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至鹹豐十年(1840-1860),京劇由徽劇、秦腔、漢劇合流,吸收昆曲、京劇之長而形成。其標誌之壹:調盤完整豐富,超過徽、秦、漢三大劇種中的任何壹個。唱腔是板腔和曲牌風格的混合體。聲腔主要是黃兒和西皮;二是業務大體齊全;第三,形成了壹批京劇劇目。第四,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是京劇形成初期的代表人物,並稱“老學究、三傑”、“三丁家”,即狀元張二奎、狀元程長庚、探花余三勝。
豫劇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不斷繼承、改革和創新。建國後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自清末以來,豫劇形成了五大調,即祥符調(以開封為中心)、豫東調(以商丘為中心)、豫西調(以洛陽為中心)、沙河調調(以沙河谷即豫東南、皖北為中心)和高調(以菏澤為中心)。
越劇發源於浙江嵊州,發源於上海,興盛於全國,流傳於世界各地。在其發展過程中,吸收了昆曲、戲曲、紹劇的成果,經歷了從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的歷史演變。越劇擅長抒情,以唱功為主,聲線優美,表演真實動人,優美典雅,富有江南精神;多為以“才子佳人”為題材的戲劇,藝術流派眾多,其中公認的流派有十三個。3月27日,1906,在嵊縣東王村香廳前,袁、李茂政、高、等樓唱藝人從樓裏借了四個飯桶,裝上門板,表演了短劇《十件套》、《迷茶》和大戲《雙金花》(下半部)。這是中國越劇的第壹次試演,越劇(原名“小歌班”)由此誕生,被稱為越劇的誕生日。
黃梅戲起源於鄂、皖、贛三省交界的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末傳入安徽懷寧縣等周邊地區,結合當地民間藝術,用安慶方言演唱、吟唱,逐漸發展成為壹種新的劇種。曾被稱為“淮腔”、“徽劇”。黃梅戲唱腔樸實流暢,擅長活潑抒情,表現力豐富。表演簡單細致,以真實生動著稱。
評劇是流傳於中國北方的壹種傳統戲曲,是在清末河北灤縣小曲《對荷落》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最早流行於河北農村,後進入唐山,被稱為“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東北流行,出現了壹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下,評劇表演日趨成熟,出現了、、白、采蓮、艾連軍等流派。
半個世紀以來,流傳最廣、觀眾最多的劇種有五種,即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並稱為“五大劇種”。
1、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黃兒兩個基本音調組成,還唱壹些地方曲調(如劉孜戲、吹鼓戲)和昆曲曲牌。1840左右在北京形成,盛行於三四十年代。它有時被稱為“國劇”。現在還是有全國影響力的大劇。它是中國現代戲曲的代表,業務全面,表演成熟,氣勢恢宏。
人物:“老學生三爺”: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
譚鑫培、王秋奮、孫菊仙:“老學生、新三傑”
“四大名旦”:梅蘭芳、茍惠生、程、尚小雲。
代表作品:《龍鳳》、《程響》、《十個老朋友》、《劉詩讓》、《探母》等。
2、評劇,清末河北灤縣,以小曲《對口荷花落》為基礎,先流行於河北農村,後傳入唐山,稱“唐山落子”。20世紀20年代左右在東北流行,出現了壹批女演員。20世紀30年代以後,在京劇和河北梆子的影響下,評劇日趨成熟,出現了白、采蓮、艾連軍等流派。1950後,《劉巧兒》、《花為媒》、《楊三姐的抱怨》、《秦香蓮》等劇目在全國影響較大,出現了新、、、等著名演員。評劇在河北和北京仍然很受歡迎。
3、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明末傳入河南的陜西梆子,是結合河南方言和民間曲調發展起來的,現在流行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等省。最初有四大流派,即豫東、豫西、湘府和沙河調。現在以豫東豫西為主。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著名女演員紛紛亮相。劇目有《指揮中的穆》、《紅娘》、《花大朝》、《花轉槍》和現代話劇《朝陽溝》。
4.越劇,流行於浙江的地方戲。發源於浙江省嵊縣“杜班”,1916左右進入上海,以“紹興文戲”名義演出。先是演員主導,後來變成了女演員主導。1938後,使用“越劇”名稱。1942期間,以袁雪芬為首的越劇演員對表演和演唱進行了改革,吸收了昆曲表演藝術的長處,形成了溫柔細膩的表演風格。有許多藝術流派,如袁(雪粉)派,殷()派,範(瑞娟)派,傅(泉鄉)派和徐(玉蘭)派。越劇有《祥林嫂》、《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五個過生日的女人》、《西廂記》等。
5.黃梅戲起源於安徽,流行於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它的前身是黃梅地區的采茶調,清中葉以後形成了壹種民間戲曲叫“黃梅調”,用安慶方言演唱。20世紀50年代,在嚴鳳英等人的改革下,徽劇日臻成熟,發展成為安徽地方劇種。著名劇目有《神仙眷侶》、《牛郎織女》、《馬旭》,其中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