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在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語言和方言,而且在同壹個地區,不同的社會階層和不同年齡的人都會有特殊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獨特的感情,這就使得另壹個階層或不同年齡的人很難理解。比如美國的黑人,雖然他們也使用英語,但是他們說的英語有自己的特點,甚至被稱為黑人英語。
在壹個語言環境中掌握壹種語言後,雖然可以學習另壹種或幾種其他語言或方言,但很難完全改變原語言或方言的口音,總會留下壹定程度的原語言口音。熟悉該語言的人往往能從這些細微的差異中分辨出說話人的家鄉、身份、職業特點。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說,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只有通過語言,文化才能代代相傳。語言是維持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幾乎每個文化群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
語言是在特定的環境中出於生活的需要而產生的,所以特定的環境必然會給語言打上特定的烙印。另外,語言是人們交流思想的媒介,所以必然會對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技術,甚至文化本身產生影響。語言這種文化現象是不斷發展的,它現在的空間分布也是過去擴散、變化、發展的結果。因此,只有在時空環境中,我們才能全面而深刻地理解它與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關系。語言類型:對話語言、獨白語言、書面語、內部語言。
就大腦而言,語言分為“腦語言”和“口語言”。大腦語言就是我們總是在大腦中產生的叫做“思考”或“思考”或“思考”的東西。當大腦語言用嘴來表達時,就叫做“口頭語”。大腦語言和嘴巴語言不是壹回事。第壹,大腦語言和嘴部語言在表達的時候是扭曲的。第二,口頭語並不是大腦語言的唯壹表達方式,因為大腦語言也可以通過肌肉群來表達:它是我們的行為。語言是壹個人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語言分為“第壹語言”和“第二語言”。
壹個人從小就通過與同壹語系的其他成員(如父母、親戚、身邊的人)的接觸,在交流和思考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學會並熟練運用語言。壹般來說,壹個人的母語或母語是壹個人的第壹語言和主要語言。
壹個人出生後,最先掌握和使用的語言稱為第壹語言。第二語言是指該國的非母語。在世界各地,第二種語言經常與第壹種語言同時使用。語言的功能主要分為社會功能和思維功能兩個方面,其中社會功能包括信息傳遞功能和人際互動功能。
語言是思維和交流的工具,與思維密切相關。它是思維的載體、物質外殼和表現形式。語言是壹個符號系統,是以語音為物質外殼,語義為意義內容的詞匯建築材料和語法組織規則的系統。語言是壹種社會現象,是人類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思維和傳遞信息的工具,是人類保存認知成果的載體。語言具有穩定性和民族性。
語言是人類的創造,只有人類才有真正的語言。很多動物也會發出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或者在群體中傳遞信息,但這些只是固定的程序,不能隨意改變。只有人類才能把無意義的聲音通過各種方式組合成有意義的語素,再把大量的語素通過各種方式組合成詞,以無窮變化的形式表達出無窮的意義。
