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連幾天,雨不停地下。
在小雨中,
虎年春節馬上就要到了。
在這種情況下,
顏倩鎮帶妳去中山柴犬村,這是壹個傳統的古村落,位於雲的上遊。
現在通往鐘山柴犬村的路是2020年新建的,又寬又平。沿途有許多新房子。
自古以來,巖前有“前有柴犬村,後有十八坑”。鐘山原名柴犬村(中心村),明洪武年間更名。其先驅最早是鄧、羅、曹,至今已有壹千多年的歷史。柴犬村歷史悠久,自唐代會昌年間就非常繁榮。宋朝集資建永興寺,元朝築墻造門,明朝修橋鋪路興修水利,到清朝順治年間,10姓13男已聚而居,香煙四百余支。唐、宋、元、明、清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20多處。
來到鐘山柴犬村的村口,妳可以看到壹棟古色古香的房子。大門旁邊有壹塊牌子,上面寫著“中山許氏祖屋”,屬於“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登錄點”。房子是用竹子和木頭做的,墻是用竹簽和泥做的。傳統古建築的味道撲面而來。走進大廳擡頭望屋頂,主梁保存完好,精雕細刻,盡顯祖屋的恢弘氣派。
走出許氏祖屋,向左拐進壹條小巷,可以看到旁邊有壹個牌子的建築,是中山紅軍野戰醫院舊址。該建築為清代民居建築,總寬14m,進深20m,面積近300m2。它由上堂、天井、下堂和庭院組成。
據史料記載,1934年4月,紅7軍解放中山,以中山壹帶為紅色根據地,攻打永安縣城,消滅星橋大刀會,建立中山黨支部和蘇維埃政府,開展土地革命。在此期間,紅7軍團和紅軍第9獨立團戰地醫院設在中山村以北52號,收治了幾十名紅軍傷病員和受傷的紅衛兵。中山村的蔣順義、卓月仔等在紅軍戰地醫院護理傷員,在井外為傷員清洗繃帶等醫療用品和用具。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註意到,在革命戰爭年代,全國各地的祠堂、祖屋、寺廟為革命隊伍的醫療、休養發揮了重要作用。
傳統歷史文化建築是歷史和社會發展的見證。顏倩鎮非常重視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成立於2016,中山古村改造壹期工程於2017年2月正式開工。2020年向中山三處文保單位爭取專項資金503萬元進行二期修繕,2021年6月修繕完成。
永興寺每日大門緊閉。請咨詢附近的村民,從右邊的小門進入。尼姑庵幹凈安靜,不時有尼姑誦經。正殿門口的桌子上有壹些免費提供的書籍,如《凡凡四戒》、《漫畫版弟子規則》、《太上皇感應》、《三世因果經解說》、《大乘覺佛無量壽清凈平等經》、《恒常儀軌》等。
永新幹
始建於宋憲春年間,清同治年間重建(1871)。它是中山最古老的建築之壹,背靠大山,占地面積13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000平方米。前門建築呈二元,山頂懸重檐。永興寺由前大坪、門樓、前廳、回廊、天井、正殿組成。
沿著小路壹路走下去,街道兩旁的很多房子都建有壹個帶眼睛的方形食槽,乍壹看很像農村餵牲畜的食槽。
讓我們猜猜這是什麽。
這是用來送水的。
這種石槽在當地被稱為“送槽”,是柴犬村人遵守儒家倫理和習俗的體現。在古代,村子裏的男人大多都出去了,只留下女人在家。村裏喝的是井裏的水,婦女不方便。所以村裏安排男人按時給家裏沒有男人的女人送水,但不允許男女隨意進出女人家。聰明的祖先設置了這個“送水缸”,把水倒進缸裏,儲存在缸後面的缸裏。男人和女人聽到了聲音,卻從未見過面。
隨處可見的古老門樓
