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90年代,那是祖國大家庭的盛世。對於我這個小家庭來說,我的出現也改變了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父親哭笑不得地接受了做兩個男孩父親的現實,母親拿回了衣櫃裏準備好的女孩衣服。但我覺得最驚訝最郁悶的還是我哥。他很高興有個玩伴,但他也很擔心把所有的東西都給我壹半,包括父母的愛。
當我第壹次赤腳踏上庫爾勒的土地時,我的根就紮在了這裏,我註定與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童年的記憶中,庫爾勒壹直很模糊,我們只能在長輩的描述中慢慢梳理記憶。即使在那個落後而蒼白的年代,庫爾勒也充滿了它獨特的魅力。
1979年,庫爾勒市正式成立,隸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巴州面積47萬多平方公裏,成為中國最大的地級行政區,號稱中國第壹州。到現在,每當我介紹她時,我都很自豪地先大聲說中文。
這座年輕的城市在1984第壹次開放。那壹年,隨著壹聲長鳴,庫爾勒迎來了第壹列火車。
庫爾勒自古就是交通樞紐,南來北往的人都會經過這裏。在古代,它是壹個驛站,保留至今的甘蘭路的命名意義也在於此。
甘蘭在維吾爾語中是驛站的意思。我父親在新疆長大,他學了維吾爾語,甘蘭的意思和他告訴我的完全壹樣。我曾經問過父親庫爾勒當時是什麽樣的,父親的回答讓我覺得新鮮。“滿大街跑的泥路、土塊、馬車、毛驢,到處塵土飛揚”是那個時代對庫爾勒的描述。
當時庫爾勒市建立的時候,這裏只有孔雀河北岸的老城區。老城區和新城區雖然有壹些零星的散戶,但規模都不大。那是壹個自行車流行的時代。每隔壹段時間,人壹看到車就會眼前壹亮,這和我最初對庫爾勒的記憶完全相反。
在我眼裏,庫爾勒幹凈、整潔、繁華,路上車水馬龍,孔雀河兩岸高樓聳立,人們友好和諧。在上壹代的口中,庫爾勒怎麽會這麽不堪?這讓我有興趣壹探究竟。
有空就問身邊的長輩,更好奇庫爾勒的記憶,庫爾勒怎麽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發生了這麽大的變化。大多數人的回答都有壹個關鍵信息——資源。我明白資源這個詞的意思,但是把資源和庫爾勒放在壹起就看不懂了。
為什麽這麽說?因為我了解庫爾勒,沒有資源支撐它的快速發展。旅遊業和果業是庫爾勒的主要支柱產業。即使是早些年,庫爾勒的旅遊業發展也比較滯後。
僅憑這些條件怎麽能達到今天的規模?
這個城市的發展總是以五年為壹步。1979年,庫爾勒成立。1984,鐵路通車;?1989,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成立;?1994年首次提出建設新疆第二大城市,形成“北吳南”的格局。
作為壹個庫爾勒市民,我眼中對庫爾勒最大的改變就是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的成功落戶。
我的記憶逐漸變得清晰。記得小時候,不知道什麽時候在街上看到壹群群穿著紅色衣服的人。孔雀河南岸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兩岸被塗上了層層綠色,嶄新的石碑、雕像、廣場紛紛出現。
曾經那些光禿禿的土地變成了平整幹凈的瓦片,仿佛壹眨眼的工夫就突然出現了。整個城市就像壹幅彩色的卡通,壹頁又壹頁地有新的顏色和故事。這些本該很早就出現在人們面前的變化,被石油人加速了,讓我們提前看到了未來。
庫爾勒和塔裏木油田有著說不出的緣分。為了抓住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的重大發展機遇,振興庫爾勒經濟發展,促進庫爾勒城市建設,當時州、市政府決定拿出孔雀河南岸1.807畝土地,這是最黃金的區域,交給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指揮部。這是壹個好地方,樹木插入土壤後可以發芽。
我對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的歷史並不了解,但我做過電視編導。我對油田有了深刻的了解,聽到了很多故事,見到了真正的石油人,了解了他們對庫爾勒這座城市的貢獻。
回憶過去生活中那些模糊的日子,那些被我忽略的細節,在以油為線索後逐漸清晰。塔裏木石油勘探開發和塔裏木石油人什麽時候改變了我的日常生活?不熟悉的塔裏木油田是什麽時候變得熟悉的?
當我發現街上再也看不到拉煤氣罐的小三輪車時,才知道家裏的煤氣罐已經很久沒換了;當媽媽打開天然氣竈的閥門,淺藍色的天然氣火焰輕輕舞動的時候,我意識到生活確實發生了變化;漫步在寬闊美麗的孔雀河邊,望著藍天,原來我們的天空也可以這麽幹凈。
1998期間,塔裏木的天然氣通過各種管道進入我在庫爾勒市的家和家庭。
再見了庫爾勒,這裏“土路土屋,馬車毛驢滿街跑,塵土遍地”。
我不禁想象未來的塔裏木油田,未來的庫爾勒市。浮現在我腦海的是壹片耀眼無邊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