人類創造了語言之後,又創造了文字。詞語是語言的視覺形式。寫作突破了口語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限制,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象征性和系統性
首先,語言是表達思想的社會習俗符號,符號的本質是社會性的。某種程度上是想逃離社會上壹些小集體、小圈子的意識。這是語言最重要的特征。語言是壹種社會契約,壹個社會接受壹種表達方式而拒絕另壹種表達方式,實際上是壹種集體意識的習慣。或者可以說沒有好壞之分,關鍵是用哪種表達方式。
語言符號是壹個具有兩面性的實體。壹方面,語言代表事物的名稱,所以任何語言都是概念的形象,即有指義;另外,語言依賴於聲音,聲音是表達所指的媒介,所以語言也是聲音的形象,聲音是語言的另壹面,也就是說語言有能指。
任意性和線性
所謂任意性,是指語言符號和詞語的能指和所指之間存在著任意的聯系,這是不可論證的。即使有些可以論證,壹般意義上還是不可論證的。
這是世界上有這麽多語言的原因之壹。
所謂線性,是指語言的能指是依靠聲音來完成的,所以只能在壹維的聲音空間中傳播,而不能突破聲音的範圍和能力。所以在分析語言的時候,語言使能是按照詞語橫向出現的順序來做的,這也造成了語言使用和表達的局限性。但是,語言的音韻決定了語言的線性是無法消除的必然結果。
不變性和可變性
語言是壹個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的系統。這個系統中的每壹個元素都有壹定的穩定性和可變性。穩定性是語言系統存在的前提,也是語言本身用於大規模研究的必要條件。變異性既是語言作為壹個系統內部不斷衍生發展的規律造成的,也是語言傳承的表現。壹切事物都在不斷運動、變化和發展,新事物不斷產生,舊事物不斷消亡。語言也是如此。雖然語言系統的變化並不明顯,速度也不是很快,但語言本身在使用的驅動下,受社會、文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也在不斷向經濟、簡潔、實用、包容、表現力強的趨勢發展。
語言的每壹個成分都有不同的變化方式和形式,變化的速度也不同。但是,在以往的研究中,我們逐漸掌握了越來越多的規律來解釋和預測語言的變化。這不僅說明人們對語言學的關註和探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也說明語言學的變異性還是有據可循的。
傳承與交流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言是人類文化傳承和儲存的有效載體。所以在自身的發展中,逐漸表現出很強的繼承性和傳播性。
所謂傳承,就是語言在生活和生產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通過語言這壹工具,吸引或促使人們直接或間接影響相關的人或傳播到其他更廣泛的領域。達到傳承的效果。此外,在人類社會的發展中,語言不僅儲存著人與人之間、古人與現代人之間、中國人與外國人之間的文明精華信息,而且承擔著文明發展的橋梁。同時,語言由於其強大的交際功能,也顯示出其獨特的交際功能,能夠在豐富的交際中應對各種變化,產生更富表現力的語言,產生更多基於生活的現實意義。
表征語言表征是語言材料所攜帶的信息在頭腦中存在的方式。語言的表現是有層次的。語言的發音機制:呼吸器官、喉和聲帶、口腔、鼻腔、咽腔。
2.語言活動的中樞機制:布洛克爾區、韋尼克區和角回。
(1)大泡狀區病變引起的失語癥通常稱為運動性失語癥或表達性失語癥。
(2)韋尼克區病變可引起接受性失語癥,這是壹種語言失認癥。切斷或損傷連接韋尼克區和布洛克爾區之間的神經纖維束——弓狀束,也會產生同樣的效果。
(3)回角實現了口語和書面語的轉換。角回損傷會引起語義性失語癥。
3.語言在大腦兩個半球壹側的優勢和語言活動。研究證實,語言活動主要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但大腦右半球對語言理解也有重要作用。1.語音的物理屬性:音高、強度、長度和音色。
