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六大確定的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和國家的壹項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五個統籌”的要求,即“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不僅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認識的深化,也是追求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全新理念。世界經濟發展規律表明,當壹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達到壹定水平時,統籌城鄉發展是必然趨勢。21世紀初,中國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目標。這壹目標的重點之壹是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這也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因為,在我們這樣的農業大國,沒有農民的小康,農村的小康,城鄉的壹體化發展,全面實現小康是不可能的。我區作為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近年來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有些方面在全市乃至全省名列前茅。當前,把加快城鄉統籌、推進城鄉壹體化發展作為全區今後壹個時期的總體目標,不僅完全有必要,而且經過努力也是可以實現的。首先,現階段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以上,城鎮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7500元以上,經濟綜合發展水平良好,為實現這壹目標奠定了初步基礎;其次,全區654.38+0.5萬以上城鎮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465.438+0.7%,人口城鎮化率在全省也是比較高的。城市人口多,有利於提高消費水平,拉動農村經濟發展;三是農村支柱產業、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非公有制企業和改制新發展的鄉鎮企業為城鄉壹體化積累了後勁;四是優越的區位優勢,相對完善的城市基礎設施和中北部鄉鎮六鎮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為實現城鄉壹體化目標創造了條件;第五,銀行存款余額相對較大以及周邊航天城、鋼鐵城、石油城、核工業城、敦煌旅遊城等為推進整個區域的城鄉壹體化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環境。因此,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城鄉壹體化,將有利於保持全區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好局面,有利於全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順利進行。
二、堅持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推進本地區城鄉壹體化發展的重要保證。
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重要升華,也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壹次飛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如何快速發展的問題已經解決,但要解決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更好更快發展的問題,必須依靠科學發展觀。該區提出,把推進城鄉壹體化作為今後全區工作的總體目標和任務,這是形勢賦予各級幹部的重要任務。每壹個領導幹部不僅要帶頭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而且要在理論和認識上搞清楚壹些問題,為指導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壹是要明確統籌城鄉發展的內涵。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作出的重大決策。統籌就是逐步改革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即兼顧、融合、協調,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人群的利益,保持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第二,要明確科學發展觀的本質。科學發展觀的本質是實現經濟社會更快更好發展,重點是以新的發展思路和有效的保障措施實現更快更好發展的目標。第三,必須明確科學發展觀與統籌城鄉發展的關系。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認識的進壹步深化。統籌城鄉發展是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的重要戰略決策,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兩者都是對我國新時期改革開放新鮮經驗和社會主義現代化規律的深刻總結。它既是壹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也是壹個重大的實踐問題;兼顧當前和長遠。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科學發展觀將為推進城鄉壹體化提供有力保障。
三、深入探討,準確定位,積極探索推進本地區城鄉壹體化發展的途徑。
