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帕金森病的前身

帕金森病的前身

帕金森病又稱震顫麻痹,是中老年人最常見的中樞神經系統退行性疾病。震顫是指手指和四肢的顫抖和搖動,癱瘓是指部分或全部肢體不能自主運動。它之所以得名,是因為壹位名叫帕金森的英國醫生首先描述了這些癥狀,包括運動障礙、震顫和肌肉僵硬。壹般開始於50 ~ 65歲,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逐漸升高。60歲時發病率約為1‰,70歲時達到3 ‰ ~ 5 ‰。目前我國約有1.7萬人患有此病。目前有資料顯示,帕金森病在男性中的發病率略高於女性。到目前為止,帕金森病的治療是對癥的,沒有根治的方法來恢復退化的神經細胞。

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分類

帕金森病的病因仍不清楚。目前公認的病因是神經細胞變性,主要病變在黑質和紋狀體。有壹種神經細胞叫做黑質。黑質細胞的數量和功能逐漸減少,導致壹種叫做多巴胺的物質減少,從而引起上述癥狀。根據動物實驗和流行病學的結果,認為帕金森病也與遺傳有關。

根據發病原因,震顫麻痹的癥狀可分為兩類。壹類叫原發性震顫麻痹,即沒有明確病因或病因可能與遺傳有關。我們稱之為帕金森病或帕金森病。另壹種稱為繼發性震顫麻痹,是由某些腦炎、中毒(如壹氧化碳、錳、氰化物、利血平中毒、吩噻嗪和苯並酞類藥物及三環類抗抑郁藥物中毒等)引起的。)、腦血管疾病、顱腦損傷、腦瘤等。我們也稱之為帕金森綜合征或帕金森綜合征和震顫麻痹綜合征。

帕金森病的癥狀

帕金森病起步慢,發展漸進,也就是說不是壹下子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而是壹個緩慢漸進的發展過程。患者最突出的癥狀有以下三種:

1,運動障礙。可以概括為:無法運動:難以開始自主運動。運動減少:自發和自動運動減少,運動幅度減少。動作緩慢:隨意動作執行緩慢。患者動作緩慢,隨意動作減少,特別是開始動作時,表現為困難、困難、緩慢。做重復動作時,幅度和速度逐漸減弱。有些患者寫字時,字越來越小,這就是所謂的“小寫綜合征”。有些人會有語言障礙,聲音變小,音域變窄。進食和飲水時可能出現吞咽困難和窒息。有的患者起床後壹動不動幾秒到幾十分鐘,這種情況稱為“冷凍發作”。

2.震顫。表現為緩慢的節律性震顫,常從壹個手指開始,蔓延至整個上肢、下肢、下頜、嘴唇、頭部。典型的震顫是靜止性震顫,即患者在靜止狀態下出現不自主震顫。主要累及上肢,雙手顫抖如搓球,有時下肢也會顫抖。個別患者可能涉及下頜骨,嘴唇,舌頭和頸部。每秒4 ~ 6次震顫,幅度不定,緊張時會加重。許多病人伴有每秒5 ~ 8次的體位性震顫。有些患者沒有震顫,尤其是70歲以上的患者。

3,剛性。是肌肉的僵硬導致四肢、頸部、面部的肌肉變得僵硬,四肢運動時有用力感、沈重感、無力感,面部表情可能變得僵硬、眨眼次數減少,產生“面具臉”,身體向前彎曲,走路、轉頸、轉身特別緩慢、困難。走路時上肢協調擺動消失,步幅縮短。結合屈曲姿勢,患者可以碎步前行,稱為“驚恐步態”。

隨著病情的發展,穿衣、洗臉、刷牙等日常活動都出現困難。此外,部分患者可出現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如面部油膩、多汗、流涎、排便困難和直立性低血壓等,還可出現抑郁和癡呆癥狀。返回