2.音位是語言中能夠區分意義的最小語音單位。音位分為元音和輔音。研究音位的區別特征有助於解釋人們對語音的感知。影響語音感知的各種因素有:語音相似度、語音強度、噪聲掩蔽、語境、句法和語義。
3.影響詞匯理解的因素:詞的位置信息、正字法規則、字母長度或筆畫數、字體結構、用詞頻率、語音功能、語境功能、語義功能。
4.影響句子理解的因素:句式、語序、語境、句法分析和語義分析。
5.影響語篇理解的因素:推理、語境和圖形功能。大致可以分為天賜論和人類創造論,勞動創造論。
神賜理論
認為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理論。
代表性觀點:
①在印度婆羅門教的《吠陀經》中,語言是上帝賦予人類的壹種特殊能力。
②中國苗族傳說:山神造人,教人語言。
本質:在當時科學文化水平極低的條件下,人們無法解釋語言這種奇妙的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只好歸結為上帝的恩賜。
人類創造理論
人們認為語言是人自己創造的,而不是上帝賜予的。
代表性觀點:
①模仿說:語言起源於人類對各種外界聲音的模仿。這種觀點只能解釋象聲詞的產生,而不能解釋人類語言的起源。
②社會契約論:語言起源於人們的相互約定。這種觀點註意到了語言的社會屬性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卻無法解釋沒有語言的人是如何相互認同的。
(3)手勢理論:人類在使用有聲語言之前,經歷了壹個手勢語言的階段。這種觀點不能解釋手勢語言是如何發展成有聲語言的。
(4)感嘆詞:人類的有聲語言是由各種表達感情的呼喊演變而來的,無法解釋感嘆詞是如何發展成其他具有理性意義的詞語的。
⑤勞動呼聲說:人類的有聲語言是從人類的勞動呼聲發展而來的。這種觀點關註了語言起源與勞動的關系,卻無法解釋勞動號子是如何發展成語言的。
本質:都是主觀臆測,缺乏科學依據的結果。
勞動創造理論
語言的起源必須滿足三個條件:①人類的思維能力要發展到壹定程度。人類要發展出壹定水平的思維能力,就要能夠對客觀世界的事物進行分類和歸納,並具備壹定的記憶、想象、判斷和推理能力。有了這個心理條件,語言才能產生。②人要有壹定的生理條件。人類的喉頭和口腔必須進化才能發出清晰的聲音,這樣才有可能產生有聲語言。③人類社會產生語言是必要的。人類社會發展到壹定程度,必須要互相說點什麽。有了這樣的社會條件,就有必要產生語言。語言起源的這三個必要條件缺壹不可,是人類的勞動創造了這三個條件。恩格斯關於語言起源的觀點:恩格斯說:“語言產生於勞動和勞動——……”勞動提出了產生語言的社會需要;它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和生理條件。勞動還改善了原始人的發音器官,為語言的產生提供了必要的生理條件。應該說,恩格斯關於語言起源的論述已經相當全面了。1,語言的產生是指人們通過語言器官或手的活動說出或寫出自己的思想,它包括說和寫兩種形式。語言產生的單位主要包括音位、音節、語素、詞、短語和句子。
2.語言的產生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如:構建階段:根據目的確定要表達的思想;轉化階段:利用句法規則將思想轉化為語言形式;執行階段:語言形式的信息是口頭或書面的。翻譯是壹種語言活動,即把壹種語言轉換成另壹種語言而不改變其意義的語言活動。翻譯包括口頭翻譯和書面文本翻譯。
翻譯的本義是指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後來常用來指相同文字之間的古漢語翻譯。兩者有明顯的區別:同壹種語言的古代漢語的現代翻譯,主要是用來克服古今不同詞的障礙,只包含古今的時間因素,所以有時稱為註釋翻譯或帶註釋的翻譯註釋;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也包含地域因素。這裏所說的翻譯指的是後者。
在中國,這種譯本早在李周就有記載。《李周·秋官四口》中有壹段話:“像蠻夷之國、福建、戎狄的使臣徐章,他把君王的話傳下來,告訴他如何友善。若當時入客,必有禮,傳之。”這意味著是壹個負責與周邊蠻夷、福建、戎狄溝通的官員,他們負責傳達王所說的話,使周邊國家理解,從而密切國王與諸侯國的關系。如果有使者來王國,就要協調禮儀,翻譯語言。
