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本派第五代傳人劉振英先生恢復了這家久負盛名的老字號食品企業。
北京稻香村在1984復業後,在以劉振英為首的老壹輩工商業者的苦心經營下,以其獨具特色的優質產品贏得了消費者的壹致好評。以“店後店”的管理模式和優質的服務贏得了市場,生產經營發展迅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北京稻香村1984年初復業至今已近30年。稻香村已經發展到35家直營店,100多家加盟店的規模。企業的管理模式逐漸從傳統的經驗管理走向制度化、現代化的管理。位於昌平區7個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新加工廠已投入使用,原有的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半手工操作。以此為主要特征的傳統生產方式得到了改變,食品生產的機械化、自動化和工業化程度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稻香村
據史料記載,乾隆皇帝下江南到蘇州稻香村吃餅後,稱贊其為“食中美味”,並立即題寫“稻香村”字樣,名揚天下。
北京有兩家稻香村,壹家是光緒年間南京北遷的北京稻香村,另壹家是2005年在北京註冊的蘇州稻香村分公司北京蘇稻食品有限公司。
北京稻香村
北京稻香村工廠位於昌平區北七家鎮工業科技園。北京稻香村始建於1895年(光緒21)。南店北開是蘇州稻香村來北京的第壹家店鋪,開在前門外的觀音寺。它很有特色(它被稱為“稻香村霍楠店”),是北京第壹家生產和經營南味食品的商店。由於戰亂,在1926被迫關閉。是北京知名的糕點店,是外地人購買“京味”特產的首選。
蘇州稻香村
稻香村起源於蘇州,是蘇式糕點,發展於蘇州,始於1773乾隆年間。是稻香村商標的所有人。蘇州稻香村北方加工廠位於通州食品工業園區,占地100畝。擁有6條世界先進的蛋糕、月餅、糕點、休閑食品生產線,年生產規模20億元。蘇州稻香村的蘇式月餅制作技藝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看到稻香村的生意蒸蒸日上,1911年,村的師傅王和朱幼卿另立門戶,在坎農基街稻香村對面開了壹家味道和品種都壹樣的南味糕點店“桂香村”。1916年,在稻香村派系學到南味菜烹飪技藝的張(化名春山)也從稻香村獨立出來,在東安市場打出了“稻香春”的名號。就這樣,在北京,幾個南方菜派相互競爭。
從此,越來越多的南味食品店在北京遍地開花,壹時間糕點界“南開北走”之風愈演愈烈。20世紀20年代前後,除了北京的稻香春、桂香村,天津還有明記、和記、森記稻香村,還有保定的大慈閣糕點、石家莊的稻香村、太原舊村。這樣壹來,北京最早的稻香村生意受到很大影響。再加上政局動蕩,軍閥混戰,1926年,北京著名的稻香村南貨店被迫停業,停業半個多世紀。
“稻香村”雖然倒閉了,但其南味美食派並未中斷。稻香村的壹些工人繼承了他們的傳統工藝,桂香村和稻香春也沿襲了稻香村的傳統工藝和經營方式,代代相傳。如今的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原董事長劉振英就是這個派系的第五代傳人。與許多老字號走上五六十年代的“公私合營”不同,北京稻香村沒有走過計劃經濟的歷史。改革開放後,中國的壹切都恢復了,壹切都如火如荼。1983年4月,中國民主建國會、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在北京召開傳統食品咨詢座談會。時任北京市東城區工商聯副主任的劉振英出席會議,聽取了“恢復發展名廠、名店、特產”的指示。這次會議也成為稻香村發展史上劃時代的大會。
會後,在工商聯和政府的支持下,劉振英積極籌劃,把稻香村的老技術人員和工人請了回來。當時,北新橋街道正在為解決無業青年的就業問題頭疼。於是街道出資8萬元,把東直門以北的宮江營胡同的壹個街道縫紉廠騰出來,變成了稻香村的工廠。失業青年變成了有技能的食品工人,老字號重新開張。
1984 65438+10月22日,北京稻香村首家門市部東四北街正式開業。離開門還有壹個多小時,已經有不少顧客在寒風中排隊了。所有人都被它吸引,員工被湧入的顧客淹沒。直到晚上,很多顧客進店買東西。稻香村開業的消息傳開後,很多郊縣和外地人都委托人幫忙買回來。
北京稻香村復業後,繼承了南味食品的傳統工藝,堅持“誠信第壹,顧客至上”的服務理念,以優質的產品迅速打開了北京的局面。1994年9月,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團公司正式成立,並於2005年改制為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如今,北京稻香村已有近百家連鎖店、壹個物流配送中心和300多個銷售網點,並已邁出了打造特色社區店的第壹步。建立了中國傳統食品行業最大、最先進的生產基地;生產糕點、肉類、冷凍食品、月餅、元宵、粽子等時令食品* * * 600多個品種;年銷售金額近20億元,榮獲“中華老字號”、“北京市著名商標”等多項榮譽。但由於歷史原因,“稻香村”的商標屬於蘇州稻香村,所以北京稻香村註冊了自己的“三和”商標,以示區別。
如今,北京稻香村的連鎖店裏不僅有精致的糕點、新鮮的熟肉、數十種豆制品制成的純素宮廷菜肴、各種幹果炒貨,還有江米酒糟、年糕、紅果炒等其他地方少有的傳統美食,令人垂涎三尺。此外,明亮的玻璃櫃臺,專用於收錢和換錢的不銹鋼小夾子,壹年四季供售貨員換錢的白大褂。稻香村的營業部每天人頭攢動,早已成為北京商業最熱鬧的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