帕金森病的診斷

壹份中國帕金森病流行病學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患帕金森病的總人數已達654.38+0.72萬人,55歲以上人群帕金森病患病率近654.38+0%。然而,帕金森病患者將帕金森病的壹些早期癥狀與身體功能的正常衰老相混淆,從而延誤了治療時機。

1,帕金森病診斷標準

(1)臨床表現:大部分帕金森病患者發病於60歲以後,偶見20多歲的患者。起病多為隱匿性,發展緩慢,逐漸加重。主要表現為震顫(常為首發癥狀)、肌強直、運動遲緩、姿勢和步態異常、口、咽、腭肌肉運動障礙。

(2)輔助檢查:腦脊液和尿液中HVA(高香草酸)含量的降低可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腦CT可能有腦溝增寬,腦室增大。

(3)排除腦炎、腦血管病、中毒、外傷引起的帕金森綜合征,並與癔癥、緊張、老年性震顫相鑒別。

主要根據典型癥狀進行診斷,有時借助輔助檢查難以鑒別。返回

2.鑒別診斷

主要與帕金森綜合征、特發性震顫、良性震顫相鑒別。

(1)腦炎後帕金森綜合征;

昏睡性腦炎引起的所謂帕金森綜合征,近70年來未見報道,因此這種腦炎引起的腦炎後帕金森綜合征也消失了。近年來有報道稱,病毒性腦炎患者可出現帕金森樣癥狀,但該病有明顯的感染癥狀,可伴有腦神經麻痹、肢體癱瘓、驚厥、昏迷等神經系統損害癥狀。腦脊液可有輕至中度的細胞數量增多、蛋白質增多、糖減少等。帕金森樣癥狀緩解後緩解,可與帕金森病相鑒別。

(2)肝豆狀核變性:

隱性遺傳性疾病,約1/3有家族史,青少年發病,有肢體肌張力增高、震顫、面部掩蔽、扭轉痙攣等錐體外系癥狀。具有肝損害、角膜K-F環和血清銅藍蛋白降低的特點。它可以與帕金森病區別開來。

(3)特發性震顫:

這是壹種顯性遺傳病,以頭部、頜部和四肢的不自主震顫為特征。震顫的頻率可高可低,頻率高和甲亢很像。低頻很像帕金森震顫。本病無運動減少、肌張力增高和體位反射障礙,飲酒後消失,普萘洛爾治療有效,可與原發性帕金森病相區別。

(4)進行性核上麻痹:

該病也常見於中老年人,其臨床癥狀可能包括肌強直、震顫等錐體外系癥狀。但此病具有突出的眼球註視障礙,肌強直集中於軀幹,肢體肌肉輕度受累且肢體柔韌性維持良好,頸伸肌張力增加而引起的頸部過伸明顯不同於帕金森病的頸部屈曲,可與帕金森病相區別。

(5)Shy_Drager綜合征:

臨床上常出現錐體外系癥狀,但因植物神經癥狀突出,如暈厥、直立性低血壓、性功能障礙、膀胱功能障礙等,可與帕金森病相鑒別,左旋多巴制劑無效。

(6)藥物誘發的帕金森綜合征:

過量使用利血平、氯丙嗪、氟哌啶醇等抗抑郁藥可引起錐體外系癥狀,因有明顯用藥史,停藥後緩解,可鑒別。

(7)良性震顫:

指無腦器質性病變的生理性震顫(肉眼不易察覺)和功能性震顫。功能性震顫包括:1。生理性震顫增強(肉眼可見),多為體位性震顫,與腎上腺素能調節反應增強有關;也見於壹些內分泌疾病,如嗜鉻細胞瘤、低血糖、甲亢;2.可卡因和酒精中毒以及壹些藥物的副作用。癔病性震顫是由多種心臟因素引起的,分心可以緩解震顫。3.其他:緊張和做精細動作時震顫。良性震顫沒有帕金森病的特征性表現,如肌強直、運動減少和姿勢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