本文中的“而非文字”是指現在的“翻譯”,是最早的譯者,“向”是最早用來表示翻譯意義的術語。當時翻譯的只是周邊國家的語言。
當時除了用來表示譯者和譯者意思的“”和“向”之外,還有其他壹些名稱,這些名稱在《禮記》中都有詳細的記載。《禮記》說:“五方之人,語言不通,胃口不同。達到他們的願望(表達他們的意思),了解他們的願望(了解他們的想法)。東方說“送”,南方說“像”,西方說“dī”,北方說“譯”。這個“帖”、“像”、“譯”是當時負責翻譯東西南北語言的翻譯家的正式稱呼,也可以作為翻譯術語。“傳象、譯象”這四個字也用來指代翻譯,或稱為“傳象”、“傳象”、“傳象”、“譯象”。
其中“象”和“譯”是使用最廣泛的術語,是當時翻譯意義的主要術語,不僅指南北方民族語言的翻譯,也常用來指翻譯。像徐翔,有些譯者被稱為“許奕”,後來他們被稱為“譯者”。“譯”本來就是“譯”的音的訓練。賈在《秋官序》中說:“譯易,即改詞使對方明白。”因此,“翻譯”是指語言轉換和變化的活動。
中國的文字記載翻譯始於漢武帝與西域交流後的佛經翻譯,即古印度梵文的翻譯。但就文獻記載而言,目前最早的“譯”用例是梁惠姣的《高僧傳·譯經·佛圖釋》,其中“佛國出現了第壹個薩滿的佛教教義,但梵文未譯”。當時也有壹些人單獨用“譯”,如北周庾信《風法眼趙英》中的“胡人心目中的佛影,漢譯經書”。這個“譯”就是“譯”和“譯”。
從佛教歷史上看,第壹個翻譯佛經的是古印度高僧卡雅莫騰。漢永平十年(67年),他和另壹位印度高僧朱發蘭被請到洛陽,騎著白馬載經。次年,他們在漢西新建的白馬寺共同翻譯了《四十二章》。這就是漢譯佛經的開端。此後,先後有100多位印巴兩國的學者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其中最著名的是來自契訶夫(西漢名將,今新疆庫車)的鳩摩羅什,他翻譯了《火焰杯》、《金剛經》等非常重要的佛經。
壹些在西方求法的當地僧人也從事佛經翻譯,其中最著名的是東晉的法顯和唐代的玄奘。法顯西征佛教,歷時十五年,於公元412年七十多歲帶回大量典籍,從中潛心翻譯佛經。玄奘西天取經十七年。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後,還專門從事翻譯工作。* * *翻譯佛經75部1335卷,成為佛經翻譯史上的集大成者。
因此,“譯”字的形成與古印度佛教密切相關。中國早期翻譯的主要內容是佛經。直到明末西學東漸,才開始轉向翻譯歐洲的天文、幾何、醫學等新技術。“五四”後中國新文學運動的興起也與翻譯密切相關。
在古代,“譯”有不同的寫法,如宋《南唐列傳》中的“精譯,無與倫比”,以及《兒女英雄傳》中的“經得住考驗的詮釋”。人類的語言符號與喊叫、跳舞等其他動物交流方式有本質區別,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任意性
2.單元的清晰性:人類的語言是通過發聲器官壹個壹個發出的,而動物的所謂“語言”是不可分的,它是通過壹團壹團的喊叫或舞蹈來表達某種意義的。
3.結構的雙重性:人類語言分為音位層和符號層(或語法層)。
4.生產力:也稱為創造力或開放性。
5.教學
6.說漢語的人數約為6543.8+06億,占世界人口的20%左右,不分時間地點。
說西班牙語的人數約為4.22億,占世界人口的4.88%。
說英語的人數約為33.65438億,占世界人口的4.68%。
講阿拉伯語的人數約為211億,占世界人口的3.12%。
說印地語的人數約為654.38+8600萬,占世界人口的2.74%。
語言從簡單到復雜的演變壹般是從簡單到復雜,語言越來越復雜,這自然是文化發展帶來的變化。女孩到了十六歲,就是“二八”。男人到了30歲,就說是“立”,到了60歲,就叫“花甲”。這都是因為我看過壹本書,書裏寫的。描寫美女寫為:“沈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姿”。方便點說,就是“水的優勢”。考試不及格被認為是“脫離孫山”。裝的,是說:“湊數。”我習慣了,說是“常見”。狂妄叫“狂妄”、“自大”。女人生孩子的時候,男孩叫“弄璋”,女孩叫“玩瓦”(古代原來的紡錘叫瓦),所以這種說法是有教養的,也是高雅的。普通人的言語也越來越復雜。因為在舊社會,士兵經常欺負老百姓,老百姓不喜歡“士兵”這個詞。所以人們把“兵”字拆開,稱之為“丘八”。有時稱之為“太尉”,表示輕蔑和譏諷。傲慢被說成是“趾高氣揚”。這些都是經常聽到的。
