別深刻,能讓妳感受到戰爭給下壹代帶來了什麽。

豆瓣@法影:拋棄壹些技術甚至使用初學者的陳詞濫調,為了給120幀+4K+3D的技術讓路,讓技術成為主題的壹部分是它最大的爭議。就我個人而言,它創造的最大快感是,我們仔細而成功地觀察了壹個孤獨而驚恐的人,並付出了同情,但這個人最終選擇了成為我的敵人。

豆瓣@張未來:相比Pi,李安這次講了壹個很簡單的故事。我猜是為4K120幀的新技術讓路。但是畫面的細節是如此清晰生動,讓屏幕上的人都可以呼吸。這樣看電影的恐怖之處在於,畫面引起的曝光,讓妳的情緒表達變成了純粹的生理反應。妳還沒來得及思考,就已經淚流滿面了。身體在哭,但與大腦無關。

豆瓣@颮:革命性的視覺技術背後,是李安壹如既往的精致內斂的敘事風格。故事格局略顯局促平淡,卻直擊人心。雖然沒有太多火爆酷炫的場面,但還是讓人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和主角內心的波瀾。英雄之所以是英雄,不在於他強大的能力,而在於他的選擇。

豆瓣@魚:李安用他深厚的東方哲學做了壹部美國題材的電影。在知天命的時代之後,舒安更加和平,但也更加尖銳。看著舞臺上的舒安,他說電影是他的夢想和信仰。他挑戰新技術,只是為了讓自己的夢更清晰,淚流滿面。我見過那麽多導演,直到李安說電影是信仰,我才相信。

朋友圈@易冬冬:看電影前,電影介紹是“靜水流深,回味悠長”。結果看完之後總覺得感慨萬千,最後還是流下了眼淚。看了半個小時,心情慢慢平靜下來。這顯然是非常商業化和主流的!新技術的應用確實需要適應,但也沒有外媒說的那麽難受。這兩個場景讓人印象深刻。首先,士兵們在門口排好隊,等待悍馬車來接他們進行中場休息的表演。二是戰爭劇。“沈浸式”體驗,我們值得擁有...

朋友圈@孟翳:真的比普通2D版清晰明亮多了。感覺像個近視患者。第壹次戴高倍眼鏡很清爽,很多細節被無限放大。作為觀眾,就像和主角做了壹場夢。從戰火紛飛的伊拉克戰場到充滿生機的足球場,主人公的內心依然在戰爭的痛苦中掙紮,但人生總有更重要的意義有待發掘,比如相互保護的手足之情,比如因果輪回,還有人生的使命感。推薦看120幀版本,這是這部電影最好的呈現。

朋友圈@川:所謂的長時間中場休息,不過是壹種虛偽的關心體貼。美國人民從對岸窺探士兵和戰爭,把戰爭想象成殺人遊戲、練槍和政府利益,或者上升到美國精神和英雄主義,把士兵當成展品。但就像120幀的功能性壹樣,是軍人赤裸裸的血腥生活真相。當這些不可理解的士兵被派到伊拉克後,他們成了壹個自己的國家,沒有其他人能平等地進入他們的生活。

朋友圈@海海:安叔叔真的不忽悠。120幀是壹個新的世界,也是壹種非常特別的電影體驗——像進入主角的大腦,看他看到的,想他所想的,感受他所感受的...信息量爆炸,他從頭到尾眼睛都不敢眨壹下。但不全是幀數的問題,是鏡頭語言和表演風格的壹整套變化,但主題依然是李安式的理性與感性,天真與世故,政治正確與不正確...還有消化~這個電影課我給120分!

豆瓣@尹:瞎子摸象的寓言。戰爭太大了,誰也說不清楚到底是什麽。影片集中在壹天,信息量爆炸,但是低頭想想。誰對誰錯?每個人似乎都在試圖從自己的角度理解這場戰爭。有的人假裝在乎,有的人不在乎。

微博@何:技術是如此的與眾不同,以至於口碑在過去淡化了內容。李安壹如既往的敘事功力穩健紮實,把宏大的命題、流動的空間轉換、每個角色的人物塑造、恰如其分的情感渲染,包括對演員表演前所未有的考驗,都處理得無可挑剔。

朋友圈@不眠之魚:水泥管裏的生死搏鬥。在最後時刻,被林恩割喉的伊拉克人把手指向天空,看著鏡頭。他看到了什麽?那壹刻,坐在屏幕前的我,看似無意識地縮了壹下,成了壹場殺戮的幫兇。甚至,它指的是信使。120幀,4K,3D。疊加後產生的畫面就像是家電賣場頂級彩電的試運行。明麗,美不勝收。但是好像不那麽真實。或者說,是人為的現實。看完全片,終於明白李安為什麽選擇這種新技術了。是實驗,其實也是諷刺。這是關於真理,和妳被教導的真理。這兩個絕對不是壹回事。吵了這麽多,我只想告訴妳眼見為實。主題其實是他壹貫的自我尋找和自我發現。

[技術疑問]

適應高清需要壹段時間,個別鏡頭違背追求真實的初衷

導演管虎(觀影後現場采訪):技術沒什麽特別的。清晰度會更高。之前的圖比較粗糙。這太確定了。任何新技術都要有壹定的適應時間,3D剛開始就要適應。

豆瓣@Xastle:李安想做的是再現盧米埃爾兄弟在創作《火車進站》時帶給觀眾的感受,而因為是第壹次,他拋棄了壹貫理想化的鏡頭。真實感和幾個深景深的過度內容,真的營造出壹種“演出來”的感覺。閃回對於處理男主角和各個角色的關系還是很好的,但是違背了導演營造真實感的初衷。

豆瓣@賽璐璐:作為壹個技術驅動的項目,很難評價,意味著評價的不再是電影的現在,而是電影的未來。對於這種更感性、更危險的技術,我的態度還是曖昧的,在感性享受的同時更傾向於拒絕。

[劇情遺憾]

劇本散亂不夠流暢,情感沖擊有隔靴搔癢的感覺。

豆瓣@小鴨:整件事都很散,看起來要挨批了,最後還是唱響了主旋律。120幀會有彈跳感,演員的激烈情緒會變得很有感染力,比如哭,生氣。劇本比較不得體,人物經常莫名其妙的做出奇怪的事情,就像壹群經期少女。不敢相信是李安的故事。

豆瓣@滾!蛋堡:我沒有感受到大家說的那種真實的、侵入性的觀影體驗。除了中場秀和戰爭場面兩個場景,整個故事不適合高幀技術呈現。大量閃回鏡頭剪輯簡單粗暴。我也是無語。拋開技術層面,故事太過平庸,主要圍繞士兵回歸現實生活後的疑惑和思考,達不到反戰的高度。

豆瓣@芥末醬:李安這幾年癡迷於技術,壹直癡迷於推動其發展。這種創新精神確實是要承認的,但他的表達方式其實是倒退的。其實這個問題在他十幾歲的時候就已經暴露出來了。這個創作還是比較保守的,他也不能像以前壹樣打紅心,這其實和他的技術有相當大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