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在就診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家長首先要用壹句話明確說出孩子就診的主要原因,如“腹瀉2小時,咳嗽、哮喘兩天,發燒兩天,皮膚起紅疹壹天”,讓醫生對孩子的主要病情有壹個初步的了解。當醫生作出進壹步診斷時,家長至少應說明以下七件事:
1,時間:
兒童發病時間的敘述很重要,發病時間、間隔時間、惡化時間對區分各種疾病有實際意義。而且如果孩子患的是急性病或者外科急腹癥,經過壹定時間後,病情會有較大變化,治療方法也會有所不同。
對於主要癥狀,家長要盡量準確,如“腹痛、腹瀉1小時”、“咳嗽、低燒1周”等,而“我從外婆家回來就發燒了”、“我下班回家孩子就抱怨肚子疼”等都不準確。
2.體溫:
臨床上,發燒是兒童就醫最常見的問題,也是很多兒科疾病的主要癥狀。
如果在看醫生之前已經在家裏量過體溫,要註明什麽時候量的,量了多少次,最高多少。如果還沒來得及測,可以邊測邊等治療;無條件可用手感,用有點發燒,手熱,燙等詞,大概說明了發燒的程度。此外,還要註意孩子發燒的規律性和周期性,以及手心、腳底、手背的溫差,發燒時是否有抽搐,身上是否有皮疹等癥狀。
3.狀態:
孩子生病時四肢是否活動自如,頸部是否僵硬;神誌是否清醒,是否有煩躁、哭鬧、困倦、嗜睡;咳嗽的嚴重程度、喘息聲、痰量、痰的顏色和厚度等。嘔吐物是否溢出或噴出等。
如果孩子出現腹痛、腹瀉,也要明確指出腹痛的確切位置,疼痛的起始時間和持續時間,疼痛的程度,疼痛的性質(如絞痛、悶痛、脹痛),什麽情況下疼痛會更嚴重(如緊張、進食等)。).
4.飲食:
很多疾病對孩子的飲食有不同的影響。家長要向醫生說明飲食的增減,間隔時間的變化,以及孩子是否有饑餓感、飽脹感、厭食感、斷食感等。,並說明孩子的飲水情況——是口渴還是壹直想喝水。此外,還需要說明孩子是否有吃泥土或石頭、煤渣等異食癖,是否有吃不潔食物、喝生水、吃剩飯剩菜的經歷。
5、排便:
如果孩子腹瀉,要向醫生詳細描述大便的次數、量、大便的性質(如稀水樣、米湯樣、蛋花湯樣)、大便的性質(如黑便、粘液便、膿便),大便是否有腥臭、惡臭或其他特殊氣味。如果有其他癥狀,也要壹起說清楚,比如孩子在腹痛腹瀉的同時,是否伴有發熱、畏寒、厭食、乏力、惡心、嘔吐、鼻塞、流鼻涕等癥狀。
6.睡眠:
睡眠變化更容易被家長觀察發現。第壹是睡眠時間,第二是睡眠的狀態,是正常睡眠還是昏睡,是顫抖還是不醒,還是壹點動靜都睡不著,睡眠中有沒有尖叫或者哭鬧。對於嬰幼兒來說,還要註意是否需要別人摟抱愛撫才能入睡。
7.病史:
包括孩子以前的病史和家庭成員的病史。孩子以前有沒有什麽疾病,治療效果如何,有沒有後遺癥,吃過什麽藥,有沒有藥物過敏史。有時需要向醫生解釋孩子出生時發生的事情;如果孩子已經上幼兒園,也要明確其他孩子是否患有傳染病及類似疾病。
特別是要明確孩子生病的可能原因,如疲勞、著涼、暴飲暴食、意外傷害等;本次就診前去過哪家醫院,吃過什麽藥,用量,避免短時間內重復用藥造成不良後果。如果孩子病情復雜,按發病順序向醫生說明病情的發展變化。不要說與妳的病情無關的話。
當然,家長很難在短時間內準確、簡潔、具體地描述病情。建議妳準備壹個小本子,平時註意觀察孩子有沒有什麽異常表現。大多數疾病在臨床癥狀完全表現出來之前就會有反應,如煩躁、哭鬧、拒食、嗜睡、過於安靜等。,尤其是兩歲以下的嬰兒,不會完全表達自己的意願,應仔細觀察,日常應註意收集整理兒童病歷和檢查文書,在描述病情時提供給醫生,可減少抽血或x光照射等不必要的重復檢查。
孩子還小,說不清自己的身體到底出了什麽問題,這就需要家長充當代言人。因此,學會如何辨別孩子的病因,以輔助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