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炎的炎熱中,除了背著竹林,更奇妙的大概就是在蟬鳴的肆意聲中,吃壹碗又甜又涼的草棒。如果是現在,有那麽多好吃的水果,冰激淩,冷飲,但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夏天能吃壹碗香甜爽滑的草棒。
客家草釵在潮汕地區被稱為“草餅”,在廣州被稱為“涼粉”、“仙草”,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被稱為“仙草餅”。雖然它們的原料壹樣,做法也大致相同,但這碗夏天的美味回憶,其實反映了各地風土人情和文化的獨特符號。
那時候我最期待的就是外婆親手做的草簪。農歷吃“草簪”是客家人的習俗。據說這壹天吃壹碗草簪,整個夏天都不會起痱子。奶奶會摘仙草,就是果凍草。仙草只要開水煎服,也能起到清熱解暑的作用。做草簪的工序不多。先將幹燥的仙草放入鍋中熬制,直到湯汁掛勺。然後,過濾仙草湯,再倒入紅薯粉。攪拌直到湯變成糊狀後,倒入大鍋,冷卻成深棕色凝膠。挖壹大塊,在碗裏搗爛,澆上紅糖水,就可以吃壹碗又香又涼的草簪了。
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這碗晴天清涼,草香四溢的草簪,不僅是降火消暑的佳品,更是最提神的甜品!後來我們家搬到縣城後,外婆就不再自己做草棍了。周末的下午,我坐在陰涼處做作業,等著賣草棍的老伯伯的身影出現在巷子的另壹頭,然後喊著“奶奶,快出來”。老伯伯壹路推著車,沒有喊話叫賣。不時有人叫他壹聲“叔叔,等壹下”,然後就有人趕緊走過去端上壹碗。
幾年後,我買了壹個冰箱放在家裏,草棒放在冰箱裏冷凍後味道更加清爽。揭西潮汕地區,街上也有很多剪下來的草。由於我是吃糖水草稈長大的,初嘗草稈撒炒白糖或者紅糖的時候,滑嫩帶壹點沙味,還是讓我覺得新鮮。而且旁邊壹般會放壹桶白嫩的豆花,也是壹種不油膩的夏日味道。
後來超市開始賣濃縮稭稈粉,可以馬上吃。原來這碗是時令草簪,現在隨時都可以吃。孩子三四歲的時候,我經常買回家,把水和稭稈粉按照壹定的比例混合攪拌,用小火煮沸,然後冷卻凝結,這樣就能吃到口感順滑,香味誘人的稭稈棒了。孩子很喜歡這碗“果凍”。看著她胖乎乎的小手揮舞著小勺子舀起碗裏的草棒,她很開心。
孩子們長大後,更喜歡升級版的草簪——奶茶燒草,芋頭燒紅豆燒葡萄幹。但對我來說,最感慨的還是奶奶那碗“原生態”的草簪。夏天還是很熱,不過還好有壹碗草棒的清涼記憶,仿佛“雪飛海變涼”的神奇難以忘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