走在蜈蚣街上,接連看到兩塊石碑,壹塊刻著“石敢當”,壹塊刻著“泰山石敢當”。小時候看過《泰山石敢當》的傳說,現在記憶有點模糊了。我又撿起來之前問度娘:石敢當,又叫泰山石敢當,是在老房子外面或者中國的街角處修建的小石碑。因碑文石甘當而得名。作為民間驅邪驅邪的方法之壹,這壹習俗最早盛行於唐代。
石敢當站在大街小巷,尤其是丁字路口等十字路口被稱為猛陣地的城墻上。石碑上刻有“石敢當”或“泰山石敢當”字樣,碑上有獅頭、虎頭等淺浮雕。泰山石敢當習俗體現了“保平安驅邪”的內涵。國務院公布了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泰山石敢當”習俗榜上有名。
武功街
元朝至正念年間,鄉官羅浩然在中山村修建了官道和繁華的商業街。蜈蚣街* * *分為三段,總長600多米。後街從元帥閣到來子閣長260米,中街從弄堂頭到龍塢大橋橋頭長約150米,前街從文昌閣到初陽三公祠入口長約190米。街道中間垂直鋪花崗巖條,再水平鋪等長石板,寬約6544。由此定義的中山古街格局傳承至今,數百年來未曾改變。
沿著蜈蚣街,穿過始建於元代,重建於明代的莊氏宗祠,莊姓是中山村的壹個大姓。祠堂整體保存完好,門梁雕刻復雜,木結構簡單。大門緊閉,兩邊各有壹幅對聯:鐘山綿石驛,天水風。
右邊有保存完好的風谷機。
風選脫粒機的基本結構是:頂部有壹個梯形的進料鬥,下面有壹個排出稻谷的漏鬥,側面有壹個排出精米和癟粒的小漏鬥,尾部有壹個谷殼;木制的圓形“大肚子”有葉輪和手柄,用手轉動葉片就能提起谷粒。這是壹種傳統的木制農具,用於清除雜質、皺縮的谷物和稻草等農作物的殘渣。
沿途隨處可見的石器皿、石臼、石椅、石槽、石樓,無不顯示出中山這個傳統古村落的歷史感。磚雕、石雕、匾聯陳舊斑駁,但依然精美。每壹磚壹瓦,每壹座雕塑,都附著著古村落獨特的記憶。
蜈蚣街2014發生火災,燒毀了壹座古宅,留下了這片廢墟。每次路過都忍不住嘆氣。
在被燒毀的廢墟旁邊,壹座大宅邸引人註目。尤其是古色古香的大門,很有特色。院子裏有花草,也有壹些石雕。堂門上方有匾,上書“耕讀”。仔細壹看,這塊碑是清順治十二年顧所刻。
大門兩側有壹副對聯:百姓健康富裕從天而降。
大廳上方還有壹塊牌匾,上面寫著“無罪廳”。整個建築延續了中山的傳統建築風格,非常值得壹去。
據當地村民介紹,2014的大火在此蔓延,房屋有壹定程度的損壞。最近幾年,主人開始修理它。現在我們看到的大房子是古色古香的,這是主人投入巨資修繕的結果。建議去中山遊玩的時候,可以提前預約。
路過鐘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喇叭裏反復播放著預防新冠肺炎疫情的宣傳。
楚三公廟
褚三公祠位於中山村西南,是清同治年間(1862-1874)中山十三世楊褚三所建。占地700余平方米,建築面積約500平方米,為二元鬥穿硬頂木結構建築。
徐瑞芳故居大廳裏的兩副對聯:壹副詩書禮報國,壹副孝慈傳家寶。
在沿街的石木結構場景中,村民圍坐休息,是古村落生活的壹幅好畫面。
走過貫穿老房子的石板路,讓我們來看看這座建於村西任茜上的元代船形石橋。橋長37米(其中大橋24米,東端引橋7米,西端引橋6米),兩墩三孔,船形墩。向上遊方向傾斜較高的船首由壹整塊巨石構成,橋墩、橫梁、甲板、欄桿均由花崗巖條或方石構成。
村外的橋是新裝修的“無障礙齋”。是鐘山村老木匠莊的手筆,翟門口高聳的牌坊毫無障礙,屋檐展翅。
“五步齋”是中山村當地宗教活動的場所。
站在清澈的大齋門前向外眺望,
歷史留下的足跡清晰可見。
科技進步帶來的變化,
和這裏的民風不壹樣。
鐘山柴犬村,壹個傳統的古村落,
不斷閃耀著新的光芒,
不管妳在哪裏,
柴犬村在這裏,
期待見到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