普通人的生活中有很多通用的成語,也是從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非常簡潔的表達方式。趕著上班會說“起早貪黑”“趕時間”。雞毛蒜皮的事說:“雞毛蒜皮。”安排工作的時候,據說有些人“挑三揀四”。妳在詛咒誰?說:“狗和人打架。”。有些話不方便直接說。如果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危險,就說有“三長兩短”。看過話劇、說書人、小說的,也會借用他們的話,比如“回頭見”、“臨陣磨槍”,回家說“回家”“走好”。更有甚者,俏皮的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殺雞給猴看”、“妳走妳的,我走我的獨木橋”。“騾子或馬出來遛遛”,“當和尚天天撞鐘”,“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再進壹步,就是幽默:“打腫臉充胖子”,“尿尿看皇歷”。耕地說是“修土”,舞臺上的白臉小生叫“黃油小生”。還有人提出不想提的事情,說“哪壺不開提哪壺。”。說人糊塗就是:“賣了就數錢。”某人兩個孩子的名字是“三千壹郎”和“五百惠”,聽起來像日本人的名字。其實那是因為父母違反計劃生育規定,生了這個多出來的男孩女孩,被罰款了。壹個被罰3000元,壹個被罰1500元,所以就選了這兩個名字——當然,這肯定是個笑話。
說話技巧:說話要有分寸,行動要有分寸。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分寸。古人雲:“遇到沈默的人,不要灰心;:看到沾沾自喜的人,就要管住自己的嘴。”“萬事皆明理,人情修養是文章。“可見,無論是與人說話,與人交往,還是與人做事,都有分寸的玄機。
說話做事都要註意尺度和分寸。這個“尺度和尺度”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第壹,說話難聽,不努力是不可能的。如果妳說得不好,說得中肯,別人可能聽不懂,理解不了,揣摩不出妳的真實意圖,妳的想法或要求也不會被重視和接受。事情不僅會辦不成,還會經常被鄙視。這怎麽能換來別人的欣賞和善意呢?妳怎樣才能贏得別人的友誼和尊重?同理,妳不能不盡力而為別人做事。“來來去去不合理。”別人求妳做事,妳不盡力,遇到困難。我們怎麽能指望別人的熱情來幫助我們呢?
第二,說話不能太多,做事不能太勉強。我喜歡說大話,但是我的話太尖銳了。讓人不高興,覺得妳不懂大意,不懂規矩,不懂好壞。這種人往往對別人敬而遠之,無法正常與人交流。太不願意做事,敢於承擔有能力沒能力的任務,想承擔做不到的事。結果是,妳無法有所作為。只能給自己增加不必要的麻煩,給自己留下能力低下或者不註重誠信的印象。
說話有分寸,溝通有分寸,辦事有策略,行事有節制,別人就會很容易接受妳,喜歡妳,幫助妳,舉止不得體,不知深淺厚薄,所有人都會討厭妳,無時無刻不感到難過,事事難做,處處碰壁。
說話的尺度,做事的分寸,和壹輛寶馬差不多。控制得好的話,每天都可以千裏迢迢幫妳打頭陣。如果控制不好,可能會絆倒,甚至踢到別人。壹個最簡單的定義是,語言是壹種口頭交流的方式。因為說和寫的交流方式是壹種有目的的行為,語言是實用的;因為語言是壹種社會符號,語言交際只有在所有參與者都廣泛了解了人類的非語言暗示、動機、社會文化角色等相互關聯的因素後才能有效進行,所以語言是社會性的、既定的。語言的學習和使用取決於生物、認知、心理和環境因素。語言比其他任何動物交流系統都要復雜得多,這也是人類區別於動物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