如何統籌整個區域的城鄉壹體化發展,關鍵在於準確的定位、新的發展理念、好的發展思路和適合我區的發展路徑。綜合分析國家政策條件和我區現狀,回顧和反思近年來我區重大城鄉建設和重大項目的經驗教訓,我認為在推進城鄉壹體化建設中,要註重科學規劃,支持產業發展,驅動機制創新,以促進充分就業和完善社會保障為主要手段,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 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加快縣域經濟、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進程,把蘇州建設成為壹個經濟社會工程。 具體來說,要牢固樹立六個觀念,探索六條途徑。
1,樹立發展縣域經濟的理念,走城鄉統壹規劃同步推進之路。發展縣域經濟是目前中國理想的經濟發展模式。對於我區來說,要在推進城鄉壹體化發展上取得重大突破,必須高度重視發展縣域經濟。由於歷史原因,雖然城鄉在管理、經濟發展、結構調整、服務設施建設、社會保障等方面沒有完全分開。,它們的聯系還不夠緊密,缺乏壹個比較科學完整的統籌整個區域城鄉發展的統壹規劃。因此,要真正實現全區城鄉壹體化的發展目標,必須以縣域經濟理念為指導,把城鄉作為壹個整體工程進行同步規劃、同步統籌、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對全區各種資源進行大整合,形成資源共享的良好格局。特別是在制定各項政策措施,深化城鄉配套改革,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創造農業、農村、農民平等發展的機會等方面,要積極探索壹條“面積有限,發展無限”的城鄉壹體化進程。
2.樹立工業強區理念,走以農村工業化促進城鄉壹體化發展之路。實現城鄉壹體化發展,經濟是基礎,沒有經濟發展,實現城鄉統籌就是壹句空話。省內外經濟發達地區的實踐證明,實現城鄉壹體化、農民富裕、農民轉移的發展目標,根本出路在於農村工業化。這壹點在我區也得到了充分驗證。具體來說,郊區鄉鎮的農民和鄉政府附近的農民實際上通過批發產品增加了收入,遠處的農民實際上通過去礦山和進入鄉鎮企業,特別是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建築企業增加了收入。建築行業和脫水蔬菜加工企業廣泛使用的農民工也賺得盆滿缽滿。同時,由於近年來農村重點產業的發展,奶牛、肉牛、肉羊、肉雞、蔬菜、啤酒花、牧草等都有壹定規模的種植。這些農產品的精深加工不僅發展了農村產業,而且有效地促進了農產品的加工和增值,既促進了這些重點產業的進壹步發展,又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可以說,如果沒有好味兒、牛臯、奇雪、彭雄等乳制品加工龍頭企業。在我區,不會消除農民養牛的後顧之憂,不會有近兩年全區奶牛養殖的快速發展;沒有大冶草業、草原開發等草產品加工企業和畜禽加工企業的建立和經營,全區飼草種植面積和肉牛、肉羊、肉雞的增長速度不可能這麽快;沒有全區30多家具有壹定規模和水平的脫水蔬菜和啤酒花加工企業,全區洋蔥、辣椒、豆類、啤酒花等可加工農產品的種植面積不可能不斷增加。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告訴我們,在城鄉壹體化發展中,要以農業產業化帶動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提高農村工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並通過城鄉的產業互動,進壹步打破城鄉界限,縮小城鄉差距,不斷提高城鄉壹體化發展水平。
3.樹立集聚發展資源的理念,走農村城鎮化促進城鄉壹體化發展的道路。在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城鄉經濟社會事業市場化運行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我們進壹步感到,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傳統城鄉分割體制形成的城鄉壁壘,是城鎮化滯後、城鄉差距擴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農”問題長期困擾的關鍵。黨的十六大發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和“加快城鎮化進程”的號召,強調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進程中,必須堅持統籌兼顧,保持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保持城鄉協調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眾所周知,推進農村城鎮化,既可以讓農村人口向城鎮聚集,也可以讓外來人口安居樂業。清水、董熙、西峰、胡荃的實踐經驗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在推進全區城鄉發展壹體化的過程中,要把發展農村城鎮化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進行重點研究和論證;要以新老城區為重點,確定壹批優先發展的中心鎮,或者嘗試在郊區鎮建設中心村,構建城區、中心鎮、中心村三個平臺,集聚農村各種要素加快城鎮化進程,在條件成熟時逐步實現農民變成居民、農村變成社區,縮小經濟社會服務差異,實現生產經營方式的根本轉變和城鄉壹體化發展。
4.樹立城鄉協調才能快速發展的理念,走以城帶鄉促進城市壹體化發展的道路。近年來,我區在農業產業化發展、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培育、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城市新區開發等方面探索出許多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應認真總結,為推進城鄉壹體化提供借鑒。同時,要積極借鑒省內外壹些地方在城鄉壹體化發展中的壹些好的思路和措施,找到推進我區城鄉壹體化發展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打開全區城鄉壹體化發展的新局面。特別是在城市和城市現有企業中,如何發揮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完善、工商業服務相對集中、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相對健全、人口密度高、信息交流快、消費水平高的優勢,在企業中支持農業、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和接續。